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美 融于意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源于生活,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也应有助于幼儿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扩展。意象绘画是以“感受与意想、创造与表达”为载体的“美术思维游戏”,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锻炼幼儿的观察、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文中围绕“生活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将意象绘画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选择适合幼儿表现的内容及技法,支持、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之美,融于意象创作,将自己感兴趣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积极呈现。
  关键词:意象绘画;生活化;创美表现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意象绘画”是一个创作主体整合知觉的复杂过程,由物象到心象,再从心象到意象。在幼儿园里,美术创作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能够借助美术创作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我关注的热点和内心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呈现在纸上变为现实。而以往实际的美术教学往往形式比较雷同,充斥着较多的临摹教学,幼儿的视觉思维受依赖;表现手段比较单一,作品形象缺乏活力,造型概念化;创作媒材受限,美术材料逐步简化为记号笔、蜡笔,阻碍幼儿视觉意象的表达。
  文章拟结合教育实例进行分析阐述,引导幼儿从抓住事物主要特征,从自由的“玩”形状、“玩”色彩,重在“神似”自由作画进化到抓住事物的神韵、动态和细节特征,画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和材料来创作意象绘画,过程中体验古韵特色、感悟传统文化,收获意象画创作的成就感,提升自我创美的能力。
  一、 探寻生活的美感
  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美术活动游戏化,需要优化与美术创作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以此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有趣、新奇的材料,激发幼儿对“意象绘画”的创作兴趣。根据幼儿爱玩的特点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新颖的材料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因此,笔者将意象画教学的创新运用定义为:遵循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用材、内容的研究。
  (一)生成适合中班幼儿创作的意象绘画主题
  “意象绘画”是以“感知、统整、意表”为核心理念,以“感受与意想、创造与表达”为载体的“美术思维游戏”。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以《指南》精神为指导,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想象”为切口,帮助幼儿在游戏化美术活动中自主、自由、愉悦地创造。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意象画与生活主题相结合,例如,结合生活中的传统习俗、节庆元素、苏式园林的地缘文化、四季的自然景观等题材,创作了《园林建筑系列》《花窗里的风景系列》《苏扇系列》《春花秋月系列》等一系列创意意象画美术作品。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意象绘画内容
  “创意意象绘画”是以周围生活或大自然的各种物象为素材,启发幼儿观察捕捉素材的结构特征,然后通过借形想象、极限变形、借物置换、多物同构等方法把物象进行变形、分解或组合写意,使幼儿进入到想象世界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由地创造视觉语言。
  根据班级幼儿当前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教师结合主题穿插了各类姑苏特色风情习俗、建筑等生活审美元素,从而进行了本研究内容的选择和深入,帮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美、创造美,唤起人们内心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思绪。例如,结合“日常生活”的题材及家园互动,在亲子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桃花朵朵开》《石径小路》《东吴面馆》《冰糖葫芦》《吹泡泡》等意象画作品。
  二、 感受生活的多彩
  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融入这一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结合了“古韵今风”的意象画作品供幼儿欣赏,帮助幼儿在玩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感同身受地发现美,步步生花地创造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步实现共情,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一)借助欣赏意象画作品,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指南》中提到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为帮助幼儿了解意象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其意蕴,教师选择了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色彩”作为题材进行研究。大家收集了意象画作品和书籍供幼儿欣赏,让幼儿对创意意象画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利用意象画作品为例,体验习得表现技法
  1. 嫁接式意象绘画
  在美术教学和各科领域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然后有机地“嫁接”在一起教学,提供给幼儿多元的情感意念表现平台。
  例如,结合语言活动《秋天的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幼儿根据诗歌中提到的多种秋天色彩自主选择,利用多种色彩的组合调配绘制创意意象画“秋天的颜色”。结合语言活动《花瓣儿鱼》进行绘画创作,幼儿根据诗歌中提到的花瓣儿展开想象,利用多种造型的组合创作创意意象画“花瓣儿鱼”。
  2. 多物同构法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以“物体间的相似原理”,无拘无束地选择各种物体的部分形象组合到一个主体上,形成全新、奇特的画面。
  例如,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谈话幼儿讲述了许多新奇的梦境,于是大家合力收集素材(玩具车、洋娃娃、蝴蝶发夹、蕾丝花边等),运用压印将这些喜爱的物品形象印下痕迹,再自主选择颜料进行刷画,最终组合成了一幅新的意象画作品“我的梦”“春天里的童話故事”。
  3. 借形想象法
  就是借一个“形”进行创意联想,把毫不相干的物体,根据“形”相似性的特点,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物体来。
  例如,生活中,通过观察大家发现某些蔬菜的根与花朵造型形似,于是大家收集了很多蔬菜瓜果的某一部分投入到意象画创作中,最终创作了创意意象画“花花世界”“水滴世界”。
  4. 极限变形法
  以生活中的自然物象或教材范画为素材,把物体的某一部分加以大肆的夸大,并任意地变形,引导启发想象、创造作画,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心绪和情感。   例如,过新年,放烟花,幼儿看着视频中的画面欣喜不已。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禁放烟花爆竹,但是在大家的期待下笔者还是选择了烟花主题进行创作,意在表现烟花绽放瞬间的形变造型。利用颜料、异型海绵棒大家创作了意象画“烟花变形记”。此外,在爸爸妈妈的手机相册中寻找形似的照片进行意象添画装饰,幼儿创作了《餐桌上的鸟窝》《旋转的摩天轮》“花盆的华丽变身——小芽的新家”《头顶上的大树》等创意意象画。
  5. 水痕墨迹法
  借助水彩纸能较好地保存墨色在与水的浸化过程中微妙的变化,在用水铺染之后,在水的吸引、诱发、冲刷、流动、浸化中呈现丰富多彩的“痕迹”效应。
  例如,借助水彩纸的特质,幼儿围绕日常生活进行了独具风格的“铺水泼墨,随缘造境”的水墨意象画创作,流动着的形体和水墨交融,相映生辉。《夜晚的山塘河》在虚若无物的水痕墨迹背后,透出星光闪耀、灯火通明的场景。《未来的舞者》,在铺水泼墨的运作后随缘造境,这种“缘”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自然缘分。
  6. 水晕墨章
  所谓“水晕墨章”,就是指运用宣纸和笔墨等工具创造出来的一套绘画技法,能独特地表现出造型艺术中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例如,《山水幻影》,借助纸质遇水产生的细长的墨迹线形,在虚若无物的水晕背后营造云气、水雾,透出川河丛林、青山绿水的明快场景。《接天莲叶》借助水的压力渗透、用墨重叠、用水重叠,不断晕化,暗示出一种欣欣勃发的早春气候。
  7. 色粉绘画
  利用色粉笔直接在纸或布上作画的一种美术表现形式。它不需借助油、水等媒体调色,只需通过色粉之间互相撮合即可,在塑形和晕染方面有独到之处,作画便捷,效果独特。
  例如,在《自唱渔歌缓缓归》《幻彩极光》作品中,借助色粉笔的线条勾画及指尖的涂抹晕色,塑造出了梦幻朦胧的意趣,劝诱观者的视线,进入创作者的意象之中,唤起人们内心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思绪。
