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引导陈继昌走上革命道路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k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继昌,原名寿鏊,1906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他是叶圣陶先生的学生,生前是南京电讯局地下党员,1930年8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1917年春,叶圣陶来到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夫人胡墨林亦于1919年7月被聘请为甪直“五高”女子部老师。一家人租住陈继昌家怀宁堂共三年多时间,直至1922年秋初才搬离甪直。在这里,叶圣陶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言传身教地培养出了一批革命家、作家、出版家,播下了星星点点的革命火种。陈继昌就是在叶圣陶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2018年四五月间,笔者专程前往吴中区甪直镇,采访了陈继昌烈士唯一的女儿陈世麒。时年91岁的陈妈妈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地向笔者讲述陈继昌当年在叶圣陶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为革命志士的生动故事。
  一、“你们要入世为民”
  陈继昌从小聪明伶俐,就读甪直“吴县五高”时,好学上进,酷爱文学,喜看杀富济贫之书,尤受班主任叶圣陶之进步思想影响。
  在陈继昌的眼中,叶圣陶是个知识渊博、令人钦佩的先生。就连学校里紧邻白莲寺西的那个杂草丛生的荒坟,还有那两个长方形的绿萍漂浮、青苔密布的石水池,先生也能说出很多的典故与深奥的道理来。这可是他之前闻所未闻的历史典故。
  于是,陈继昌从先生那里得知了长眠于此的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得知他当年隐居到这里后,带领农民筑造堤岸,防止江水倒灌人田的故事;还知道了陆龟蒙在此写了《放牛歌》《刈获歌》《彼农诗》《田舍赋》《野庙碑》《登高文》等琅琅上口的诗歌;知道了陆龟蒙对农具也有研究,著有《未耜经》;更知道了陆龟蒙的散文写得要比诗还要好,他经常用文章讽刺、批评当时社会的黑暗。
  先生每次说到这里,总要因势利导地说道:“先贤高洁,是百世之师。不过,今天时代不同了,你们要人世为民。知道什么是人世为民吗?”接着,他总会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解释,“人世为民,就是为国为民,这是一种狭义的精神,是儒家所提倡的。现在跟你们说有些深奥,通俗地说,就是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努力专心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为民众效劳。”
  先生博学深厚的知识,让陈继昌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没想到自己身边这些平时根本不在意的地方,也隐藏着这么了不起的人物和故事。
  从此,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或重阳节的后一天,先生再忙也要带学生们来到陆龟蒙的衣冠冢和斗鸭池前,和大家一起拜谒陆龟蒙的衣冠冢,在墓碑和洗笔槽前,评价陆龟蒙揭露现实、哀悯农民的诗文;在斗鸭池和白莲寺旁讲述先贤的生平。
  叶圣陶还亲自把陆龟蒙墓碑上那几排已经被岁月漶糊了的字,给逐一考证与复原。
  先生叶圣陶的到来,不但给“吴县五高”送来了一股股清新有劲的春风,更使陈继昌的思想逐渐成熟。
  二、先生写的小说人物都有生活原型
  叶圣陶有着文学家特有的质感,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并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即时性、批判性的作用。当年,他常漫步在古镇上,敏锐地观察着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捕捉着值得反映的人与事。例如他1919年发表在《新潮》杂志第一卷三号上的第一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就是记述了当时他亲眼目睹的一个甪直乡下的农家女子。那女子15岁出嫁,在婆家受到虐待,丈夫病死后,婆婆又把她卖给了别人,所得的身价钱做了她丈夫的丧葬费。
  1919年,师母胡墨林也到“吴县五高”教书后,叶圣陶常要陈继昌陪着他到镇上去走走、看看。当时陈继昌并不知道这是先生在汲取生活中的创作养料。后来有几天,先生连着几天要他陪着去镇西的一个集市去看看。那集市是甪直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他们走过一条河边时,先生总要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站在那里跟着刺耳的胡琴声练唱的小姑娘。那小姑娘的年龄和陈继昌差不多大,但为了生存,小小年纪已不得不做当歌女的准备了。先生在观察了几天后,告诉陈继昌说,那是个穷人家的姑娘,她们晚上卖唱,早晨在这里练习唱歌,太可怜了!后来,先生还以此为例子,在上课的时候动情地启发同学们,要大家珍惜今天能坐到这里读书的机会,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生活改造得好一些,大家有衣穿、有饭吃,不再让子孙后代受那样的苦。
