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中大多问题都能够追溯到家庭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与家庭之间开展的一系列必要的共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强化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经多年教育实践发现,大多数留守中学生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及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易出现自我认同感较低、不良个性、成绩不理想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本校留守中学生、家长、教师等进行了调查,旨在收集我校留守中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然后基于互联网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建模,精准选取家校共育策略并实施,最后就实践结果提出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分类建模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担这一根本任务的,不单是学校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教育。当前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长效的沟通平台,家长只能通过与子女交流知晓相关情况,这导致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无法连贯,极大地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实际效能。部分家长认识不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也没有认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致使家庭在教育中责任的缺失及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间中的背离。
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互动平台尚不健全、教师家校沟通内容狭窄化、家庭教育跟进不够、学生自身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等。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的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基于现实精准选取共育策略,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龙门街道,学生大多来自龙门街道和周边乡镇。由于学校位置较偏和当地居民对经济增收的需求,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缺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对留守中学生家校教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具备客观条件,这使得调查的现状和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选取我校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筛选出留守中学生。确定样本中包括留守中学生2540人,其中,男生共1253人(49.3%)、女生1287人(50.7%),并向留守中学生家长、留守中学生、教师等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二)研究方法
研究初期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对我校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家庭教养情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家庭關系、一般人口学特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了调查,同时还包括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校家校共育的合作情况,文章在研究了以往的家校共育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制定了本课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三份,分为家长卷、学生卷和教师卷。
家长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学生卷和教师卷以纸质档形式发放。家长卷主要涉及家庭结构、家长受教育情况、子女数量、家庭教育情况等信息。教师卷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任教情况、职务等信息;第二部分涉及教师队伍质量、教师家校共育意识,频率及方式、对家校共育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还包含了教师教学及管理特点量表。学生卷中主要涉及学生性别、年级等基本信息,还包括留守中学生父母外出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在家生活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等。
(三)质量控制
调查时由班主任与课题组成员主持,进行团体施测。基于质量和伦理控制要求,对学校的所有留守中学生都进行了调查,在统一时间各班学生同时填写。施测时由课题成员解释量表指导语,并对个别学生提问作中性解释。调查前,对班主任进行培训,调查进行时随机对调查问卷进行检查。最后数据整理与录入时,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双输入、逻辑查错。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从留守中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问卷数据信度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分析,效度分析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三、 调查结果
(一)一般情况
学生问卷采用纸质档,当场收回,共254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为99.6%,因信息不完整剔除了9份。教师问卷和访谈表均采用纸质档,共897份,回收率100%,合格率为99.8%。家长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回收有效问卷338份。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实用性,运用SPSS 19.0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到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0,故问卷的可靠性较高。
(二)调查结果
1. 留守中学生生活状况
包括留守中学生男女占比、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与父母联系情况和在家的行为表现等问题。其中所选研究对象学生基本信息如表1:
我校学生共计2897人,其中留守中学生数量达2540人,除去无效问卷,统计到留守中学生男生共1248人(49.3%),女生1283人(50.6%)。其中50%的留守中学生居住在乡镇上,30%居住在农村,大部分父母因生活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调查显示,留守中学生父母双出率高达40.3%,父亲一方外出务工占35.7%,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占5.5%,其他原因留守占18.5%。且58%的留守中学生由(外)祖父母监护,监护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会与监护人沟通交流,但有约17.5%的学生,与监护人之间缺少交流,甚至有约3%的留守中学生与监护人不沟通,性格内向孤僻。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频率较高,且多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的方式,时间多在1小时以内,但有约3.8%的学生长期不与父母联系,约15.5%的学生因为索要生活费才会与父母联系。这说明留守中学生与父母严重缺少情感交流,缺失家庭教育,多数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情感需求。
本研究参照2003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计算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由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资源三个指标合成,SES得分越高,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计算出样本的总分范围在-2.75~2.23。
调查发现,仅有13.8%的留守中学生在家会帮助监护人做家务,部分学生回家就只顾玩手机,节假日作业完成度低,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只有约40%的学生会拿父母给的零花钱买学习用品,大部分用于零食和玩耍。
2. 留守中学生学习状况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的留守中学生成绩优秀,23.1%的留守中学生成绩较好,52.9%的留守中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9.8%的留守中学生成绩较差。大多数监护人年纪较大,且82.8%的学生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53.3%的学生父母职业为务农和务工,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大部分留守中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3. 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
(1)思想情感方面
调查显示,84.6%的学生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理解父母为挣钱改善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大部分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但仍有约2.7%的学生认为父母外出是不想与他们一起生活,家庭氛围较差,由此产生了消极情绪,性格叛逆,盲目反抗,不愿顺从师长意愿,并拒绝与父母沟通。
(2)心理健康方面
调查显示,留守中学生普遍独立性较强,遇到事情会自主解决或咨询同学与朋友。约5.6%的学生,在与同学产生矛盾后会伺机报复,受到别人侵犯时,也拒绝与老师、家长沟通,而是闷声自己解决。这一类学生长期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反映了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欠缺或沟通方式的错误,造成了学生对家长的极度不信任感。
(3)人际交往方面
约55.2%的留守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心态,从不会主动与人结交,性格内向。甚至有2.4%的学生拒绝和他人结交,喜欢独来独往,对家长和教师存在畏惧心理,遇事不敢告诉家长,大多数家长也只顾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需求,51%的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很少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系。
(4)个人理想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局限于眼界,志向多集中于当明星、老师、老板等。部分学生盲目崇拜金钱,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为挣大钱,约2.7%的留守中学生认为自己是被迫学习,其中初中生由于年纪较小数量居多。约13.1%的留守中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盲目度日,缺乏学习动力。
