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本意、困境与希冀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1569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国内译为“慕课”。在2012年的一年时间内,MOOCs便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220多个国家600多万学习者。在2013年下半年,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世界知名的MOOCs平台edX和Coursera上发布课程,MOOCs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尤其是各类高校的瞩目。本文简介MOOCs的概念与实施现状,探讨MOOCs对于我国高校的实施意义与行动思路,供大家商榷。
  一、MOOCs概念解析
  1.提出与发展
  MOOCs一词源出加拿大,是对当时在一所加拿大著名的远程教育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任教的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任职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唐斯(Stephen Downes)所设计的一门称为“关联主义以及关联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CCK)网络开放课程的描述。CCK课程提供给阿萨巴斯卡大学25名注册在校生和2 300名通过网络免费参与的社会大众,其独特之处在于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与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式学习方式,学习者是高度自治的,学习是自发性的,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学习通道的建立,帮助学习者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流讨论形成知识网络中的“节点”(nodes),并最终在知识网络中形成多群体学习路径的生成式课程。西蒙斯将这种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者互动生成知识的学习称为“关联主义”,并针对数字时代对学习作出一些新的阐释,例如“学习是一种特定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过程”,“学习和知识产生于多种观点的交互之中”[1]。尽管现在大家对关联主义作为学习理论有质疑,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更像一种教学法,而MOOCs的学习特点更应该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和建构[2],但是,关联主义的出现,提示了大家基于网络的学习需要相符的学习理论给予支持和引导。
  2012年迅速扩展的MOOCs并没有延续关联主义的学习观点,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不像CCK课程那样以学习内容为节点、学生通过资源共享与交互扩展学习,而是以传统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流程来进行常规学习内容的安排,被批评为注重知识的传播与复制而不是知识的交流与创生,因此被称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s。但也有诸多人相信随着xMOOCs的实践发展,必有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富有生命力的、彰显网络学习特点的MOOCs诞生。
  2.所具特色
  就信息技术层面来看,MOOCs采用的基本是已有的信息技术。MOOCs的诞生,更多的是对互联网与教育应用模式的融合与创新的立意与追求,也是基于多年的网络开放课程、开放教育资源以及在线学习等等的应用摸索,才有今日的耀眼反响。表1概括了MOOCs与已有一些网络教育方式的主要差异。
  从MOOCs与开放课程课件、远程教育的差异来看,MOOCs具有的特色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开放与动态。由于MOOCs的大规模开放,其课程的教与学的开放(openness)、动态(diversity)与交互(interactivity)的特性就尤其显著、强烈。有研究者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提出MOOCs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征[3]:(1)自组织——开放,自引用,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决定任何变化;(2)既关联又开放——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不确定的,但是又有一定张力,问题创设是学习转化的方式。
  第二是交互及技术。根据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网络课程发展的研究,有学者指出MOOCs的优势在于基于合作、讨论与协商的知识产生过程,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内容列表。与以前的讲演式课程相比,现在通过视频的学习、在线论坛等学习方式,将会冲击教育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已有假设,促使教育者以新的视角追求更高效的教学过程[4]。
  MOOCs所运用的多种学习工具、社交媒体,例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和Delicious,也是其特色之一。
  第三是大数据的学习分析。MOOCs需求的,也是其应彰显的一大特色——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在今日高等教育面临预算缩减和全球竞争的压力之际,西蒙斯认为其价值巨大,不仅将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引导改革的角色,利于资源分配、发展竞争优势,同时有助于教育者改进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5]。但是,目前尚未有普遍的、有效的实际应用。
  第四是教育氛围。根据对CCK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关联主义的课程有四类学习活动:(1)聚合(Aggregation),通过被称为The Daily的一份定期推送的通讯,获取广泛的、多种的阅读、观赏与游玩的资源。(2)再合成(Remixing),在阅读和视听一些学习内容后,学习者要在一些交流平台上参与交流活动,例如写博客、注册并进入Delicious,参与论坛讨论等等。(3)再利用(Repurposing),鼓励学习者运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自创内容。(4)扩散/输送(Feed Forward),鼓励学习者在网络上推送自己的所学所得与他人分享[6]。因此MOOCs的教与学活动能培养和孕育多种学习团队,锻炼出胜任于网络课程学习的新一代自主型学习者、新一代服务型教师以及新一代网络课程管理者与运维者等。
