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两侧山坡设置次生林的典型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计算树木的胸高断面积,并根据样地大小,将样地划分为27个区分段,对每一区分段的立木密度和树种组成进行统计。根据结果,对当地次生林主要树种受地形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次生林; 地形; 空间分布;树种组成
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树种密度最大而且树种组成最丰富,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比陡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树种的数量也比陡坡上的多。
1前言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受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次生林的显著特征是经过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引起原生群落大面积的消失,失去了原始林的森林环境。
现在的次生林主要林分类型有山杨林、白桦林、珍贵硬阔混交林、色树、榆树、柞树为主的硬杂木林以及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现已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2研究方法
首先在两侧山坡次生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一处,样地呈带状,宽度为20m,长度依山坡而定,总长度为270m。样地由西坡的中上位起延伸至坡下位,直至山底平地,并越过河流向上延伸至对面东坡的坡上位。西坡较短,长度为50m,东坡较长,为140m,山底平地为80m。共调查乔木树种9个种,共计581株。样地内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有柞树、榆树、椴树、色树、黄菠萝、胡桃楸、白桦、山杨、水曲柳等。
用皮尺确定样地范围,并在坡度有较大变化处用GPS定位系统定位并保存。对样地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用围尺测量胸径,用皮尺确定每株树木的位置,并记录树种及树种的生长状态。
考虑到在10m的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小,并且便于统计数据。所以以10m为单位将样地划分为27個区分段,每个区分段的面积为20m×10m,然后对每一区分段内林分的树种组成和密度进行统计,根据结果对样地内主要树种受地形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以10m为步长,将样地划分为27个面积为20m×10m的区分段,计算每个区分段的树种组成(见表1)与立木密度(见图1)。
图1 各区分段的立木密度
西坡(第1至第5区分段)较为陡峭,从树种组成来看,柞树一直占优势,除柞树外,在第1、2区分段内还分布着少量的白桦,顺势下来开始出现椴树,在第4区分段内开始出现黄菠萝和榆树,在第5区分段内又出现胡桃楸。从立木密度来看,在第1至第4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无明显变化,平均为1013株/hm2,在第5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急剧减小到400株/hm2。
山底平地(第6至第13区分段)的树种组成较丰富,是由胡桃楸、椴树、水曲柳、榆树、黄菠萝和色树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过渡到白桦林,其间还分布着少量的山杨等。从立木密度来看,虽然从第6至第9区分段林分的立木密度逐渐增大,但平均值只有675株/hm2,在第10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达到最大,其最大值为2100株/hm2,在第11至第13区分段内有所减少,平均值为1553株/hm2。可见沟谷中林分的立木密度是最大的。
东坡(第14至第27区分段)坡度较缓,在第14、15区分段内主要分布的仍是胡桃楸、水曲柳、白桦、黄菠萝、色树和少量榆树、山杨等组成的杂木林,与山底平地不同的是开始出现柞树,但比重很小。从第16区分段开始柞树在树种组成上逐渐占优势,而胡桃楸、水曲柳和榆树随着坡位的上升逐渐减少,椴树和色树则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在第24、25这两个区分段内,分布格局由柞树和椴树占优势的次生林变为由柞树和山杨占优势的次生林。在第26区分段内,优势树种又变为柞树,伴生树种有胡桃楸、椴树、黄菠萝、榆树、色树等,在第27区分段内则是柞树纯林。从立木密度来看,在第14至第24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无明显变化,平均为964株/hm2,在第25、26这两个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又明显增大,达到1850株/hm2。随后又有些减少,在第27区分段内其立木密度又减小到1000株/hm2。
4.结论
总体来说,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林分树种组成最丰富,有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白桦、榆树、色树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至山顶则变为柞树纯林;林分的立木密度也是在山底平地处最大,随着坡位的升高逐渐减少,但到坡上部后,林分的立木密度又有增大趋势;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和数量比陡坡上分布的多。柞树在自然条件下多分布在干旱的山脊部和山坡中上腹的斜缓坡上,在湿生或中生生境下则鲜有分布;山杨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的平缓坡上,坡下部近沟边平缓的阴阳坡上也有少量分布;白桦主要分布在溪旁沟谷的活水塔头地上,在坡顶也有少数几棵分布于柞树林中;椴树主要分布在坡中腹和坡上鞍部,在坡下部分布较少;水曲柳主要分布在沟谷河流两岸和山坡下部的平缓坡上;胡桃楸主要分布在缓坡坡面上腹、山坡中下腹和沟洼地、河岸腐殖质多的湿润疏松土壤上;黄菠萝主要分布在河岸、肥沃谷地、山坡下部和缓坡坡面上腹;榆树主要分布于河岸、沟谷河山坡下部,在缓坡的坡上、坡中和坡下顺势也有少量分布。色树的分布范围很广,在山坡下部、中部、上部和沟谷溪流两岸均有分布。
参考文献
1. 陈大珂. 帽儿山次生林类型的形成及经营意见. 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2. 屈红军,任青山,孙洪志. 黑龙江省次生林研究进展. 森林工程,2003, 19(4):25~28.
