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葇《历朝赋格》的编撰缘由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陆葇的《历朝赋格》是清初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赋选,其中陆葇还对每一篇入选的赋作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点评。然而,陆葇编订该书是受到当时文坛风气和科举等因素的影响的,归根结底,陆葇编撰《历朝赋格》的原因有以下三点: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保存唐后文献的需要、批驳“唐无赋”的观点。
  关键词:陆葇;《历朝赋格》;编撰缘由
  康熙年间,编书潮流盛行,涌现了大量的赋选,如康熙二十四年赵维烈编纂了《历代赋钞》,陆葇的《历朝赋格》、王修玉的《历代赋楷》和钱陆灿的《文苑英华律赋选》等。其中,陆葇作为康熙六年进士,管内秘书院典籍,后授编修的身份编选《历朝赋格》,使该选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其他赋选难以匹及的。分析《历朝赋格》的编撰缘由,可以很好地探讨清初的社会文化背景。
  1开设博学鸿词科
  清初继续推行明代以来以考试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取士制度,对于某些讲求经世致用的人,也特地征召并特设博学鸿词科去网罗他们。在康熙帝开设博学鸿词科之前,清初的赋作是沿袭明代的古体赋传统,所作的赋多是骚体、文体和骈体赋。而直到康熙十八年首开博学鸿词科,选拔文名卓越的名士进入翰林院,律赋才逐渐成为清代赋作的主流。
  据《清史稿·选举志》(四)载康熙十七年诏:“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圣祖本纪》(一)也道:“(十八年)三月丙申朔,御试博学鸿词于保和殿。”此科考一诗一赋,赋是律赋《璿玑玉衡赋》,诗为排律诗《省耕诗》。由此律赋盛行。康熙帝喜爱学问渊博而能作文藻瑰丽的文章的文人,再者,科举考试的博学鸿词科考的就是律赋,至此,律赋大盛。
  而在《历朝赋格·序》中,陆葇也提到同乡曹希文、戴贡九委托沈情请家居的翰林院编修陆葇“取累朝之赋汇为一书”。他们之所以在康熙二十四年提出这个请求,是因为《翰詹源流编年》中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春正月。御试翰詹于保和殿,擢徐乾学等十一人,试题《经史赋》《懋勤殿早春应制五言排律诗》。……徐乾学等学问优长,文章古雅,均加赏赉。可见名次在前的徐乾学等人均获得相应的升迁,而赋是这次考试的重要内容。这是诸人请求陆葇编纂赋集的直接原因。在此之前康熙帝一直表现出对赋高度重视的倾向,如在十二年命词臣进献诗赋等。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希文等人请求陆葇编写一部适应时代需要的赋集了。
  2保存唐后文献的需要
  陆葇在《历朝赋格·凡例》中写道:
  由唐以前,選本既多,不忧复灭;唐后作者如林,流传已少,精力有限,难于泛观,若不亟为收录,恐遂佚而无闻,故略于前详于后,岂有所偏于其际乎?然宋元文集抄览未竟。殊为可慨也。”
  由此可见,陆葇编纂《历朝赋格》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存唐以后那些流传较少的文献,因此《历朝赋格》多收录那些唐代后流传较少的赋作。而且,从《历朝赋格》中的一些评论中也可看出端倪,如陆葇评李尤《函谷关赋》:“江应元作‘岂恃阻于高岑’一段,似欲凌驾伯仁而蓝本亦多,故存此而去彼。”因此根据《凡例》,陆葇认为唐以后的作家很多,但是他们的著作已经流传得比较少。因此如果不在这时收录,陆葇担心以后这些书会流失。所以陆葇对唐以前的书收录的标准较为严格,而唐后的书便放宽标准,故唐后的书收录得比较多。但即便是秉承这个思想,宋元的作品也难以收录较多,这与当时文献的保存有关。陆葇这番话同时也是回应他人可能对其“选前严而后恕”的指责。
  在陆葇的《历朝赋格》中,选赋370篇,按朝代来分,则唐赋有134篇,明赋有70篇,宋金赋43篇,元赋15篇,南北朝赋有41篇,魏晋赋则是有39篇,而汉代及汉之前的赋共有27篇。
  3批驳“唐无赋”的观点
  陆葇收录大量唐后流传较少的赋作,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批驳明代赋学理论创作中的“唐无赋”的观点。明代前七子之首李梦阳首先在《潜虬山人记》中提出了“唐无赋”的观点。
  明人之所以提出“唐无赋”理论的原因之一是对唐代以来盛行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应制律赋的排斥。律赋在南宋后期越来越多地转变为赋风浮夸、内容颓废等境地,故批判的人日益增多。还有便是明人对宋人变唐以理学入赋之创作审美经验的否定。宋赋继承唐律赋的重理传统以及受程朱理学观点的影响,故宋赋尚理。而明赋是尚情的,而且明人认为“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汉大赋才是赋正宗,所以他们认为唐宋以后的赋都不符合赋学正统,明人认为这一源头始于唐赋,故称“唐无赋”。
  陆葇编纂《历朝赋格》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从赋发展的角度批驳明人“唐无赋”的理论,其在《凡例》中明确提到:
  赋也者,始基乎荀,达乎宋,盛于汉魏,艳于六朝,规矩乎唐,而裁制于是平尽。宋元迄明,代有作者,分袭诸体。各呈其材……彼谓六朝以后无赋者,信语云乎哉?
