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川味第一料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瓣也叫豆瓣酱,如果翻查《中华烹饪辞典》,清楚的写着:豆瓣酱是用豆为主料,发酵而成。而得此称谓的,无外乎东北的干黄酱和西南的豆瓣辣酱。干黄酱是由黄豆、面粉、盐等原料制成,叫它豆瓣酱是因为酱中可见黄豆的豆瓣,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习惯叫它黄酱、大酱。而用蚕豆、辣椒为主料的豆瓣辣酱,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则是豆瓣或者豆瓣酱的大众认知。
  休小看了豆瓣,虽然它是发源自民间的腌制、发酵产物,但绝不是泡菜、泡姜由那种简单做法就能制得的,制一味小料尚能如此繁琐,可见“川菜百味”并无虚妄。
  


  豆瓣史
  豆瓣的历史,有说是300多年,也有说是200多年。说300多年的,是从当时四川一带出现“斩辣椒”和“酱辣椒”开始算起,因为它其中的一些制作步骤,同后来豆瓣类似。而那个说200多年历史的,则是从真正的豆瓣出现开始算起的。公元1688年,一个来自福建的陈姓商贾,在去往四川的途中,遭遇了连绵几日的大雨,他随身携带的干粮蚕豆因而生了霉,等他发现后或许是出于“小农意识”,没舍得扔,便把它放在路边晾干,但是由怕霉蚕豆有异味不好入口,便将霉蚕豆与辣椒酱拌在一起,充作下饭菜。
  谁曾想,这一无心插柳,竟令他发现这酱的味道非同一般。于是,在他后来落户的四川郫县,开了间小作坊,专门做这种霉蚕豆辣酱。起先他还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后来由于颇受欢迎,陆续出现了许多做这种酱的作坊。到了清咸丰年间,出现了“益丰和”、“元丰源”、“道生昌”等7、8家专门制作豆瓣的字号,而如今,只剩“益丰和”和“元丰源”两家最有实力的酱园留了下来。
  


  绝味料为先
  说豆瓣得来不易,皆因工序复杂繁琐,而体现在工序之外的,则是选料亦要考究。
  豆瓣的主料之一是蚕豆,为何选用蚕豆,而不是黄豆?一说因为地域性的缘故,蚕豆是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带回来的,广泛种植于西南,而黄豆则在西南不常见。另一说则是因为蚕豆豆粒大,油性没有黄豆多,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发酵,不易发生因含油量大而导致的酸败,加之豆粒大则发酵时不易变成泥,有卖相。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单从蚕豆本身来说,古人发明豆瓣首先考量的是口感,而不会像现代人这样,从微观的化学、生物手段来分析。蚕豆是豆科植物,相比于黄豆,它还有入菜的功用,故而也被叫做“菜豆”,富含钙、钾、镁、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而且氨基酸含量丰富有均衡。
  豆瓣的另一个主料是辣椒,西南之地产辣椒,灯笼椒、子弹头、大红袍……种类繁多,但选什么辣椒与蚕豆相配,则很有学问。肉厚味淡的灯笼椒必是不行的,因为做酱要先剁碎,再经腌制,他就会变成糊状。通常,所用的辣椒有两种,一是“二荆条”辣椒,以成都、简阳一带所产为佳,这种辣椒色泽洪亮,椒角细长,椒尖有“J”形弯钩,肉厚味浓,辣而回甜。另一种则是红尖椒,辣味浓厚,个头较小。
  


  当然,选辣椒不能光挑品种,还要看时节。伏天前后的辣椒最好,因为此时的辣椒,辣度已有,肉也厚,且筋和籽还比较少,剁碎后不影响口感,若是等到天凉了,辣椒肉已薄,只剩表皮,酱中混进了太多辣椒籽、辣椒皮,无论成品豆瓣的品相还是口味,都将受影响。
  除了上述两种主料,做豆瓣的配料论起来,也相当有讲究。水、盐,甚至有的还需要用酒糟、面曲等等,怎么选、选哪样,既是经验之谈,也极富民间历史的智慧。
  