【关键词】 次生林; 地形; 空间分布;树种组成
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树种密度最大而且树种组成最丰富,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比陡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丰富,而且大部分树种的数量也比陡坡上的多。
1前言
次生林是原始林经受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次生林的显著特征是经过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引起原生群落大面积的消失,失去了原始林的森林环境。
现在的次生林主要林分类型有山杨林、白桦林、珍贵硬阔混交林、色树、榆树、柞树为主的硬杂木林以及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现已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2研究方法
首先在两侧山坡次生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一处,样地呈带状,宽度为20m,长度依山坡而定,总长度为270m。样地由西坡的中上位起延伸至坡下位,直至山底平地,并越过河流向上延伸至对面东坡的坡上位。西坡较短,长度为50m,东坡较长,为140m,山底平地为80m。共调查乔木树种9个种,共计581株。样地内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有柞树、榆树、椴树、色树、黄菠萝、胡桃楸、白桦、山杨、水曲柳等。
用皮尺确定样地范围,并在坡度有较大变化处用GPS定位系统定位并保存。对样地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用围尺测量胸径,用皮尺确定每株树木的位置,并记录树种及树种的生长状态。
考虑到在10m的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小,并且便于统计数据。所以以10m为单位将样地划分为27個区分段,每个区分段的面积为20m×10m,然后对每一区分段内林分的树种组成和密度进行统计,根据结果对样地内主要树种受地形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以10m为步长,将样地划分为27个面积为20m×10m的区分段,计算每个区分段的树种组成(见表1)与立木密度(见图1)。
图1 各区分段的立木密度
西坡(第1至第5区分段)较为陡峭,从树种组成来看,柞树一直占优势,除柞树外,在第1、2区分段内还分布着少量的白桦,顺势下来开始出现椴树,在第4区分段内开始出现黄菠萝和榆树,在第5区分段内又出现胡桃楸。从立木密度来看,在第1至第4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无明显变化,平均为1013株/hm2,在第5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急剧减小到400株/hm2。
山底平地(第6至第13区分段)的树种组成较丰富,是由胡桃楸、椴树、水曲柳、榆树、黄菠萝和色树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过渡到白桦林,其间还分布着少量的山杨等。从立木密度来看,虽然从第6至第9区分段林分的立木密度逐渐增大,但平均值只有675株/hm2,在第10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达到最大,其最大值为2100株/hm2,在第11至第13区分段内有所减少,平均值为1553株/hm2。可见沟谷中林分的立木密度是最大的。
东坡(第14至第27区分段)坡度较缓,在第14、15区分段内主要分布的仍是胡桃楸、水曲柳、白桦、黄菠萝、色树和少量榆树、山杨等组成的杂木林,与山底平地不同的是开始出现柞树,但比重很小。从第16区分段开始柞树在树种组成上逐渐占优势,而胡桃楸、水曲柳和榆树随着坡位的上升逐渐减少,椴树和色树则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在第24、25这两个区分段内,分布格局由柞树和椴树占优势的次生林变为由柞树和山杨占优势的次生林。在第26区分段内,优势树种又变为柞树,伴生树种有胡桃楸、椴树、黄菠萝、榆树、色树等,在第27区分段内则是柞树纯林。从立木密度来看,在第14至第24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无明显变化,平均为964株/hm2,在第25、26这两个区分段内林分的立木密度又明显增大,达到1850株/hm2。随后又有些减少,在第27区分段内其立木密度又减小到1000株/hm2。
4.结论
总体来说,在平坦谷地分布的林分树种组成最丰富,有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白桦、榆树、色树等组成的阔叶混交林,随着坡位的升高,树种组成逐渐减少,至山顶则变为柞树纯林;林分的立木密度也是在山底平地处最大,随着坡位的升高逐渐减少,但到坡上部后,林分的立木密度又有增大趋势;缓坡上分布的树木种类和数量比陡坡上分布的多。柞树在自然条件下多分布在干旱的山脊部和山坡中上腹的斜缓坡上,在湿生或中生生境下则鲜有分布;山杨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的平缓坡上,坡下部近沟边平缓的阴阳坡上也有少量分布;白桦主要分布在溪旁沟谷的活水塔头地上,在坡顶也有少数几棵分布于柞树林中;椴树主要分布在坡中腹和坡上鞍部,在坡下部分布较少;水曲柳主要分布在沟谷河流两岸和山坡下部的平缓坡上;胡桃楸主要分布在缓坡坡面上腹、山坡中下腹和沟洼地、河岸腐殖质多的湿润疏松土壤上;黄菠萝主要分布在河岸、肥沃谷地、山坡下部和缓坡坡面上腹;榆树主要分布于河岸、沟谷河山坡下部,在缓坡的坡上、坡中和坡下顺势也有少量分布。色树的分布范围很广,在山坡下部、中部、上部和沟谷溪流两岸均有分布。
参考文献
1. 陈大珂. 帽儿山次生林类型的形成及经营意见. 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2. 屈红军,任青山,孙洪志. 黑龙江省次生林研究进展. 森林工程,2003, 19(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