  二、MOOCs现状分析
  1.成功案例
  目前比较成规模的MOOCs平台是edX、Udacity和Coursera,被称为“三座大山”。“学院派”的edX是基于MIT于2001年首创的开放课程课件(OpenCourseWare,OCW)项目演变而来的。OCW是21世纪名牌大学课程开放运动的里程碑,影响广泛,但未能真正触动大学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经过深刻反思,MIT将OCW项目深化为MITx项目,将网络开放拓展为对网络学习者的关注和服务,增加了在线作业、测试和网络交互式学习论坛等,建设了新一代的网络课程平台。2012年5月2日,MIT与哈佛大学各投入3 000万美元,将MITx更名为edX,联手启动该非营利合作项目。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美国名校纷纷加盟,在edX上推出课程。目前,edX公开宣称将设专人负责采集和分析学习数据,从而研究网络课程对学习行为的多方面影响。   “实用派”的Udacity由一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下海”后创立,依靠获赠的2 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运行,直接与大学教授合作,严格筛选授课教授和课程来运行网络课程,课程设计注重学习者“更少地被动听讲,更多地主动探求”。另外,Udacity还追求“教育不仅应使学生在学校成功,更应使他的人生获得成功”的教育目标,因此一方面与Google、微软等6家公司合作,由这些公司赞助开设紧缺的技术课程;另一方面实施了雇主联系计划,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与个人信息编辑为个人简历供350家公司共享、录用人才。
  “规模派”的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的两位人工智能专家于2012年创办,以营利的方式运营网络课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拥有超300万的注册学生,是目前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的项目。Coursera采取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开课的模式,以英、法、西班牙、中、意等多种语言授课。
  2.理想与困境
  (1)关于大规模的问题。MOOCs一词中的“大规模”,意旨一门课程的学习者的数量规模之大,多则可达几十万。若从MOOCs的学习者报名数来看,确实都远超过一个一般的教室所能容纳的学生数;但若从学习质量与毕业率情况来看,则远非“大规模”。梅耶(Meyer,2012)报告称,在斯坦福大学、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的MOOCs中,学习者退出率都达80%~95%。例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软件工程”课程5万名学习者中,只有7%学完了该课程。在Coursera上的一门“社会网络分析”课程中,只有2.17%学习者获得证书[7]。因此,这个大规模学习者的数据夹杂着诸多的“围观者”。
  有研究者对一门MobiMOOC(移动慕课)的年龄在20至70岁的536位参与者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其中男性占57.5%,女性占42.5%。结果发现86.7%为潜水者,是沉默的观看者;13.3%为一般活跃者,会选择一或二个话题参与讨论交流;5.8%为高度活跃者,至少会参加5个以上的话题讨论,一般可收到一张学习证书。另外,其中86.7%的一般活跃者是在白天的工作中来学习MobiMOOC的[8]。
  另外,开放、自组织的MOOCs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多语言交流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这无疑也阻碍了MOOCs的“大规模”之理想。有研究显示,许多学习者,尤其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在MOOCs的参与中感觉迷失而没有得到引导[9]。
  (2)关于课程开放的问题。MOOCs一词中的“开放”,意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免费学习。当然,这个为任何人提供任何学习内容的理想不是单门MOOC能达成的,而要依靠大量的MOOCs。但是,由于MOOCs作为新一代的网络课程,其根本的特点在于转变以讲授为主、教师中心的课堂为学习者中心、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堂,则课程如何设计富有内在吸引力的内容,如何创设能持续激发学习者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的学习情境,如何实施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以推进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等等问题,对执教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MOOCs不仅对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双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对上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现在的MOOCs课程局限于一些名师的授课内容,远未及“任何内容”的理想。
  由于MOOCs的免费开放,对于任何一门MOOC而言,其学习者的情况是一个未知数,则课程在设计时如何兼顾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学习者?如何使得课程“老少兼宜”?这对于一门课程设计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庞大的野心”,则每一门MOOC的适宜学习者必定存在一个范围,不可能适宜“任何人”。
  理论上,MOOCs能便捷地供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但是,在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未完成课程学习的人反馈的理由都是“没有时间”[10]。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还是一个托词?那么MOOCs如何能“挤入”学习者的时间中,存在于学习者的“任何时间”里?
