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纪洲老师的《教书,不简单》,充满了传奇的教育经历、快乐的校园生活、精彩的教育故事以及烂漫的山野风光,直如一股弥漫了栀子花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故事中,有爱心,有智慧,更有哲理,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内心感动。他的教育故事,不只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迪,更是所有教育入门者的“宝典”。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晰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阐述了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应该如何归位这一问题。当铃声响起时,他问学生:“你们管我叫什么?”学生答:“曾老师。”“老师是干吗的?”“给我们上课的。”“在哪儿给你们上课?”“在教室里。”……在循循善诱中,他确立了“我先是你们的老师,其次是你们的朋友”这一本应有的教育伦理。他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同时又严肃地指出:“大家之所以称我为老师,是因为我的本职是在教室里给你们上课。如果我没把你们教好,我还配做你们的老师么?……我也不好意思再待在学校了,至于咱们课后做朋友,那就是空谈。”“既然我要在教室里上课,要把你们教好,你们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纪律。我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老师认真地教,同学们努力地学。”真可谓掷地有声!
现在,在“尊重学生主体”这一教条之下,在各种行政干涉和舆论压力之下,不少教师居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教书匠”,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于是,少数课堂甚至出现了取笑乃至殴打教师的镜头,“杨不管”现象在遭人唾骂的同时更发人深省。
让师生角色重新归位,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规则,也是一切教育伦理的基础。教师要教好每一位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
教育者应该先做自己,成为学生的范本
在明确师生应有的角色这一基础上,曾老师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先做自己”这一道理。因为“学生一直在看着我们,自己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教育者应当以正人之心正己,以责己之心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让学生勤奋,自己就要成为学校里最勤奋的老师;要让学生彬彬有礼,自己就要做到礼貌待人……千叮咛万嘱咐让学生早起,自己却在学生开始早读了才睡眼惺忪地出来刷牙洗脸;叫学生看书,自己屋里却一本书也没有;要求学生升国旗时严肃认真,自己却在一边谈笑风生;苦口婆心劝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却急着赶回家去。某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保护小动物,还鼓励大家给市长写信,杜绝买卖青蛙的行为,倡议把青蛙放回大自然。然而,他的办公桌底下,却放着一串用绳子捆好的青蛙。——这是何等的言行不一呀!你叫学生怎么信服你呢?
宽容不等于放任,规则面前不允许特权
对己严的背面,必然是对人宽。曾老师认为,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即将是他们的班主任,即将是他们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成绩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是必然的。教育者应该永葆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不要轻易去翻学生的旧账,即使偶尔看到了,也不作任何评论。所以每逢开学之初,他不会跟某些“负责任”的教师一样,忙着进行所谓“摸底”,并“语重心长”地对家长劝上一句“哎呀,你家小孩的成绩不理想,在家要抓紧”之类的话,而是微笑着鼓励学生:“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嗯,挺灵活的。”“长得蛮帅嘛!”“你知道你很可爱吗?”……让学生书写家长和自己的名字,适时地加以表扬;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以确定哪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特殊照顾;尽早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当然,宽容不等于放任,学生不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重其师才能受其道。在课下,曾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一块儿偷偷做些小小的坏事;但是一上课,则不容置疑地强化课堂驾驭力和控制力,还不断地进行解释、对话、沟通,免得模糊了师生关系的必要距离。他说,一定要等学生安静下来,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再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前,还要观察一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并在上课中突然停下来,让学生复述一下老师刚才说什么。假如遇到班风不好、开小差学生太多的班级,甚至可以暂时中断教学、偶尔“出离愤怒”:“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当我是神经病?”“倘若两个人在对话,一方置若罔闻,另一方却口若悬河,那么,口若悬河的人不是神经病,是什么?……老师在台上讲课,你们在底下各干各的,看着窗外的风景,盯着墙角发呆,摆弄课桌上的橡皮……唯独不听课,压根不把老师当回事儿。暂时不说你们这是对老师的极度不尊重,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不想当神经病人,没人听,我干吗还讲得如此带劲?”让学生在“狮子吼”的震慑中了悟到课堂中应有的态度,在正襟危坐中将规则刻入心灵深处。