  三、 体悟生活的意趣
  实践活动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以《纲要》《指南》精神为指导,创造机会和条件以支持幼儿自主、自由、愉悦地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一)结合生活中的“地缘特色”
  生于2010年后的幼儿从小感受着浓浓的生活与市井气息,对老弄堂生活耳濡目染,有着一定的经验认识,蕴含着得天独厚的環境资源。教师尝试创新,将生活之美融于意象画的创作中,帮助幼儿萌发美术灵感,提高观察、审美、创造等能力。为此,开展了《夜晚的山塘河》《母亲节的礼物》等意象创作活动。
  (二)结合园内的“每月幼儿活动”
  结合我园的幼儿活动,教师尝试了将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元素融入意象画创作中,开展了“秋枫报杏”“石径小路”意象创作,创意绘制亲子小报、鹅卵石小路,并在园内展出、分享。
  (三)结合“绿色的春天”“动物大世界”等主题活动
  结合春天及动物的主题内容,创设特色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且便于取放的工具、材料,在游戏化美术活动中开展了《蒲公英》《迎春花》《仙人掌》《鱼戏莲叶间》等创意意象画活动。
  四、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也应有助于幼儿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扩展。意象绘画是以“感受与意想、创造与表达”为载体的“美术思维游戏”,《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在开展创意意象画的研究中应深刻地领会这一思想,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切实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意象绘画与生活主题相结合,以适宜性和有效性为目的选择适合幼儿表现的内容及技能技法。支持、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之美,融于意象创作,帮助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变为现实,在满足幼儿艺术创作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美、赏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辉.幼儿园发展课程[M].新时代出版社,2007.
  [3](美)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杨颐梅.陶行知思想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
  作者简介:
  王希,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虹桥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具有育人性的学科。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务要求数学教师立足数学学科的育人性,多途径地挖掘德育资源,多策略地应用德育资源,将德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行,实现有效发展。在文章中,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挖掘德育资源、应用德育资源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教学
摘要:新颖而又特别的寒假作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打下坚实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们年龄比较小,对语文的学习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尤其是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都处于培养与养成的阶段,如何去引导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学习语文的态度。本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突破传统的寒假作业模式,创新寒假作业的布置,来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及语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与小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息息相关,尤其是阅读教学,承担着开阔小学生眼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等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包括阅读目标不明确、阅读内容没有重点、阅读方法单一及评价过程不全面等的弊端,这导致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为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应该从阅读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摘要:本文提出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展示课程结构、辨析基本理论和概念、学习元素化合物、构设实验、构建模型,并论证了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在采用思维导图教学中的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一、 基础化学教育现状分析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大的特点是就是知识繁杂,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有“理科中
摘要:本文以自身发展为例从知识的拓展、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的深化三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历史教师形象塑造的途径。  关键词:自身发展;历史教师;形象塑造  2007年9月走上教师这个神圣岗位的时候,我还是个刚从历史专业毕业的师范生。虽然十二年过去了,但还是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的手足无措……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不足,也让我更加敬羡那些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优秀历史教师——“他们有着扎
摘 要:阅读名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三步”走,进“四层”,能让学生在名著中汲取能量,把阅读名著作为一种享受。  关键词:名著导读;三步四层读书法;浏览法;略读法;精读法;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但孩子学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理解,但是通过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孩子的脑部得到发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教师从关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研究如何紧扣幼儿认知特点设置游戏,从多角度解读幼儿的学习行为,在教学时依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学习活动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留白预设,培养身心调和、体脑两健、充满活力的个体。即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灵活应变、点燃思维火花、开启心灵智慧,进而生成自然、动态、开放,充满创新与富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预设;留白;小学英语;策略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的作品《视觉 思维》指出,人们注意到东西不完整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将其补充完整的冲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白预设,為学生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情感倾向。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音乐修养的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美和情感表达的美,使学生获得情感教育。文章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
摘 要:奋斗在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被听课、评课是常态,实施课堂教学后被评价,对于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破茧”历程,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评价,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教学辅助设计的准备过程,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与提升。然而这种常规的“破茧”现状却让执教者时有困惑,因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会走进人云亦云的怪圈,使得执教者不知所措,甚至让执教者产生为难情绪,丧失上课的激情。那怎样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