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两定”对注意、思维的作用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教学是思维训练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借助载体促进思维?精心设问便是其中的一种适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得出:在学习中附加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注意,而且问题与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问题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并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而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别对学生注意及思维均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善于设问、注重问题的定位、定类,从而发挥问题的催化作用,控制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
  一、 问题准确定位,利于控制注意集中的时机,启动学生思维
  所谓定位即确定好问题的位置,也就是问题出现在学习知识之前,还是出现在学习知识之后,这对学生注意思维作用是不同的。
  问题出现在学习知识之前,将影响学生选择性知觉,使学生注意一开始就高度集中,思维定向活动,问题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意学习效果较好。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六年级上册15页),要强调推算过程,因而在学习知识之前出示问题,学生依据问题思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2)各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求?(3)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并相互讨论,这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之始就把注意集中于表面积推算过程上,而绝非只重答案,学生依据问题直观感知,适当应用旧知,形成表象,思考分析,相互讨论,逐步到抽象,教学中富于理性思考,又有争论时的情感涌动,问题较好地起到控制注意、启动思维的作用。
  问题出现在学习知识之后,往往具有归纳总结的作用,将影响学生对初学知识重新注意的量,使得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逐步理解问题中提到的有关新知的信息,加深理解,利于知识内化,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共有多少个班级?(六年级上册84页)是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时要在学习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学习例3,适合于在学生自学后出示问题,调控注意,再度促进思维。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你能找出哪些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又分别怎样求问题?教师无须多讲,仅引导学生讨论就可得:(1)因为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可得今年比去年多的是去年的,继续分析可得一种解法:24+24×;
  (2)因为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又能找出今年的班级数是去年的(1+),可得另一种解法:24×(1+),这组问题起到定向收敛、归纳总结的作用,学生重新回过头来侧重于分析方法、分析过程,其他方面问题未提及而略去,强化分析方法,促进学生透彻理解,学生思维得以深化。
  二、 问题恰当定类,利于控制注意内容的焦点,促进学生思维
  所谓定类即确定问题的类别,也就是问题涉及方面不同,问题是涉及整体方面的基本结构,还是涉及关键的部位细节,这将影响学生注意侧重的焦点,学生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问题是整体性的涉及知识的基本结构,注意焦点将定于知识的结构上,学生会依问题按一定方向和顺序,有条理地思考知识的结构,有助于认识知识结构的内涵,利于整体把握,促进思维发展。如三角形面积计算(五年级上册15页),这一知识结构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公式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应用。不能简单提问三角形面积怎么求,而让学生死记硬套公式,这就失去了思维过程。教学中应针对知识的基本结构提问:(1)拼合过程中用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高与三角形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结合问题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这组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基本结构,经引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有条理、有层次,把握了整个推导过程,促进思维有条理、有层次。
  问题涉及知识的细节,学生注意焦点在于细节之处,对这些细节着重思维。学生往往对细节处容易忽视,理解不透,而细节之处是知识的关键,缺少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在细节处设问,会使学生警觉、激发其注意,并使之思维更加细致、完善。如平行的概念(四年级上册39页),其中有三个要点:(1) 同一平面内,(2) 不相交,
  (3) 直线,对于后两个要点学生理解不会偏差疏漏的,而往往对第(1)要点理解不透彻,学生对这一细节易疏漏,故在教学中对此设问:(1)你是怎么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吗?(3)你能找出不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教师出示讲解不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对此细节的重视,诱发他们深入理解、细致分析,使得思维更完善。
  实践证明,设计问题恰如其分的定位、定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方向明确,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激烈讨论,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得到训练。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问题的“两定”?关键是针对知识本身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设计适当的问题,并在恰当的位置呈现,从而以问题对学生进行外部调控,并促进学生转化成内部控制,激发注意,促进思维。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小学)
其他文献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给学生带来自由交流的空间和倾吐真情的净土。  一、 与身边环境对话,培养对话的敏锐性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他们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当然,根据年级段的不同,教师为学生
期刊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课堂教学亦如此:太“清”,没有思维含量,没有认知冲突,没有质疑问难,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思考的乐趣和动力,失却生命色彩;太“浑”,若干杂音都沉浸在狭小的思维空间里,主次不分,优劣不明,学生就会在嘈杂喧闹中迷失目标,学习效率不高,思域狭隘,自以为是。数学课堂要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氛围,在“平衡 — 失衡 — 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这些都与学生生命的发展切切相关。  一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现代数学教育的眼光,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赋予其新的内涵,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打开孩子
期刊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提出来明确的要求,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目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被大家所共识,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加强了对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是南京市首批振兴课外阅读基地学校。自从新课程改革
期刊
作文课上的小胡总是“紧皱眉头、狠咬笔头”,好容易憋出几句话却还文不通句不顺。这不,军训后他写的文章只有100来字,通篇表达“疲劳”。唉,摇头叹气作罢。评讲时我照例给学生读优秀作文,被读到的孩子欣喜又得意,没听到自己文章的则满眼都是羡慕和期待。读完,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军训照片,他们兴奋极了,欢笑声不绝于耳。无意中却发现小胡不耐烦地趴着,眼神木讷。忍住怒气,继续点击鼠标。  突然,一张醒目的面孔出现在屏
期刊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复习铺垫,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使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课程实施之后,在新授课上却很少见到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过去的每一节课“都安排”和现在每一节课“都不安排”,显然是两种极端化的行为,必有一定的偏颇。我认为,应该根据新授课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特点,来进
期刊
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讲的是人生从开始认字的时候,忧愁和苦难就伴随而来,做人只要能认识记得自己姓名即可!郭沫若曾曰:“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能有效丰富儿童口语,强化儿童阅读和表达能力。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限于认知、情感、经历的局限,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很不容易,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比较普遍,写老师无非就是“批作业到深夜”、“雨雪天坚持给学生补课”、“生病了仍然坚持上课”,写母爱就是“冬夜织毛衣,双手冻得通红,两眼布满血丝”、“孩子生病
期刊
冷静观察课堂上那热烈讨论的合作场面,不难发现不少合作学习还只是停留在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的外显形式上,合作学习的内涵和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合作欲望和合作能力没有提升。以上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反思。  一、 从学生合作的需求处出发,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出示情景图问:“小朋友,你们在图上都看见了什么?”许多同学都对图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