  豆瓣流程
  正如见面所说,豆瓣发源自四川郫县,那自然郫县豆瓣也做得最好。其实在四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坛子,自家腌菜、泡菜用,豆瓣也不例外,有些人家自己做,而市面上见到的则是手工工业化生产的,换句话说,民间豆瓣和工厂豆瓣是一脉相承,但也有些许不同。
  有异同,就先说说这相同的。做豆瓣所用的材料,必然是一致的,主要的制作过程也类似,都是要先将蚕豆去皮,发酵,再混入剁好的辣椒,二次发酵之后才成。说是这样,但做豆瓣的繁琐和两种工艺的大不同,恰体现在这过程中。
  民间做法
  民间做豆瓣,先要将蚕豆浸泡至胀大,洗脱去豆皮,但在泡的过程中,切勿频繁搅动,以防止豆中的水溶性营养成分浸出,只消将豆皮泡软即可。去皮后的蚕豆会被放入一个箩筐内,在一锅滚沸的水中走一遭,有点类似于炒菜时的焯一遍,时间不可久,1、2分钟足矣,还得不停搅动使其受热均匀。当掰断一颗蚕豆,见里面还有白的硬芯即可。
  接下来就是初次发酵,选一通风不佳的屋子,将之前的蚕豆瓣铺散在一大竹篾箕中,上面盖南瓜叶或秸秆,这样可以让霉菌的菌丝繁殖的更快。在使其自然发酵7天左右后,当豆子上长满霉斑即可。
  接下来就是剁辣椒,辣椒剁碎成多大尺寸,取决于豆瓣干什么用,要是做菜,大可剁得粗大一些;而要是做蘸料,则要做的细碎些才好。边剁还要边加入盐、花椒等作料。需要特别说的是,辣椒一定要现剁现用,不然隔久了会有酸味。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采用机器绞碎辣椒,但作为食材来说,手工切剁是从各个方向斩断食材的纤维,而且粗细有别,味道更好,机器绞出来的则多是一个方向,大小一致,口味没有层次感,就好像机器绞的肉馅,就是没有手工剁的好吃;刀切的菜炒出来总感觉不如手撕的入味是一个道理。
  两样主料都备齐了,便可以将它们倒在一起,加白酒和盐混匀,装进坛子里,最后在坛中淋上菜油,一定要是菜油。盖盖用水封口40天左右,就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豆瓣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盐、霉蚕豆和辣椒的比例。辣椒和盐的比例是10:2,而且宁咸勿淡,而辣椒和霉蚕豆的比例,则是10:4,只有比例到了,豆瓣酿成时味道才会到。当然,也有人在制作时,会先把霉蚕豆加水多发酵几日,酿出酱香;也有的则是再与辣椒混合后,晾晒几日再装坛。总之,豆瓣在民间是千人有千种做法,风味略有差别。
  酱园做法
  酱园做的豆瓣,就是我们在外面可以买到的那种。这种批量化生产的东西,在繁琐的工艺下,为了保证品质,操作过程异常严谨。
  与民间做法不同的是,酱园做豆瓣用的是生豆,也就是去皮后的蚕豆,无需上火,沥干水后与米曲霉、面粉拌匀,倒在一大簸箕上,在室温28摄氏度左右的曲房内发酵。待发酵完成,再洒湿后,转到缸中,加盐晒露,使其发酵出酱香味。辣椒则是机器切碎的,混盐后发酵成“腌椒”。
  之后,将两种主料倒入一大缸中,一定要遵循“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的原则。也就是白天早晚要翻搅两次,以确保发酵均匀;露指的是吸收夜晚的露气,而在这过程中,一定不能要雨水进到缸中,雨天需要及时盖上盖子,这个过程跟其他做酱类似,比如黄酱、甜面酱。若能如此折腾了1年后,豆瓣的色泽红而亮,视为上品。不过,现在一般的酱园,这个发酵的周期大概只有半年而已。
  豆瓣指数
  豆瓣作为一种发酵食品,它的味道、色泽、甚至香气都是由发酵时的微生物所产生。豆瓣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霉菌,占总菌落的占49.45%,而酵母菌则占12%,剩下的不好意思,自然条件下非密闭发酵,只能是细菌。
  豆瓣经过制曲、盐渍、发酵等多道工序,以及长达半年以上的发酵周期后,蚕豆中的蛋白质几乎都转变成了氨基酸,在经过氧化、聚合等微反应,最终会形成黑色素;而淀粉等物质在经由转变成葡萄糖之后,生成了棕红色的黑色素,两种色素与红辣椒混在一起,也就有了豆瓣棕红的颜色。
  


  豆瓣的香气主要是在后期发酵形成的,化学上属于挥发性物质,虽然含量不高,但对豆瓣酱的风味确有很大的影响。
  豆瓣的鲜味则是来源于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时形成的氨基酸,以及微生物的自溶产生的核酸类物质的钠盐。蚕豆中的蛋白质经曲霉的蛋白酶作用后,水解生成20多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钠盐是酱鲜味的主要来源。而霉菌、酵母菌和细菌中的核酸,则与谷氨酸钠盐相互协作,令其鲜味增加了数倍到十几倍。
  


