口诵而心惟,因声而求气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更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古人曾要求人们要“因声求气”,所谓的“因”就是根据、依照的意思,“求”,就是探求、推求的意思,就是说要通过朗读、体味探求诗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音调,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讲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就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分析。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对照注解,进行了预习,并尝试朗读。上课后,先让两个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而老师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彼此评价;然后就和学生逐句分析朗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何处轻音,哪里重读。
  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词的:
  “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使得诗人长时间地闷在家中,再加上南方的夏季尽管下着雨但仍然酷暑难耐,这种潮闷的天气,自然使得诗人郁郁寡欢。如此的心情,又怎能以欢快的声音读出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一句,自然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外面的天晴了,鸟雀最先感知,所以鸟雀们在屋檐下转动着小脑袋叽叽喳喳,呼朋引伴报告着天晴了的好消息,这样的叫声也吸引着诗人走出屋子,来到野外。放眼望去,“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终于见到了久违了的太阳。阳光滤去了荷叶上的雨水和露珠,荷叶经过雨水的洗涤是那样的碧绿,挺立在清澈的水面上。让人不自觉地就会吟诵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所以,这几句的朗读,就应该语调优美,声音中传达出一种欣赏、仰慕、陶醉之感。同时,因为是面对一片开阔的荷塘,还要把这种深远的意境读出。而“一一风荷举”中的“一一”,要读出节奏,让人们似乎能够看到荷叶、荷花的错落有致。“举”字自然要重读,否则难以传达出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那种花中君子的孤傲气质了。
  词的下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情怀,所以朗读时语速可以缓慢些,声调也不能够过高。如,“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做长安旅”,是眼前的荷花触动了诗人的乡情乡思,此时的诗人似乎在喃喃自语:“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何时我才能回到你的身旁?”“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此处作者用了巧妙的“对举”艺术手法,深情地对儿时的伙伴发出了殷切的询问。这里的朗读,如果不快速些,急促点,就难以把诗人那种期待之情表现出来。最后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一节课,就是这样在师生一遍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临下课时,又一次让开始朗读的那两个学生重新读,意料之中的,他们的朗读获得了阵阵掌声。
  面对着就像《苏幕遮》这样精美的诗词,用不着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只要通过朗读就足以让学生的脑海中永存对它们的记忆。
其他文献
发现性学习法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发现性学习法一改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推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阅读教学发现性学习的特点和必要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性学习,旨
期刊
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但不光是学生,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写作,因此有好的文笔已经成为立足社会的必备要素。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所以,如果要想有好的文笔,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厚积薄发。  当前的阅读教学并不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重讲解轻阅读,不厌其烦的分析教学,为应试的肢解教学,甚至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学,等等,更有甚者,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教学的尴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常常要感受着一些学生知识苍白的无奈,常常要经历着一些学生书写糟糕的烦恼,常常要面对着一些学生表达蹩脚的尴尬。于此,有人抱怨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失误与失责,有人哀叹世风浮躁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谁都清楚这是有失公允、脱责现实的情绪话。夯实“三基”,不只是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基本素材的积累、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个阶段能够
期刊
高中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而“学困生”问题不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出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是这种种现象,促使教师思考,不断地叩问,不断地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探寻学困形成的原因,摸索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好方法,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出如下启示,期望这些“学困生”转化对策能对同仁有所助益。
期刊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认为:教育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督促鞭策学生学习。要减少或是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以免干扰学生的成长;要摒弃“只看结果、只重奖惩”的评价观,削弱日常评价的功利竞争性。树立“以生为本、面向未来”的评价观,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教师,鼓励“为而不争”,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高效地实现课标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一、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过
期刊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由命题作文演变成材料作文,比以前严格意义上的材料作文要宽松一点,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新”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体不限;二是材料内涵丰富,可以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相对开放。  对于新材料作文而言,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独到尤其重要。掌握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键法  有些材料,不光有关键词,还有关键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2.探究作者对包弟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勇于反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自然而精巧的构思及作者对包弟情感的变化。  2.认识文革,感悟作者敢讲真话、严于自审的精神。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曾听
期刊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焚起一炷淡香,但见轻烟袅袅。一卷在手,便觉神清气爽,尘念皆无。“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不觉日之将尽。而当一轮明月窥窗,诗文漉漉的湿气在小屋中氤氲,心中隐隐泛起一种异样的温情。在这一片静谧与寂寞中,静静体味感悟生活的愉悦和满足。拥一室书香,在品味中回首逝去的日子,多一份思想的厚重,多一份对生活的理解、对工作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常常要感受着一些学生知识苍白的无奈,常常要经历着一些学生书写糟糕的烦恼,常常要面对着一些学生表达蹩脚的尴尬。于此,有人抱怨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失误与失责,有人哀叹世风浮躁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谁都清楚这是有失公允、脱责现实的情绪话。夯实“三基”,不只是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基本素材的积累、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个阶段能够
期刊
一、考纲解读  此项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综观近几年试题,该考点年年出现。虽然题型不同,但实质一样,如,图文转换、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等,都属于句式变换的类型。  二、知识解说  1.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A,谓语B,宾语C)。  ABC(A把CB)——C被AB。  例,我打死了两个敌人。我把两个敌人打死了。两个敌人被我打死了。  2.肯定句与否定句。  否定词(不)+反义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