  大约过了半年的一天,先生把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的故事,写成了一篇题为《寒晓的琴歌》的小说,发表在一本杂志上。陈继昌从先生那里借来阅读后,一看就知道先生的這篇小说就是以那个小姑娘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小说中的“我”显然是先生,他在寒冷的清早听到练唱声,产生了许多感想,他希望城里成千成万的人能听到,因为这琴声、歌声“传出一切弱者柔软的灵魂,一切被侮辱者心底的悲哀”,听了以后,“该会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1919年的二三月里的一天,叶圣陶把陈继昌叫到学校的鸳鸯厅,笑嘻嘻地把一本《妇女杂志》放到他面前,说道:“陈继昌,这本杂志上我写了篇小说,你空了再看吧。”
  “谢谢先生!”陈继昌无比钦佩地接过杂志,只见这期《妇女生活》上刊登了一篇先生署名为“绍钧”的题为《春宴琐谭》的小说,而且是连载的。
  在这部小说中,先生歌颂了一个具有独立能力的妇女,表达了他对妇女问题的一些观点,尤其使陈继昌大受启发的是,这篇小说先生完全用了一种像人们平常说话的口气,读来是那么通畅与亲切。
  从此,先生所发表的小说,成为了陈继昌最爱阅读的课外书,他在叶圣陶后来所发表的诸如《春游》《你的见解错了》《苦菜》等小说中发现,先生所写的内容都有生活原型,那篇《阿凤》中的“阿凤”就是镇上那个倍受丈夫欺侮的童养媳。
  三、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坚强勇敢,什么是正直正义
  1919年苏州的夏天似乎比哪一年都要闷热。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激起了苏州人民的极大义愤。各校学生相继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演说,各界群众纷纷以通电声讨、罢工、罢市等方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5月6日那天,陈继昌吃过晚饭,已经很晚了。忽然戴宗梁(陈继昌的邻居)来找陈继昌,约他一起到学校去,说是先生让他通知的。于是,陈继昌跟着宗梁哥就走。一路上,戴宗梁还约了宋志诚、顾柏生等同学。到了学校,来到男子部楼和庭院之南的那个先生住的宿舍时,他们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许倬、皇甫墀、殷之盘他们几个同学已先他们到了宿舍里,而先生和王伯祥先生他们正围坐在桌子前,一个个神情严肃地商量着什么。那两盏白瓷罩的洋油灯都点上了,照得宿舍里亮堂堂的。原来,两天前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先生他们才从迟到的报纸上得知,先生他们非常激动,连夜商讨声援北京、唤起民众的计划。他们把陈继昌他们在这个时候叫到学校里,是要向他们安排任务呢。   这是一个激动的夜晚,先生对陈继昌他们的重视,使他们感到似乎一下子都长成大人了。就当晚,先生他们决定创办一份宣传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发动与宣传:“我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就是喊,也要为我们的英雄们喊几声!”
  果然,没几天,叶圣陶他们几位先生就创办了一份题为《直声》的油印刊物。
  翌日,在叶圣陶他们的组织下,在“五高”的操场上,召开了全校师生参加的“五四”宣讲会。会上,叶圣陶激动地举起拳头,带领大家一起呼口号。顾柏生还清楚地记得叶圣陶他们带领大家喊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5月9日,苏州东吴大学、桃坞中学等校学生在体育场集会,声援5月8日成立的苏州学生联合会,随即发布罢课通告,支援五四运动。
  6月14日,叶圣陶挑灯夜战、亲自执笔,一口气撰写了两篇檄文,一篇是“时评”,一篇是以他们“五高”和角直镇上其他两所学校的名义联合发表的“宣言”,先后自费刊登在《时事新报》上。
  使陈继昌等同学深为钦佩的是,这两篇檄文上,先生都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在白色恐怖的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在声援五四运动的那段日子里,陈继昌从叶圣陶先生为正义仗义执言、义无反顾的言行中,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坚强勇敢,什么是正直正义。
  四、成为了先生革命活动的小助手
  1919年暑假后,叶圣陶一家人成了怀宁堂的房客。陈继昌与叶圣陶平时的接触更多了。陈继昌与戴宗梁他们这几个男生,就在这期间跟着先生学会了刻钢板、滚油印机。因为那时先生把编印《直声》的工作,从学校搬到怀宁堂来了。
  刻钢板就是刻蜡纸,用一根专用的铁笔,在衬在一块专用钢板上的蜡纸上写字画图。陈继昌刚开始学习刻蜡纸时,因不得要领,总是控制不住手中的铁笔。尖锐的笔头在蜡纸上不听话的东移西走,是先生教他学会了顺着钢板的纹路刻写的技巧。原来,专用的钢板上,有着一层非常细密的斜斜的纹路,刻写时,只要把钢板稍微往上方斜摆一些,让斜斜的纹路与刻写者的胸脯平行,然后再像平时写字那样在蜡纸上刻写,就能刻写出横平竖直的漂亮的字体来了。
  有时不当心刻错了,也不要急,如果刻错的地方不大,只是几条笔划,就可用铁笔的尾端,在上面轻轻地磨几下,就可以把蜡油填平凹线了;如果刻错的地方大了,用磨解决不了问题了,就可以用火在上面烘烤一下,让刻错地方那块蜡熔化后,自动弥合错误的地方。先生平时不抽烟,但在刻蜡纸时,有时要点上一支香烟的。他要用燃着的香烟头,慢慢地凑近蜡纸的刻错处,然后飞速地在上面掠动,尽量不让灼热的烟头不慎烫穿了蜡纸,而一旦烫破,这张蜡纸也就没救了。