  


  一品馥园
  凉拌土鸡
  精选土鸡腿肉,剔骨腌制。搭配精品郫县豆瓣酱和红油调制。香味浓郁,川菜中的经典代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26号鹏润酒店2楼电话:010-5108 8268 人均:150元
  豆瓣细分
  如今,我们要买豆瓣,可能会不知所措,因为会遇到火锅豆瓣、炒菜豆瓣、细豆瓣、粗豆瓣等等很多种,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都不见得能分清。其实,豆瓣作为调味料,先要注重调味的功效,应该只有调味和佐餐两种类型。
  调味豆瓣说的就是传统的豆瓣,郫县产的最好,有粗豆瓣和细豆瓣之分。这个粗细,指的不是豆,而是辣椒。粗豆瓣中的辣椒只剁成小节,一般在下锅使用前还会在经过处理;而细豆瓣则是辣椒剁得比较碎的。当然,有时细豆瓣就是用粗豆瓣在加工而成。
  佐餐豆瓣则是豆瓣的深加工产品,一般用做蘸料,或直接拌菜、拌饭,比如:火腿豆瓣、金钩(海米)豆瓣、香油豆瓣等等。豆瓣中加入了这些配料后,在经过一次发酵,有回味微甜、香鲜醇厚、豆瓣酥软等特点。
  其实,在川厨中,还有一种豆瓣的分法——阴豆瓣和阳豆瓣。阴豆瓣是指豆瓣在制作中不经过晒、露等工序,直接用坛发酵而成,豆瓣的民间做法就是代表,而阳豆瓣自然说的就是酱园所采用的工序制成的。
  用豆瓣
  无论哪种豆瓣,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厨房的。家常、鱼香、豆瓣等口味的菜肴,必用豆瓣,而泡椒、泡姜等川味泡菜也会添加它作为复合味。用豆瓣炒菜,一般都是要在热油中先将豆瓣爆香,再下主辅料,是豆瓣的味道更浓郁,也让菜的口味更有层次和多变。
  有人说“粤厨做菜擅长用酱,川厨烹肴重视制油”,的确,川菜厨师擅长预制各种符合调味油,比如豆瓣油,给菜肴提味尤为好用。油烧热,下葱姜炸干后,便将八角、香叶、小茴香和豆瓣酱一并下锅,小火慢炒。待到豆瓣酱的水分被炒干,油色已经泛红时,滤出来的油便是豆瓣油。炒菜用也行,当明油淋也行。除此之外,作蘸味碟的混合酱料,也有许多是要用到豆瓣的,比如油酥豆瓣。用温油将豆瓣酱慢慢熬香,再加入葱姜蒜、金钩末、火腿末、面酱等配料,等酱的颜色由红变棕,即可出锅,口味甚为丰富。
  


  


  


