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办公室的位置是斜对门口的位置。右手边是窗,最喜这个位置仅仅是因为,微微一抬头,窗外蓝蓝的天便直铺进心怀,可以随时让疲惫的心舒展得透透亮亮的。偶尔云朵随风轻飘,蓝天白云之下,那依窗而立的松柏擎着一树的墨绿便更显苍劲而浓郁。于是总有生命的某种昭示在无语中传递。
喜欢看窗外,却不意间,在后来的某一天,忽然发现左手边斜对的门口,更是一幅别有情趣的取景框。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流动的、让我倍感快乐的画面。
下课了,如潮的学生涌向楼下,经过门口的学生一旦无意间和我的目光相遇,有的会向我拼命挥手,那份夸张让你忍俊不禁;抑或挤眉弄眼一脸的俏皮,让你不禁笑倒一旁;也有矜持稳重点的会憨憨地冲你一笑,腼腆地快速闪过,消失在你视线之外,让你暗暗内疚很久,只为了那孩子怯怯的眼神……
渐渐地,我发现办公室门口竟成了我与学生默契交流的另一个小小的窗口,这种默契什么时候形成的竟毫无所知。
批作业累了,疲惫四望,一个极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正依在门外。见我望到他,像突然间触到了某个开关,他竟潇洒地跳起舞来:太空漫步舒缓逼真;攀爬绳索艰难有力;一段街舞节奏轻快协调,洗练而利落的表演让我惊呆了。
为我一人的演出,在这小小的舞台!
只一瞬,他谢幕了。大大的眼睛期待地望着我。
我从愣怔间醒悟,笑了。
他满意地带着一脸的快乐一闪消失。
留我一人望着空空的门口感慨。
我知道他是在用这个方式感谢我,他学习不好,我一直没放弃他。只是不断地鼓励着他,想尽办法帮助着他。渐渐地他的成绩一路在上升。真不知他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那快乐心情的。
孩子的心啊……
那一天,刚进办公室,放下手中一堆的作业。一种感觉促使我回头。于是看到我教的一个女孩子站在门口,望着我一动不动。
我忙问:“你找我有事?”
她笑了,脸象一朵盛开的花,“没事,看看你!”
我也笑了,疲累的心被这笑熨得妥妥贴贴的。
被孩子依恋的感觉真的很好!
“啾啾!”近似鸟鸣的啁啾声把我从正批改的作业堆中拉出来。不用抬头,我就知是那个膀大腰圆的大男生,性格倔强而刚烈。我和他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为了改正他一向难改的坏毛病,我丝毫不肯有些许的让步,针锋相对的结果,从不肯服软的他终于在全班面前道了歉。奇怪的是,他却从此格外听我的话。课间十分钟,时不时,他会用这啁啾的鸟鸣声把我召唤。门口只露着他那大大的圆脑袋,一晃一晃向我打着招呼。用不着说什么,我只是向他笑笑或点一点头。这只大大的“鸟”就从门口快乐地飞走了。
最近一直在看《生命与教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不同于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和孩子们的无声交流,和孩子们的不期相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當了多年的老师,肩上背负了多年育人的重任。慢慢地开始发现我们以往的教育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忽视了生命的需要,忽视了生命的激情和冲动,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分数的比拼,竞争的激烈,让我们的眼睛紧紧地盯在了知识传递最直接的效果上。和学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地局限在学习的范畴之内。我们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更多地集中用力在“授业”与“解惑”上。和学生们的情感交流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野。不受我们的重视。
左手边门口那流动的笑脸,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充溢着渴望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诺尔曼·丹森如是说。
是啊,教育,本就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情感上的交流,而且情感的交流是理智活动的中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维系于情感的驱动。因而,教育才提倡必须“动之以情”。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尊重、激励、体验和宽容每个生命个体,只有这样,教育过程才会充满温馨和阳光。
左手边门口那流动的笑脸,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充溢着渴望的。回头短短几分钟的交谈,门口短短几分钟的微笑,是孩子们自己寻找到的渴求心灵获得老师认可的方式。
获得认可感之后再回应你的知识引领,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默契的交流如同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片冰心,一剂良药,传递着教师的温情和学生对爱的期待,使师生的心灵共同经历着震撼和洗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育是在“我”与“学生”的精神相遇中,唤醒着生命的潜能,实现着人性的复归。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它可以穿行于生命相遇的任何契机之中:门口的一份祈盼次守候,窗口的一个守望,窗外的一次顾盼,校园林荫路上的一次相伴而行,饭堂吃饭时的一句看似随意地问候……心灵的一丝丝悸动已把尊重和爱贯穿其中。教育融入点滴生活中,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从而凸显出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右边的窗外是风景:温煦的阳光中有蓝天白云松柏,那是生命中最偶然却也是最自然随意的组合,它时时向我无声地昭示着生命中最本真的最舒展的那份美丽,让我从喧嚣的浮动中寻到一份静谧,心便在这一片静谧中沉静下来。以这样的心境去畅游教育教学的天空,就多了一份气定神闲的欣赏。
左边的门口依然是风景:有纯真的笑脸、有无忌的笑声、有清脆的啼鸣、有虽短暂但却极其珍贵的信任的相托。我在不期而遇的心灵潮汐中捡拾着那一片片小小的璀璨珠贝,游目骋怀在人世间最美最真的心灵风景之中,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便多了一抹蔚蓝。
坐在办公室。
右边是风景,左边依然是风景!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诺尔曼·丹森,魏中军等译[M].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喜欢看窗外,却不意间,在后来的某一天,忽然发现左手边斜对的门口,更是一幅别有情趣的取景框。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流动的、让我倍感快乐的画面。
下课了,如潮的学生涌向楼下,经过门口的学生一旦无意间和我的目光相遇,有的会向我拼命挥手,那份夸张让你忍俊不禁;抑或挤眉弄眼一脸的俏皮,让你不禁笑倒一旁;也有矜持稳重点的会憨憨地冲你一笑,腼腆地快速闪过,消失在你视线之外,让你暗暗内疚很久,只为了那孩子怯怯的眼神……
渐渐地,我发现办公室门口竟成了我与学生默契交流的另一个小小的窗口,这种默契什么时候形成的竟毫无所知。
批作业累了,疲惫四望,一个极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正依在门外。见我望到他,像突然间触到了某个开关,他竟潇洒地跳起舞来:太空漫步舒缓逼真;攀爬绳索艰难有力;一段街舞节奏轻快协调,洗练而利落的表演让我惊呆了。
为我一人的演出,在这小小的舞台!