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迎接挑战。就以排座位来说吧,一旦定下规则(如按高矮顺序、男女同桌)就坚决执行。遇有闹情绪的学生则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留好位置、继续安排。等到位置排好了,轻轻地问一声:“进教室么?”倘若还不动弹,就迂回处理,回到教室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是来这里学习的,还是来这里挑位置的?教室里哪个位置最好?讲台这儿。要不我把讲台空出来留给你,我上你那儿去坐?跟谁坐、坐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端正态度,把位置看淡,明白自己是来这儿学习的。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闹情绪,对不起,我不予理睬。”然后佯装准备上课,出门招呼一声:“进来上课吧。”通过有理、有节、有利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明白,老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班级规则上谁都不允许有特权。当然,原则性还需要与灵活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比如有的学生头脑灵光,但小聪明太多,仗着离老师远,就开小差或滥竽充数;有些学生确实“八字不合”,水火不容;还有,一不小心,把一群死党安排在一块了……这时,就需要中途调整位置,使座位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还需要一些镇得住学生的“绝招”
最后,还需要一些镇得住学生的“绝招”。书中写道:“以前有个同事姓成,篮球打得棒,武术耍得好,男生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为了学个一招半式,平时尽其所能地好好表现;还有个女同事——彭老师,她钩毛线鞋可是行家里手,女生天天围着她转,讨教其中的技巧……我既不会打篮球,也不会钩毛线鞋,打乒乓球还是学生教的。不过,在学生眼里,我还是有些绝活的。”这就是,“不用音序,不用部首,口中念念有词,哗啦啦一翻,居然就能找到要查的汉字了”。“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看课本,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不管是课前导课,还是新课讲授,或者巩固……所有的题目和过程,我都记在了脑子里,一张嘴就滔滔不绝;只要拿起粉笔,我就能出黑板的习题。讲解试卷的时候,只要瞟一眼离我最近的学生的试卷的开头,就算自己手里没有试卷,也能不磕巴地把试卷点评完”。“发试卷和作业本的时候,碰到忘记写名字的,我一看笔迹,就准确无误地认出是谁的”。“对于学生家长的名字,学生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名字,甚至每一个学生的出生年份,我都能脱口而出”。学生最佩服“有能耐”的老师;做老师的,应该拿出一些能耐来,让学生对我们心服口服。
念好教育规则的“紧箍咒”吧。学生一如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是很容易顺着竹竿往上爬的,放任则不可能修成正果。做老师的,假如没有如来佛那样的通天佛法,却像玄奘一样只有参禅念经的能耐,千万别轻易放弃使用“紧箍咒”的权利。当然,这个“紧箍咒”应该紧学生,更紧自己,否则,不只丧失了自己的权威,更是贻误学生的终生。
当然,作为一部朴实的教育著作,《教育,不简单》给读者的影响是立体式、全方位的。笔者之所以不揣鄙陋、管窥蠡测,是因为教育伦理和规则这个话题太重要了。
我们也期待有一天,教育能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崇高的追求,拥有充分的道德权威。那时,教师们将会迎来教育的艳阳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晓清)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晰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阐述了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应该如何归位这一问题。当铃声响起时,他问学生:“你们管我叫什么?”学生答:“曾老师。”“老师是干吗的?”“给我们上课的。”“在哪儿给你们上课?”“在教室里。”……在循循善诱中,他确立了“我先是你们的老师,其次是你们的朋友”这一本应有的教育伦理。他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同时又严肃地指出:“大家之所以称我为老师,是因为我的本职是在教室里给你们上课。如果我没把你们教好,我还配做你们的老师么?……我也不好意思再待在学校了,至于咱们课后做朋友,那就是空谈。”“既然我要在教室里上课,要把你们教好,你们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纪律。我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老师认真地教,同学们努力地学。”真可谓掷地有声!
现在,在“尊重学生主体”这一教条之下,在各种行政干涉和舆论压力之下,不少教师居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教书匠”,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于是,少数课堂甚至出现了取笑乃至殴打教师的镜头,“杨不管”现象在遭人唾骂的同时更发人深省。
让师生角色重新归位,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规则,也是一切教育伦理的基础。教师要教好每一位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
教育者应该先做自己,成为学生的范本
在明确师生应有的角色这一基础上,曾老师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先做自己”这一道理。因为“学生一直在看着我们,自己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教育者应当以正人之心正己,以责己之心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让学生勤奋,自己就要成为学校里最勤奋的老师;要让学生彬彬有礼,自己就要做到礼貌待人……千叮咛万嘱咐让学生早起,自己却在学生开始早读了才睡眼惺忪地出来刷牙洗脸;叫学生看书,自己屋里却一本书也没有;要求学生升国旗时严肃认真,自己却在一边谈笑风生;苦口婆心劝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却急着赶回家去。某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保护小动物,还鼓励大家给市长写信,杜绝买卖青蛙的行为,倡议把青蛙放回大自然。然而,他的办公桌底下,却放着一串用绳子捆好的青蛙。——这是何等的言行不一呀!你叫学生怎么信服你呢?