  翠园锦悦餐厅
  鲍鱼烧米凉粉
  鲍鱼与豆瓣相结合,原本无味的鲍鱼揉入了郫县豆瓣的酱香。让新川菜有了全新的理念。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益州大道(近锦城公园)电话:028-8519 6262 人均:150元
  四川饭店
  大蒜豆瓣鱼北京老字号川菜餐厅出品。大蒜的香味与豆瓣的口感完全融入鱼肉中,使人无限回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3号楼星街坊购物中心1楼
  电话:010-8322 5559 人均:150元
其他文献
从子夜到凌晨这段时间的饭局,成都话叫“鬼饮食”:给昼伏夜出过鬼日子的人们提供昏暗的抚慰,鬼饮食都是热汤热面,因为“鬼”最需要的是温暖。成都人喜欢鬼饮食,算得上是一种夜宵文化。三五朋友围坐在街头院坝,点两瓶冰啤酒,啃点卤翅膀兔头,再来两盘毛豆和花生,慢慢剥来吃。可以喝碗清稀饭,也能撩起膀子吹几瓶“雪花”,这是成都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夜游神,冷啖杯  对于一个常年在北上广工作的苦逼有为青年来说,
期刊
有人说,成都人是吃饱了、吃安逸了才睡的。到过成都来,几乎没有人不为它的夜食而流连忘返的。因为,浸润在成都美食生活中的,不仅是一种美食滋味的浪漫主义享受,更是成都人对于人生在世的痴迷,是成都人与生活的心心相印,是成都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为至今仍然在生存意义面前迷惘的世界,诠释着热爱、美丽、快乐和诗意。  这成都夜食里,火锅自然不能略过。成都人爱火锅,一年四季常吃不厌,隔个三五天没吃火锅,便会浑身不舒
期刊
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模样越趋相同,只有街头餐馆巷尾厨房飘出来的阵阵饭菜之香,在提醒着我们何处是故乡。  代表成都的味道有哪些呢?是弥漫于空气中的麻辣火锅香味,还是厨房里飘散出来的回锅肉香?博大精深的川菜,又岂是一两个菜能代表。  万福桥头陈兴盛饭铺的熊熊炉火前,映红了陈氏那有几颗大麻子的脸。她正用挑油脚夫油篓底倒出的菜油烹制豆腐,一碗碗红亮的豆腐端在挑夫们面前,那麻辣鲜香烫的味道让他们大呼过瘾。陈氏和
期刊
每到入夜,大部分成都人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去哪里吃饭,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没有串串香的夜晚总觉得不完整,没有红油兔丁、麻辣兔头的夜晚也有欠缺,没有吆三喝四没有摆龙门阵吃烧烤喝啤酒的晚上,更是遗憾。迟疑着,天色愈晚,只能随处找一处苍蝇馆坐下,先吃一顿串串再说。好在成都的串串就像成都的粉子一样多。  玉林一带,是成都平民美食的集中地,总免不了去一次玉林串串香。事实上,串串香的起源地是在重庆,
期刊
玉林是苦的  要说明的是,玉林不是一条街,不是一个地图上分化明确的行政区,它北起一环路,南临桐梓林,西靠永丰路,东抵人民南路,是一块相当成熟的居民社区,它不仅反应出了成都独有的安然的生活态度,还蕴含了整个城市的酸甜苦辣咸。  如果要选五味之一来形容玉林,应该是“苦”。  “饭趄(成都方言,“去”的意思)哪儿吃?”  “玉林嘛。”  “吃撒子(成都方言:吃什么)?”“趄了再说。”  玉林吃饭选择的苦
期刊
瓷器的制造者分为两类人,一种是匠人,一种是艺术家,前者为世人批量打造实用的瓷器,后者则拥有更广阔的想象力,而在技术上,两者中的高人则不相上下。  在中国古代,因为瓷器的价值昂贵,所以匠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他们做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非常精美。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使得瓷器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各类做工粗糙的旅游纪念品和简单的餐具茶具成了最主要的产品,这时候就产生了专门从事瓷器工业化生产的匠人。  随
期刊
设计厨师:付洋  藕带是餐厅厨师长付洋先生在旅途中发现的一种食材,它是藕的初生物,口感细脆无筋,比成藕脆嫩,清香,像最脆的芦笋,也像最嫩的竹笋。味道酸甜可口,特别适合炎热的夏季食用。  在哪里能吃到:  有璟阁  68元/例  010-6551 5155  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工人体育场内12号看台对面  御府一品蛙  设计厨师:卢大华  这道菜一端上桌就闻到一股霸气扑鼻的香辣味。由5只6-8两的
期刊
从“扫街嘴”到“食评家”  媒体称其为“美食雷达”,陈晓卿赶忙摆手“别别别,其实我就是对吃更有耐心点,更愿意把吃的记下来,别人问到时我会多一些耐心分享出来”。他更爱朋友们称呼其为“扫街嘴”,一张不分档次,只凭味道给出判断的嘴巴,扫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餐厅,更确切说是吃尽了特色馆子、路边的小门脸,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觅食心得。  当被问起什么样的馆子会吸引他进去时,陈晓卿说,首先是看它门前有没有排队,“
期刊
美食中各种在舌尖上绽放开的滋味,无不来自各种佐料和食材在水火之力共同作用之下的那一番悱恻缠绵。一方水土,育一方饮食,养一方百姓。地域性特色的菜肴中,那种令外地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离不开产自本地域的各种食材和佐料。而这正是造成各种地方菜肴不可轻易在外地复制的原因。  四川菜的风格,虽然随着历史上的几番刀兵变乱而屡有变迁,自三国时代的“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魏文帝曹丕《诏群臣》)的爱甜之
期刊
峨眉山巅  四川人爱喝绿茶,就像福建人爱喝乌龙茶,云南人爱喝普洱茶,透着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和对家乡生活习惯的认可。落笔前,和四川朋友聊天,提到四川人最引以为傲的“竹叶青”,自唐起,由宋盛。而“竹叶青”的名号,则是陈毅将军送的。  1964年陈毅途径四川,在峨眉山腰的万年寺小憩。有僧人泡了杯新茶递上,陈毅饮罢觉得馨香四溢,遂问茶名。不料竟把僧人问住了——几百年来,四川人只是喝茶,除了陆游、苏东坡这些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