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
【分类号】:D80
1.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全球普遍趋势
城市已经出现了5000年,从城市产生开始也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近200年来,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快,经济全球化、现代交通和通讯把全世界的城市编制成一个互相紧密相连的网络。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见下表。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城市里,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要达到50亿。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聚集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最主要标志。具有不可争议的优越性: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农村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1]。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到2020年达到50%。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预计到2015年特大城市能达到23个,大于2000万人口的城市将有5个,日本东京人口大约2600万,居世界第一,新增加的特大城市均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孟买、达卡、卡拉奇、北京、上海。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曼谷经济占全国38%。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率已达80%,2020年达84%,5.5亿,大部分居住在中小城镇,一半居住在5~10万人口的小城镇。
城市发展“巨型化”,城市群,都市带,经济集聚区等的出现,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2]。1989年,世界六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日本东部、欧洲西北部、美国五大湖、英格兰、长江三角洲;现在正在形成的有:美国西部、巴西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等共10个[3]。
2.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国家工业化发展,前苏联支援156项大工业项目上马等,各省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市、县也要建立地方工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0.6%增加到1960年的19.7%,城市数量从136增涨到199。
第二阶段60—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城市人口增加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城镇人口比率从1960年的19%下降到1977年的17.6%。
第三阶段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的22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847个增加到19780个;城镇人口从19140万增加到45844万人,净增2.67亿人,年均增加13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从19.4%发展到36.2%,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这是大陆城市化迅速持续稳定发展的20年。
现阶段,构筑和谐社会,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城市。
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曲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生产型”城市阶段。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经历了几十年战乱,该方针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有积极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大陆城市经济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时期的缺点的,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生活型”城市阶段。这是中国大陆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投资从1993年起每年超过千亿元以上,2000年投入达4900多亿元人民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为2000亿元人民币;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他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4]。
“生态型”城市阶段。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发展[5]。纵观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演进轨迹,可以概括为“三生兼顾,永续发展”。
3.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城市快速发展势必造成资源需求量增加,资源消耗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光污染、热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污染等都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汽车尾气,停车用地,交通事故等。
生态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城市变成了水泥丛林。城镇生态环境的状况一直在变,城镇本事自然生态系统所剩无几。人工洋草地,花费大量的水、肥料,大量农药,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功能,大量引种非本土植物,更加破坏生态平衡。
人口膨胀。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增加,劳动力供应充足的同时,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承载力超出负荷,环境恶化,城市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千城一面。比如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广场,往往不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而是把市民当做观众,广场或广场的雕塑,广场边的大楼却成为主体;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踩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和安全,以广场为广场,追求纯粹的形式美[6]。处处设置护栏的街道,徒劳攀登的过街天桥,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刺眼炫目的玻璃幕墙,张牙舞爪的石狮子以及劣质的不伦不类的城市雕塑。渲染着城市的繁华,却透出了城市的浅薄。个性缺失是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4):11-14.
[2]陈存友,汤建中.大都市区城市经济整合发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 (6): 120 ~124.
[3]林先扬.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9~10.
[4]陈叔红.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2004, (5): 17~21.
[5]鐘韵,阎小培.粤港澳文化整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2003,23(2):139-143.
[6]杜德斌,黄吉乔.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模式构想[J].经济地理,1999,19(3):91~95.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
【分类号】:D80
1.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全球普遍趋势
城市已经出现了5000年,从城市产生开始也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近200年来,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快,经济全球化、现代交通和通讯把全世界的城市编制成一个互相紧密相连的网络。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见下表。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城市里,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要达到50亿。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聚集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最主要标志。具有不可争议的优越性: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农村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1]。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到2020年达到50%。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预计到2015年特大城市能达到23个,大于2000万人口的城市将有5个,日本东京人口大约2600万,居世界第一,新增加的特大城市均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孟买、达卡、卡拉奇、北京、上海。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曼谷经济占全国38%。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率已达80%,2020年达84%,5.5亿,大部分居住在中小城镇,一半居住在5~10万人口的小城镇。
城市发展“巨型化”,城市群,都市带,经济集聚区等的出现,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2]。1989年,世界六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日本东部、欧洲西北部、美国五大湖、英格兰、长江三角洲;现在正在形成的有:美国西部、巴西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等共10个[3]。
2.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国家工业化发展,前苏联支援156项大工业项目上马等,各省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市、县也要建立地方工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0.6%增加到1960年的19.7%,城市数量从136增涨到199。
第二阶段60—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城市人口增加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城镇人口比率从1960年的19%下降到1977年的17.6%。
第三阶段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的22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847个增加到19780个;城镇人口从19140万增加到45844万人,净增2.67亿人,年均增加13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从19.4%发展到36.2%,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这是大陆城市化迅速持续稳定发展的20年。
现阶段,构筑和谐社会,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城市。
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曲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生产型”城市阶段。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经历了几十年战乱,该方针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有积极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大陆城市经济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时期的缺点的,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生活型”城市阶段。这是中国大陆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投资从1993年起每年超过千亿元以上,2000年投入达4900多亿元人民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为2000亿元人民币;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他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4]。
“生态型”城市阶段。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发展[5]。纵观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演进轨迹,可以概括为“三生兼顾,永续发展”。
3.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城市快速发展势必造成资源需求量增加,资源消耗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光污染、热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污染等都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汽车尾气,停车用地,交通事故等。
生态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城市变成了水泥丛林。城镇生态环境的状况一直在变,城镇本事自然生态系统所剩无几。人工洋草地,花费大量的水、肥料,大量农药,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功能,大量引种非本土植物,更加破坏生态平衡。
人口膨胀。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增加,劳动力供应充足的同时,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承载力超出负荷,环境恶化,城市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千城一面。比如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广场,往往不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而是把市民当做观众,广场或广场的雕塑,广场边的大楼却成为主体;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踩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和安全,以广场为广场,追求纯粹的形式美[6]。处处设置护栏的街道,徒劳攀登的过街天桥,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刺眼炫目的玻璃幕墙,张牙舞爪的石狮子以及劣质的不伦不类的城市雕塑。渲染着城市的繁华,却透出了城市的浅薄。个性缺失是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4):11-14.
[2]陈存友,汤建中.大都市区城市经济整合发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 (6): 120 ~124.
[3]林先扬.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9~10.
[4]陈叔红.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2004, (5): 17~21.
[5]鐘韵,阎小培.粤港澳文化整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2003,23(2):139-143.
[6]杜德斌,黄吉乔.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模式构想[J].经济地理,1999,19(3):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