  油印也是有诀窍的。首先是油墨,一定要调匀后,再均匀地涂在滚筒上,平整地推在蜡纸上。其次是推滚的时候用力一定要均匀,顺着油印机的网罩移,千万不能让薄薄的蜡纸起皱纹,否则,蜡纸很快就破了,一破,上面辛辛苦苦刻的字和图就全都报废了。再有,气候的冷暖对油印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尤其是冬天,能看见嘴里呵出的热气了,这时候的油墨就得适当加上一些洋油,把凝结的油墨融化开。
  熟能生巧,后来,陈继昌和戴宗梁他们在完全掌握了这门油印技术后,一张蜡纸能印上一两百张纸呢,成为了先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小助手。
  陈继昌14岁时学会的刻写蜡纸、使用油印机的技术,在他后来担任中共南京电报局地下党组织支书、组织员工开展互济会的活动时,还派上了用场。这是后话。
  叶圣陶不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还熟稔古文字学,其篆刻和他的书法一样,线条圆润,古雅秀逸,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课上课余,他教学生刻图章印记,刻竹板压书,刻诗文互赠,刻花鸟共赏。他当时指导学生刻写的诗文往往富有人生哲理,如“温不增华,寒不减叶”、“直、谅、多闻”等;有时还根据学生特点刻写诗文,如“时还读我书”等,寓有教育学生刻苦攻读、温故知新之意。就这个学年中,陳继昌不但学业大进,还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在叶圣陶的面提耳命下,从事他所喜爱的篆刻治印,而且技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常伏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刻制着一方方的印章与一块块就地取材的竹刻、石雕。
  五、走上革命道路
  1920年6月,陈继昌从“五高”毕业。暑假期间,为儿子升学的问题,父亲陈肖岩专门从湖北回到苏州,拜见了叶圣陶,一为谢师,二为请恩师帮助指点。叶圣陶三句不离本行,就脱口而出:“上师范。”
  师范?好呀!这是陈继昌喜欢的学科:毕业后,就可以像先生一样,当个教书育人的师表了。叶圣陶的指点,与他不谋而合。
  1920年秋,陈继昌进入上海浦东中学求学。1923年,陈继昌因参与闹学潮,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被开除,随父去汉口进电报局学报务技术,后入夔州电报局实习,1926年进南京电报局成正式报务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思想更加成熟的陈继昌在南京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民众充当“甪端”的志向更加坚定了。1929年以“互济会”名义创办《力社月刊》,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觉悟,并秘密刻印散发传单,揭露反动派,把红军的捷报告知民众。
  1930年,南京电报局成了当时反动政府函电来往中心。为了挫败敌人阴谋配合反“围剿”斗争,陈继昌等以“互济会”形式发动与领导全局职工展开反饥饿反解雇斗争,并被推举为谈判代表,和电报局局长陈伯阳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同时利用职务之便,收集敌人军事情报,及时送交地下党组织。
  1930年7月下旬为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陈继昌等领导南京电报局职工罢工,致使南京电报局与全国各地的无线电联络中断,全国震动。敌人根据告密列出黑名单,陈继昌在长生祠44号家中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1930年8月18日,陈继昌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刑前神态自若,吟刘禹锡之《乌衣巷》,临刑双目炯然,高呼口号,高唱《国际歌》。
  (责任编辑:聂红琴)
其他文献
周恩来的公私观  俞子林    1959年春,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市委接待处要我们书店组织一批书到开会的地方去供应服务。在会议间歇时间,许多中央和地方首长到我们设摊的地方来看书买书。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也来了。只见周总理一面翻阅书架上的书,一面随手把歪倒的书扶正、理好。当他又拿起一本书翻看时,忽然发现书的封面、扉页上盖有“某某大学图书馆”的公章。周总理立即问站立在一旁的营业员:为
期刊
1949年12月初,随着广西战役的基本结束,第四野战军(以下简称四野)前委着手进行攻打海南岛的准备工作,派韩先楚的第四十军与李作鹏的第四十三军一道,组成攻占海南岛的“渡海兵团”,南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具体组织指挥。  12月18日早晨,遠在莫斯科访苏的毛泽东致电四野司令员林彪,要求“必须集中一次运载至少1个军(四五万人
期刊