  陆葇先是梳理了赋发展的历史,认为赋至唐朝而越来越规范,而且赋的体裁也几乎尽出也。可看出,陆葇对唐赋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宋元之间的赋也认为其不乏“未经见之珍奇”,是有优秀之作的,不可像明人一样一概而论。确实,陆葇的《历朝赋格》评价一些宋元赋是比较高的,如欧阳修的《黄杨树子赋》,便认为其超越了六朝赋。
  陆葇编撰《历朝赋格》未尝不是想要把自己的才能和想法流传百世,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有整个社会的综合原因,内外结合,受到各方面的支持,陆葇的《历朝赋格》才能在当时如此受欢迎,并能够流传到现在。
  参考文献:
  [1]孙福轩.清代赋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3.
  [2]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13352,3176,166.
  [3]马积高.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4.
  [4]陆葇.历朝赋格序[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9册.
  [5]许结.明代“唐无赋”说与赋学复古[M].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3.
  作者简介:
  骆捷文(1992.09—),女,汉族,广东广州,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笔墨”这个词在字典上的定义有三种,其一:泛指文具的笔和墨;其二:指文字或者書画诗文作品;其三:谓写字,画画,做文章。然而放在中国画和中国画理论中来说,笔墨的含义则是特有的,拆开来说既可以说“笔墨”就是毛笔和墨汁的混合下一种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专业技法语言;又可以说“笔墨”是中国画中独特的用笔和用墨的方式方法。这个词汇在中国画的发展上是贯穿始终并且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笔墨;毛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是批判的理论,其中“单向度的人”是最为典型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反思。以“单向度的人”为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党员干部队伍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本文先从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开始探讨,研究在艺术类高职艺术院校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以上的探索,最后得出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湘绣艺术;湘瓷艺术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也成为《
一、当代城市水墨画的发展简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處的生活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与之带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及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水墨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及时表达现代人心中的愿望。城市题材当代城市水墨画逐渐进入当代水墨画家的视野,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写意水墨画。  当我们身处不断膨胀的现代城市之中,我们所能感知面对的往往只是城市的一个细小的局部。真实的城市与我们所感知的想象的城市往往存在这很大
期刊
概念(Concept)书是现当代书籍设计的一种新形态,它的存在就如同概念车之于汽车设计——以一个指向性的未来设计特征来表现其设计内涵的存在可能性。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进步,
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养老问题更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大问题,探讨适合当前社会背景的农村养老模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为样本,对社会
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它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们停居的地方.祇树给孤独园精舍的建立以及名称的由来,有着一段传奇性的故事.这故事在贤愚经等很多佛教经典中都
传为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我国古典绘画中具有鲜明典型性和很高艺术造诣的名作。一直以来,此画为清内府所秘,世人难以闻知,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始从溥仪的长春伪宫流出,解放后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近年来,由荣宝斋复制成木板水印,人民画报也制成彩色版发表,才得以与人民见面。此作绢本设色,纵45.75厘米,横179.60厘米,全图分为四段,总体描绘了一幅唐朝贵族妇女消闲生活的场景。画卷右上角“乾”圆印,左
期刊
摘 要:三弦书,是流行于南阳的主要曲种之一,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绞子书”。它形成于南阳,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其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大致分饺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其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热爱。  关键词:南阳曲艺;南阳三弦书;表演风格;文化价值  一、三弦书发展史  三弦书早期称“腿板书”,为一人一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