  (3)关于学习评价的问题。评价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习者高度自治的MOOCs课程学习中,评价更是帮助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的方式与途径。但是,由于学习者在数量上的大规模,执教者难以亲自亲为地一一督促、评价与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目前,有的课程聘请一些助教来协助执教者开展学习监督与评价,也有的课程采用学习者互评、执教者或助教抽评的方式进行学习监督与评价。有研究者希望大规模的MOOCs学习者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能形成一个可自我进化到高度有序水平的自组织系统,提出“自组织”和“超循环”学习评价这一概念,主要指学习者在网络上自主的自评与互评活动。例如,Coursera在“人机互动”课上尝试学生互评的评价模式。而这种开放、自主的学习评价理念与方式,无疑进一步将学习的自治权交付给了学习者。因此,MOOCs也有被批评为“缺乏有效学习管理”。
  有效实施MOOCs学习评价的另一个希望,就是引入当代迅速发展的智能化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方法与服务理念,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简洁的图表化或者其他个性化的形式呈现给执教者和学习者,以监控学习过程。则这些大数据的、智能的评价方式应采用怎样的评价目标分类与评价标准,将采集的评价数据按照怎样的非线性结构、模式进行分类存储?如何从海量数据库中提取最重要的评价数据?评价结果以什么样的方式反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现有国外的CoureBuffet、ClassˉCentral、Knollop、CourseTalk,国内的挖课(CourseMiner)等系统,都提供了MOOCs的索引、评价与推荐等功能。
  另外,关于对MOOCs学习者的评价,有学者提出这里有一个虚拟人种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因此要斟酌如何经学习者的同意获取其留于网络的学习数据。例如,以“公告”或其他让学习者知情和做出决策的方式,公开研究需求,从而形成一种遵循伦理的研究协议。为了公平起见,研究提出研究者也应该作为一名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11]。   在学习结果评价方面,目前大多数提供MOOCs的院校对通过课程考试的学习者给予的不是学分,而是证书。也就是说,通过MOOCs的课程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可取得该校的学位[12]。这势必束缚MOOCs为学习者服务的效度和广度。
  (4)关于运营管理的问题。MOOCs的实施不仅需要一支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充满趣味与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驱使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还需要一支创造性的运营管理团队,创造出超越目前大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和提升MOOCs的教育质量。
  阿姆斯特朗(Amsterong,2012)考察了Coursera,其评价是大多数课程基本上是典型的学院式讲座,被分割成15分钟左右的知识块,主要课程开发人员缺乏对教学法的研究。新媒体联盟总裁莱瑞(Larry Johnson,2012)认为,现在许多的xMOOCs沿用知识灌输的模式,是在技术环境下开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因此,也有人称xMOOCs是“新瓶装老酒”。如何管理课程质量,使课程能有效呈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宜开放自主网络学习的理念和内容,这是决定MOOCs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另外,需要考虑网络课程开发与运营的成本问题。现行MOOCs主要依靠自投资金或者外来的风险投资以维持运营。许多学院之所以“自掏腰包”在互联网上为全世界开放MOOCs,其动力是为了扩大学院的学术领导力和影响力。这种以MOOCs来打广告的现实动机,不仅束缚MOOCs大规模、开放的自身理念追求,也使得MOOCs缺乏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现在有些MOOCs平台一方面开设一些增值服务以寻找合理的获利点,例如向学习者收取参加考试和获取课程证书的费用、个别指导或作业评分的费用,为公司有偿地提供学习者简历供其招聘员工,等等;另一方面让广大学习者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学习,以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的资源进行回收、开发与充分利用,创造出新的课程资源。
  三、MOOCs中国高校之路
  1.我国高校实施MOOCs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30年的今日,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使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日趋显著,这“三个面向”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现实要求。高等教育肩负大学生、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全球的视野和思维习惯,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与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人,具备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能力,能应对和胜任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社会和生活。MOOCs开放、动态和交互的网络虚拟平台无疑为教育国际化和富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适宜的平台。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使当今人类的社会世界不仅仅存在于自然背景之下,网络之中还有一个虚拟社会。尽管MOOCs现在还只是“淘宝”式的聚合,课程质量还难以保障超越面对面的教学,但它能让学习者形成基于网络、基于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
  (2)有利于社会服务与国际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传播。开放的MOOCs无疑为大学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捷径。大学将自己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通过MOOCs广泛传播,无疑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
  (3)有利于教学改革与特色发展。将课开在MOOCs平台上,面向全世界公开,无疑对大学教师的教学专业提出挑战,促使教师发生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MOOCs的学习者可以来自世界各地,教师在MOOCs的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根据开放网络的学习特点,而且还要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和策略,从而极大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从学校层面来说,构建MOOCs的课程体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高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2.我国高校实施MOOCs的基本思路
  应用新技术的关键是要找到能够比传统方法产生更好学习质量的教学法(Laurillard,2007)。而如何找到这样的教学法,关键是应用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2012年是国际上MOOCs的爆发年,则2014年将会是中国MOOCs的爆发年。我国高校应基于优质的顶层设计,以理念为先,合理整合已有研究基础和成果,着重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内容方面率先开展MOOCs的设计与运用。
  在MOOCs的课程设计上,方式可以多种。一种是名师开课,可以是名师的讲授式的简短视频配以教学支持团队上线开课。另一种是建立团队打造游戏式新课程,课程以3D课件的方式呈现,学习者像参与一个游戏一样完成课程的学习、讨论与评价。这种课程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更在于缓解目前MOOCs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要求。
  另外,MOOCs的课程设计应与移动学习(mLearning)相结合,使学习发生在时间和地点灵活的情境下,形成MobiMOOCs。这也意味着可以打造“指尖上的校园”。刚开始上线的课程应该有本校学生注册参与,这些本校学生有可能发挥着学习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身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课程在线学习的开展与生成,有利于学习过程与规律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社会参与人员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OE/OL].http://www. elearnspace. org/Articles/connectivism.htm.2004-12-12.