宽容不等于放任,规则面前不允许特权
对己严的背面,必然是对人宽。曾老师认为,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即将是他们的班主任,即将是他们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成绩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是必然的。教育者应该永葆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不要轻易去翻学生的旧账,即使偶尔看到了,也不作任何评论。所以每逢开学之初,他不会跟某些“负责任”的教师一样,忙着进行所谓“摸底”,并“语重心长”地对家长劝上一句“哎呀,你家小孩的成绩不理想,在家要抓紧”之类的话,而是微笑着鼓励学生:“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嗯,挺灵活的。”“长得蛮帅嘛!”“你知道你很可爱吗?”……让学生书写家长和自己的名字,适时地加以表扬;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以确定哪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特殊照顾;尽早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当然,宽容不等于放任,学生不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重其师才能受其道。在课下,曾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一块儿偷偷做些小小的坏事;但是一上课,则不容置疑地强化课堂驾驭力和控制力,还不断地进行解释、对话、沟通,免得模糊了师生关系的必要距离。他说,一定要等学生安静下来,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再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前,还要观察一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并在上课中突然停下来,让学生复述一下老师刚才说什么。假如遇到班风不好、开小差学生太多的班级,甚至可以暂时中断教学、偶尔“出离愤怒”:“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当我是神经病?”“倘若两个人在对话,一方置若罔闻,另一方却口若悬河,那么,口若悬河的人不是神经病,是什么?……老师在台上讲课,你们在底下各干各的,看着窗外的风景,盯着墙角发呆,摆弄课桌上的橡皮……唯独不听课,压根不把老师当回事儿。暂时不说你们这是对老师的极度不尊重,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不想当神经病人,没人听,我干吗还讲得如此带劲?”让学生在“狮子吼”的震慑中了悟到课堂中应有的态度,在正襟危坐中将规则刻入心灵深处。
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迎接挑战。就以排座位来说吧,一旦定下规则(如按高矮顺序、男女同桌)就坚决执行。遇有闹情绪的学生则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留好位置、继续安排。等到位置排好了,轻轻地问一声:“进教室么?”倘若还不动弹,就迂回处理,回到教室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是来这里学习的,还是来这里挑位置的?教室里哪个位置最好?讲台这儿。要不我把讲台空出来留给你,我上你那儿去坐?跟谁坐、坐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端正态度,把位置看淡,明白自己是来这儿学习的。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闹情绪,对不起,我不予理睬。”然后佯装准备上课,出门招呼一声:“进来上课吧。”通过有理、有节、有利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明白,老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班级规则上谁都不允许有特权。当然,原则性还需要与灵活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比如有的学生头脑灵光,但小聪明太多,仗着离老师远,就开小差或滥竽充数;有些学生确实“八字不合”,水火不容;还有,一不小心,把一群死党安排在一块了……这时,就需要中途调整位置,使座位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还需要一些镇得住学生的“绝招”
最后,还需要一些镇得住学生的“绝招”。书中写道:“以前有个同事姓成,篮球打得棒,武术耍得好,男生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为了学个一招半式,平时尽其所能地好好表现;还有个女同事——彭老师,她钩毛线鞋可是行家里手,女生天天围着她转,讨教其中的技巧……我既不会打篮球,也不会钩毛线鞋,打乒乓球还是学生教的。不过,在学生眼里,我还是有些绝活的。”这就是,“不用音序,不用部首,口中念念有词,哗啦啦一翻,居然就能找到要查的汉字了”。“上课的时候,我从来不看课本,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不管是课前导课,还是新课讲授,或者巩固……所有的题目和过程,我都记在了脑子里,一张嘴就滔滔不绝;只要拿起粉笔,我就能出黑板的习题。讲解试卷的时候,只要瞟一眼离我最近的学生的试卷的开头,就算自己手里没有试卷,也能不磕巴地把试卷点评完”。“发试卷和作业本的时候,碰到忘记写名字的,我一看笔迹,就准确无误地认出是谁的”。“对于学生家长的名字,学生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名字,甚至每一个学生的出生年份,我都能脱口而出”。学生最佩服“有能耐”的老师;做老师的,应该拿出一些能耐来,让学生对我们心服口服。
念好教育规则的“紧箍咒”吧。学生一如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是很容易顺着竹竿往上爬的,放任则不可能修成正果。做老师的,假如没有如来佛那样的通天佛法,却像玄奘一样只有参禅念经的能耐,千万别轻易放弃使用“紧箍咒”的权利。当然,这个“紧箍咒”应该紧学生,更紧自己,否则,不只丧失了自己的权威,更是贻误学生的终生。
当然,作为一部朴实的教育著作,《教育,不简单》给读者的影响是立体式、全方位的。笔者之所以不揣鄙陋、管窥蠡测,是因为教育伦理和规则这个话题太重要了。
我们也期待有一天,教育能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崇高的追求,拥有充分的道德权威。那时,教师们将会迎来教育的艳阳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