只一瞬,他谢幕了。大大的眼睛期待地望着我。
我从愣怔间醒悟,笑了。
他满意地带着一脸的快乐一闪消失。
留我一人望着空空的门口感慨。
我知道他是在用这个方式感谢我,他学习不好,我一直没放弃他。只是不断地鼓励着他,想尽办法帮助着他。渐渐地他的成绩一路在上升。真不知他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那快乐心情的。
孩子的心啊……
那一天,刚进办公室,放下手中一堆的作业。一种感觉促使我回头。于是看到我教的一个女孩子站在门口,望着我一动不动。
我忙问:“你找我有事?”
她笑了,脸象一朵盛开的花,“没事,看看你!”
我也笑了,疲累的心被这笑熨得妥妥贴贴的。
被孩子依恋的感觉真的很好!
“啾啾!”近似鸟鸣的啁啾声把我从正批改的作业堆中拉出来。不用抬头,我就知是那个膀大腰圆的大男生,性格倔强而刚烈。我和他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为了改正他一向难改的坏毛病,我丝毫不肯有些许的让步,针锋相对的结果,从不肯服软的他终于在全班面前道了歉。奇怪的是,他却从此格外听我的话。课间十分钟,时不时,他会用这啁啾的鸟鸣声把我召唤。门口只露着他那大大的圆脑袋,一晃一晃向我打着招呼。用不着说什么,我只是向他笑笑或点一点头。这只大大的“鸟”就从门口快乐地飞走了。
最近一直在看《生命与教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不同于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和孩子们的无声交流,和孩子们的不期相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當了多年的老师,肩上背负了多年育人的重任。慢慢地开始发现我们以往的教育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忽视了生命的需要,忽视了生命的激情和冲动,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分数的比拼,竞争的激烈,让我们的眼睛紧紧地盯在了知识传递最直接的效果上。和学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地局限在学习的范畴之内。我们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更多地集中用力在“授业”与“解惑”上。和学生们的情感交流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野。不受我们的重视。
左手边门口那流动的笑脸,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充溢着渴望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诺尔曼·丹森如是说。
是啊,教育,本就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情感上的交流,而且情感的交流是理智活动的中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维系于情感的驱动。因而,教育才提倡必须“动之以情”。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尊重、激励、体验和宽容每个生命个体,只有这样,教育过程才会充满温馨和阳光。
左手边门口那流动的笑脸,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充溢着渴望的。回头短短几分钟的交谈,门口短短几分钟的微笑,是孩子们自己寻找到的渴求心灵获得老师认可的方式。
获得认可感之后再回应你的知识引领,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默契的交流如同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片冰心,一剂良药,传递着教师的温情和学生对爱的期待,使师生的心灵共同经历着震撼和洗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育是在“我”与“学生”的精神相遇中,唤醒着生命的潜能,实现着人性的复归。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它可以穿行于生命相遇的任何契机之中:门口的一份祈盼次守候,窗口的一个守望,窗外的一次顾盼,校园林荫路上的一次相伴而行,饭堂吃饭时的一句看似随意地问候……心灵的一丝丝悸动已把尊重和爱贯穿其中。教育融入点滴生活中,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从而凸显出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右边的窗外是风景:温煦的阳光中有蓝天白云松柏,那是生命中最偶然却也是最自然随意的组合,它时时向我无声地昭示着生命中最本真的最舒展的那份美丽,让我从喧嚣的浮动中寻到一份静谧,心便在这一片静谧中沉静下来。以这样的心境去畅游教育教学的天空,就多了一份气定神闲的欣赏。
左边的门口依然是风景:有纯真的笑脸、有无忌的笑声、有清脆的啼鸣、有虽短暂但却极其珍贵的信任的相托。我在不期而遇的心灵潮汐中捡拾着那一片片小小的璀璨珠贝,游目骋怀在人世间最美最真的心灵风景之中,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便多了一抹蔚蓝。
坐在办公室。
右边是风景,左边依然是风景!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诺尔曼·丹森,魏中军等译[M].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