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在“生活德育”的理念指导下,学校要使知识化的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通过一些课例,说明品德教学怎样回归生活。
一、 课前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
任何一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和所学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授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作业,为新课作预备,使德育课更有实效。
1. 填补教材空白
品德教材中有好多课文都是需要学生提前作准备的。如“小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活动,课前都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感受、调查、试验等学习活动,获得对生活的、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为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奠定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备课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从未想过别人的感受。基于这点,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和观察周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在默默付出辛劳。孩子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原来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些人,因此感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同时也懂得了要体谅别人,感恩别人、自己也要回报社会的道理。这些活动是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白,收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2. 产生情感共鸣
品德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所以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学生去实践,体悟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父母的难处》一课,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并布置学生去街头、社区对一些家长进行调查采访,做好记录。上课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故事,使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采访调查的结果,说说父母们有哪些难处。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明白了我们的父母有很多难处,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帮助,和父母共患难,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 课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学中,我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我先利用班内两个学生之间曾发生的一个诚信小故事导入,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白诚信就在我们身边,诚信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深,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那么,不讲诚信会带来什么危害呢?第二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三鹿奶粉事件”危害的人数,并播放了在这次事件中受害者和家人悲痛欲绝的图片,让学生目睹了违背诚信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那悲伤的乐曲、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动情的解说,使学生的心震撼了,为本课定下了感情基调。他们纷纷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违背诚信者的痛恨。接着,我再通过剪辑的录像资料播放这次事件的主犯接受审判的片段,此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他们激情流露,感慨万千。最后,我组织了“辨一辨”活动,内容全部选自学生间的一些小事例,让他们来判断,提高辨别能力,使诚信的种子深播在孩子们的心里。
三、 课后组织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在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的回归。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品德教育不能止于课堂的40分钟,学生课堂上的道德认识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
1. 亲历生活,实现道德反思
只有亲历生活实践,学生才能把课堂上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为此,在品德课后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体验,去感悟,在实践和感悟中实现道德反思。
如学完《父母的难处》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身体验做家务(如为父母准备一次早餐,为父母洗一次衣服,与父母谈一次心等等),在下一课时交流感想。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的感触很深。有的孩子说:“本来以为我早上起得早,已经很辛苦了,没想到父母为了给我做早餐,每天都要比我早起,真是够辛苦的。”还有的说:“洗衣服真不容易啊,我以后要注意卫生,尽量使衣服干净一些,为妈妈减轻负担。”……孩子们由衷的感慨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激和体谅,这是所有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2. 引导实践,认识转化为行动
品德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讲究实践性,课后还要组织学生办展览、出墙报、贴标语等实践活动,写好品德课的“续篇”。
如四年级的《绿色小卫士》一课学习后,我就布置学生去周边地方做宣传活动。如在学校的走廊、垃圾桶边放置环保小标语,时刻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卫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板报等处布置宣传资料,鼓动全校同学一起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
我们提倡学生课后实践,是希望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一、 课前布置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
任何一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和所学的有意义材料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授新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作业,为新课作预备,使德育课更有实效。
1. 填补教材空白
品德教材中有好多课文都是需要学生提前作准备的。如“小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活动,课前都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感受、调查、试验等学习活动,获得对生活的、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为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奠定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备课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从未想过别人的感受。基于这点,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和观察周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在默默付出辛劳。孩子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原来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些人,因此感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同时也懂得了要体谅别人,感恩别人、自己也要回报社会的道理。这些活动是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白,收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2. 产生情感共鸣
品德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所以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学生去实践,体悟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父母的难处》一课,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并布置学生去街头、社区对一些家长进行调查采访,做好记录。上课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故事,使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采访调查的结果,说说父母们有哪些难处。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明白了我们的父母有很多难处,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帮助,和父母共患难,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 课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学中,我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我先利用班内两个学生之间曾发生的一个诚信小故事导入,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白诚信就在我们身边,诚信使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深,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那么,不讲诚信会带来什么危害呢?第二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三鹿奶粉事件”危害的人数,并播放了在这次事件中受害者和家人悲痛欲绝的图片,让学生目睹了违背诚信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那悲伤的乐曲、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动情的解说,使学生的心震撼了,为本课定下了感情基调。他们纷纷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违背诚信者的痛恨。接着,我再通过剪辑的录像资料播放这次事件的主犯接受审判的片段,此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他们激情流露,感慨万千。最后,我组织了“辨一辨”活动,内容全部选自学生间的一些小事例,让他们来判断,提高辨别能力,使诚信的种子深播在孩子们的心里。
三、 课后组织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在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的回归。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品德教育不能止于课堂的40分钟,学生课堂上的道德认识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
1. 亲历生活,实现道德反思
只有亲历生活实践,学生才能把课堂上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为此,在品德课后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体验,去感悟,在实践和感悟中实现道德反思。
如学完《父母的难处》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身体验做家务(如为父母准备一次早餐,为父母洗一次衣服,与父母谈一次心等等),在下一课时交流感想。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的感触很深。有的孩子说:“本来以为我早上起得早,已经很辛苦了,没想到父母为了给我做早餐,每天都要比我早起,真是够辛苦的。”还有的说:“洗衣服真不容易啊,我以后要注意卫生,尽量使衣服干净一些,为妈妈减轻负担。”……孩子们由衷的感慨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激和体谅,这是所有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2. 引导实践,认识转化为行动
品德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讲究实践性,课后还要组织学生办展览、出墙报、贴标语等实践活动,写好品德课的“续篇”。
如四年级的《绿色小卫士》一课学习后,我就布置学生去周边地方做宣传活动。如在学校的走廊、垃圾桶边放置环保小标语,时刻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卫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板报等处布置宣传资料,鼓动全校同学一起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
我们提倡学生课后实践,是希望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