  [2][9]Marc Clara, Elena Barbera. Learning Onlin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 Connectivism, and Cultural Psychology[J]. Distance Education, 2013, 34(1):129-136.   [3][10]Inge deWaard, Sean Abajian, Michael Sean Gallagher, etc. Using mLearni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 Emergence, and Complexity in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1, 12(7): 94-115.
  [4]Dave Cormier, George Siemens. The Open Course: Through the Open Door-Open Courses as Research, Learning, and Engagement[J]. EDUCAUSE Review, 2010, 45(4): 30-32,34-36,38-39.
  [5]George Siemens, Phil Long. Penetrating the Fog: Analytic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J]. EDUCAUSE Review, 2011,46 (5): 30-32,34,36,38,40.
  [6]Rita Kop, Hélène Fournier, John Sui Fai Mak. A Pedagogy of Abundance or a Pedagogy to Support Human Beings? Participant support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1, 12 (7): 74-93.
  [7]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56-62,84.
  [8]Apostolos Koutropoulos, Michael Sean Gallagher, Sean C. Abajian, et al. Emotive Vocabulary in MOOCs: Context
其他文献
敬爱的卢先生,  仁者、智者——我们衷心爱戴的乐山先生,  各位尊敬的前辈和领导,  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庆贺中国学前教育界共同的前辈,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见证先生大作《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以下简称《口述史》)的首发,并就如何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讨论。  卢先生从教育世家的天津一路走来,学贯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简称“1751”工程)是由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主管、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支持的一场教育革新工程。它旨在解决山东省一些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过分依赖行政推进,自主发展愿望缺失,“被发展”现象普遍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愿望,但发展思路不清、管理方式单一,存在“形式化”“模仿”现象等问题。通过专业引领,
研读新课标 共议新教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专题访谈  编者按:化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开始学习的。作为一门中考科目,学生如何在时间紧迫的九年级里既能享受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之魅力,又能考出好成绩,是诸多初中化学教师实施化学新课程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请我国化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研员与大家深层次地探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潘文莉:我想先举个例子,我们在建房子时,要想盖得比较高,就要将地基挖得深,打得牢,当我们在建房的过程中或者建房完成后发现“地基”并不够坚固,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在我看来,我们民族的优
某日与一位外出研学的博士朋友调侃,曰:二师兄是否已到高老庄?岳丈可好?岳母是否还貌美如花?嬉笑间我们对猪八戒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心灵碰撞,智慧生花,我竹筒倒豆般说出以下观点:做学问要学猪八戒追求女孩,百折不挠。  猪八戒未婚配,是合理合法的追求,很多的时候,一心一意,甚至不惜一切,能放下,就是大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从这一层面,猪八戒令人尊敬。  被无数美女妖怪戏弄之后,依旧自信满满,没有屈
曾纪洲老师的《教书,不简单》,充满了传奇的教育经历、快乐的校园生活、精彩的教育故事以及烂漫的山野风光,直如一股弥漫了栀子花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故事中,有爱心,有智慧,更有哲理,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内心感动。他的教育故事,不只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迪,更是所有教育入门者的“宝典”。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晰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阐述了课堂中的
绿色教育为引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编者按:大学(University),地区(District)(特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School)的伙伴合作与文化融合,简称“UDS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核心模式之一。面对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大学、地区与学校的合作共生模式促使三种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主体,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改革、
时间无情。算起来,童庆炳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精神稍有安宁或者即便在忙于俗务时,童老师离去所带来的震惊仍然会突然袭来,令我久久难安。教师节很快又要到了,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教师节,童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院士、资深教授一道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就在当天下午,他不顾劳累,还激情饱满地为新入学的同学做了专题报告,阐述了他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解与践行。师恩难忘,然而,无论
这次我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组到无锡市调研素质教育和校园足球开展的情况,又到了家乡江阴,使我想起学生时代在南菁中学踢足球的事。我们初中入学时(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学校已被日军炸成断垣残壁,只剩下几间平房,而平房的北面沿河,是一片荒芜的操场。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踢小足球,就在这荒芜的操场上踢起来。初中二年级时,尹俊华同学从上海回到家乡上学,他也是个足球迷,而且在上海练得脚上的好功
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要面对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令教师爱恨交加。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成为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今天,“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干预。运用这一手段,我和本班科任教师一起对班内迷恋网络游戏导致成绩差的学困生——小山(化名)给予引导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个案资料  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