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佳木斯大学推出的男子群舞《捍卫》好评如潮,屡获大奖,亮点多多,堪称精品。认真分析研究其成功的创作经验,对于当下我国的舞蹈创作大有裨益。本文从写意的美学特征、强烈的民族情感、浓郁的地域风格三大理论层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分析。
关键词:《捍卫》;舞蹈;写意;美学;民族;情感;地域;风格
“抗日救亡”几乎是抗战时期军旅舞蹈的唯一主题,此时的舞蹈作为一种文艺利器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军事属性,以人民最为熟悉的民族语汇和演出形式宣传抗日,用舞蹈的形式再现战斗场景,表达了全国抗日军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时期的军旅舞蹈不仅与红军舞蹈的精神一脉相承,践行了军旅舞蹈“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天职,还为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师吴学雷的带领下,25名参演学生放弃节假日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校刻苦排练,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隆重推出的男子群舞《捍卫》,作品演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先后荣获多项大奖。2014年荣获“第二届东北地区电视舞蹈大赛”金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黑龙江赛区第一名,2015年又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二等奖、“黑龙江省第四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编导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该作品称得上是舞蹈艺术精品。认真分析、研究该作品成功的创作经验对于当下与今后的我国舞蹈创作具有理论启示与思考价值和实践借鉴参考作用。具体来讲,《捍卫》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这三点也是它成功的创作经验。我们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1 写意的美学特征
《捍卫》的第一大艺术特色是写意的美学特征。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与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指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1]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同为舞台艺术,二者的写意化有着共同之处。另一位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也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2]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方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写意与写实。
《捍卫》以抗联鲜红的战旗贯穿,以挥舞战旗与日寇奋战、保卫战旗与日寇苦战、人倒旗不倒与日寇死战为线索,赋予战旗以写意化的内涵与象征性意义:战旗既象征祖国和民族,又象征信仰与信念,更凝聚鲜血和生命。为了凸显这种写意化的民族美学特征,舞美也以大写意的形式及装饰性的绿林,以黑、白、红为主色调,以象征抗联白山黑水红旗的写意意味令人遐想,发人深思。
2 强烈的民族情感
《捍卫》的第二大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民族情感。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2]情感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19世纪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3]我国西汉的《毛诗序》也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这就将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归纳为:语言→嗟叹→咏歌→舞蹈,以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与最后手段,它虽然无声,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捍卫》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凸显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在日寇疯狂统治与镇压面前,英雄的抗联战士不怕牺牲,艰苦奋战,前赴后继,最终取得了精神上的伟大胜利。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催人泪下,令人震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团结奋进的巨大动力。
3 浓郁的地域风格
《捍卫》的第三大艺术特色是浓郁的地域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捍卫》以浓郁的关东地域风格表现了民族风格,因为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风格愈浓郁,民族风格也越鲜明。《捍卫》中25位抗联男战士的英雄形象、白山黑水的典型环境、富有黑土特色的音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呈现出浓郁的粗犷、豪放、大气、恢宏、慷慨、激越、朴实、真挚的关东地域风格。
综上所述,舞蹈不仅仅是技巧、风格或美的体态的展示,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生命情调和生命形态的高度体现,是人类的民族心理个性、精神理念、时代民族风尚和社会体制结构的身体表征。作为中国舞蹈作品中的精华,革命历史题材舞蹈艺术作品,其主体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教育后者运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正是革命理论、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的凝结,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这正是其高校教育价值之所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捍卫》以写意的美学特征、强烈的民族情感、浓郁的地域风格为三大艺术特点与艺术亮点,如同鼎之三足,铸造出其精品艺术的美学品格。须要说明的是这三大艺术特点是三位一体、三维互动、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3.
[2]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372.
[3] 列夫·托尔斯泰(俄).西方文论选(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32.
[4]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0.
关键词:《捍卫》;舞蹈;写意;美学;民族;情感;地域;风格
“抗日救亡”几乎是抗战时期军旅舞蹈的唯一主题,此时的舞蹈作为一种文艺利器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军事属性,以人民最为熟悉的民族语汇和演出形式宣传抗日,用舞蹈的形式再现战斗场景,表达了全国抗日军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时期的军旅舞蹈不仅与红军舞蹈的精神一脉相承,践行了军旅舞蹈“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天职,还为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师吴学雷的带领下,25名参演学生放弃节假日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校刻苦排练,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隆重推出的男子群舞《捍卫》,作品演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先后荣获多项大奖。2014年荣获“第二届东北地区电视舞蹈大赛”金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黑龙江赛区第一名,2015年又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二等奖、“黑龙江省第四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编导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该作品称得上是舞蹈艺术精品。认真分析、研究该作品成功的创作经验对于当下与今后的我国舞蹈创作具有理论启示与思考价值和实践借鉴参考作用。具体来讲,《捍卫》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这三点也是它成功的创作经验。我们分别进行分析研究。
1 写意的美学特征
《捍卫》的第一大艺术特色是写意的美学特征。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与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指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1]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同为舞台艺术,二者的写意化有着共同之处。另一位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也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2]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方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写意与写实。
《捍卫》以抗联鲜红的战旗贯穿,以挥舞战旗与日寇奋战、保卫战旗与日寇苦战、人倒旗不倒与日寇死战为线索,赋予战旗以写意化的内涵与象征性意义:战旗既象征祖国和民族,又象征信仰与信念,更凝聚鲜血和生命。为了凸显这种写意化的民族美学特征,舞美也以大写意的形式及装饰性的绿林,以黑、白、红为主色调,以象征抗联白山黑水红旗的写意意味令人遐想,发人深思。
2 强烈的民族情感
《捍卫》的第二大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民族情感。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2]情感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19世纪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3]我国西汉的《毛诗序》也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这就将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归纳为:语言→嗟叹→咏歌→舞蹈,以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与最后手段,它虽然无声,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捍卫》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凸显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在日寇疯狂统治与镇压面前,英雄的抗联战士不怕牺牲,艰苦奋战,前赴后继,最终取得了精神上的伟大胜利。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催人泪下,令人震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团结奋进的巨大动力。
3 浓郁的地域风格
《捍卫》的第三大艺术特色是浓郁的地域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捍卫》以浓郁的关东地域风格表现了民族风格,因为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风格愈浓郁,民族风格也越鲜明。《捍卫》中25位抗联男战士的英雄形象、白山黑水的典型环境、富有黑土特色的音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呈现出浓郁的粗犷、豪放、大气、恢宏、慷慨、激越、朴实、真挚的关东地域风格。
综上所述,舞蹈不仅仅是技巧、风格或美的体态的展示,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生命情调和生命形态的高度体现,是人类的民族心理个性、精神理念、时代民族风尚和社会体制结构的身体表征。作为中国舞蹈作品中的精华,革命历史题材舞蹈艺术作品,其主体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教育后者运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作品正是革命理论、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的凝结,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这正是其高校教育价值之所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提高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捍卫》以写意的美学特征、强烈的民族情感、浓郁的地域风格为三大艺术特点与艺术亮点,如同鼎之三足,铸造出其精品艺术的美学品格。须要说明的是这三大艺术特点是三位一体、三维互动、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3.
[2]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372.
[3] 列夫·托尔斯泰(俄).西方文论选(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32.
[4]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