百万雄师渡长江之前的三年多时间之内,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是当时报社、通讯社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新闻记者数量相当多,当时有一个“新闻记者”篮球队。  报社、通讯社中资格比较老的中上层人员,对篮球兴趣极浓者不少,他们也想打篮球,于是又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名称成了问题,不能再称“新闻记者”,别人取笑他们是“老爷”,于是就迳称为“老爷篮球队”。  这个球队的成员,有国民党党政系统的《中央日报》总编辑陆铿、副
期刊
去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天蒙蒙亮,议堂镇议堂村宽敞整洁的村部广场上,几十个村民一边晨练一边高兴地谈论着村里的巨大变化。有的说,这两年村里环境大变样,装了路灯、修了水泥路,到处整洁干净、墙白水清,越看越好看;有的说,村里的规划图展板我看过了,把村里规划得可好啦,高大上有档次,比县城还洋气;有的说,我家今年收成很不错,儿子的对象也要定好了。听到村民们的议论,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期刊
江苏省委老书记江渭清同志经常告诫我们,当领导干部耳朵根要硬,肩膀要宽,肚量要大,腰杆要直,要敢于担当。党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对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爱护。“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江苏伤害干部相對较少,这与江渭清等一班人的敢于担当是分不开的。  放一放  1957年反右,中央派人来南京,问江苏有多少右派?江渭清和刘顺元回答“三十几个吧”?这当然过不了关。毛主席亲自来检查,并专门安排发表新华日报
期刊
“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是学习领悟党史国史、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的关键,对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开辟美好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艰苦卓绝是党的责任自觉,来源于党的性质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
期刊
1954年6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由沈默君编剧、汤晓丹导演、孙道临主演的红色电影《渡江侦察记》,该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军侦察连李连长(孙道临饰演)带领侦察班偷渡江南,在江南游击队密切配合下,深入虎穴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故事。影片中,面对敌人重重包围,李连长临危不乱,用报话机寻呼军部首长:“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有重要情况向你报告!有重要情况向你报告
期刊
华龙毅是谁?对于很多人而言,第一反应是他是中国首位奥运马术选手华天的爷爷,反倒对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尽熟悉。这位似乎已经“退隐”在我党我军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从革命圣地延安一路走来,做过统战工作,是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当过航校领导、飞行教练,指挥民航几十万架次飞行无责任事故,其事迹令人景仰感佩。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位中华英雄的多彩人生。  走上革命道路  
期刊
91年前,发生在江西瑞金的大柏地战斗,是一次至关紧要、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对于它,不仅亲身经历的红军将领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被主帅之一的毛泽东铭刻于心,形诸词篇,传之久远。那么,这是一场怎样发起、进行的战斗呢?  危急关头的抉择  1929年2月7日,农历戊辰年腊月二十八,离年三十除夕只有两天了。这一天,一支瑞金老表闻所未闻的红军部队由会昌进入瑞金地界。这是支怎样的部队啊?一个个衣衫褴褛,胡子拉碴,
期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特区的酝酿、创办和发展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办没有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它是在人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央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开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先机:政府代表团出国考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借鉴学习外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1977年到197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