四、 “互联网 ”下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策略
一件事能否顺利推动,关键看执行者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和正确的意识。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持赞成态度,70.1%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即家长和学校形成教育伙伴关系,共同进步,促进孩子成长。58.9%的家长认为家校共育最终意义在于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改进。但在部分问题上,家长的看法仍比较片面,如47.3%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共育中,家长仅扮演监护人的角色。而68.3%的家长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家长都承担责任,生活上仅家长承担责任。41.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是家校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其次为微信、QQ等网络平台。
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均有较强烈的意愿,但基于不同留守中学生的年龄、家庭情况、任课教师等不同,家校共育的策略应有所区别,总体通过以下措施实施。
(一)组建家长委员会
根据责权统一和共同责任理论,家长应与教师共同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组建家长委员会,由具有充足时间的家长管理,用于收集家长意见和反馈学生情况,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和交流,调动家长的热情,激发家长的责任感意识。
(二)积极开展家访活动
相比于其他调查,家访所获数据更为直观真实,但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保证家访的效率,故主要对家庭住址较近、性格内向、不爱交流的孩子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才能对学生进行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实现性格转变。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调查显示,很多留守中学生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甚至是被迫学习。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父母讲堂”,让学生家长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同职业的父母讲堂进教室,还能弥补教师职业知识的局限性。
(四)自愿挑战亲子日记
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与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较少,且由于距离和时间的双重限制,孩子遇事不能及时倾诉,进而逐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基于此,学校开设“亲子日记大挑战”,家长可报名一周、一月、一学期的亲子日记挑战,并从日记中反思和反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人的陪伴是最为珍贵的。
(五)举办特色活动
由于地理和时间的限制,留守中学生大多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出现了埋头苦读和浑噩度日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多孩子三观正但不知父母苦,不知谋生之不易,不知读书的意义。学校组织节假日或者周末,留守中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進行社会观察等特殊活动,参观班级同学父母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体会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 结语
实践经验证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校共育的手段逐渐多样化,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正式来临,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共育应通过数据分类,实现精准教学。由于师资、观念、经济的局限,留守中学生的家校共育任重而道远,但相信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留守中学生的数量也将有所减少。
参考文献:
[1]李成龙,张文超,徐倩倩等.高校渐进式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8(30):92-93.
[2]徐静.当下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及突围[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7-20.
[3]张丹,李雪蓉.留守青少年(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15(24):17-20.
[4]黄月胜,范兴华,刘妍等.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及其家庭动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
(5).
作者简介:蔡清,蒲静,刘海龙,赵兰婷,田文,文莉,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分类建模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担这一根本任务的,不单是学校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家庭教育。当前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长效的沟通平台,家长只能通过与子女交流知晓相关情况,这导致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无法连贯,极大地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实际效能。部分家长认识不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也没有认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致使家庭在教育中责任的缺失及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间中的背离。
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互动平台尚不健全、教师家校沟通内容狭窄化、家庭教育跟进不够、学生自身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等。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的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基于现实精准选取共育策略,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龙门街道,学生大多来自龙门街道和周边乡镇。由于学校位置较偏和当地居民对经济增收的需求,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缺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对留守中学生家校教育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具备客观条件,这使得调查的现状和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选取我校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筛选出留守中学生。确定样本中包括留守中学生2540人,其中,男生共1253人(49.3%)、女生1287人(50.7%),并向留守中学生家长、留守中学生、教师等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二)研究方法
研究初期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对我校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家庭教养情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家庭關系、一般人口学特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了调查,同时还包括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校家校共育的合作情况,文章在研究了以往的家校共育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制定了本课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三份,分为家长卷、学生卷和教师卷。
家长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学生卷和教师卷以纸质档形式发放。家长卷主要涉及家庭结构、家长受教育情况、子女数量、家庭教育情况等信息。教师卷中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任教情况、职务等信息;第二部分涉及教师队伍质量、教师家校共育意识,频率及方式、对家校共育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还包含了教师教学及管理特点量表。学生卷中主要涉及学生性别、年级等基本信息,还包括留守中学生父母外出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在家生活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等。
(三)质量控制
调查时由班主任与课题组成员主持,进行团体施测。基于质量和伦理控制要求,对学校的所有留守中学生都进行了调查,在统一时间各班学生同时填写。施测时由课题成员解释量表指导语,并对个别学生提问作中性解释。调查前,对班主任进行培训,调查进行时随机对调查问卷进行检查。最后数据整理与录入时,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双输入、逻辑查错。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从留守中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自身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问卷数据信度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分析,效度分析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三、 调查结果
(一)一般情况
学生问卷采用纸质档,当场收回,共254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为99.6%,因信息不完整剔除了9份。教师问卷和访谈表均采用纸质档,共897份,回收率100%,合格率为99.8%。家长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回收有效问卷338份。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实用性,运用SPSS 19.0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到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0,故问卷的可靠性较高。
(二)调查结果
1. 留守中学生生活状况
包括留守中学生男女占比、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与父母联系情况和在家的行为表现等问题。其中所选研究对象学生基本信息如表1:
我校学生共计2897人,其中留守中学生数量达2540人,除去无效问卷,统计到留守中学生男生共1248人(49.3%),女生1283人(50.6%)。其中50%的留守中学生居住在乡镇上,30%居住在农村,大部分父母因生活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调查显示,留守中学生父母双出率高达40.3%,父亲一方外出务工占35.7%,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占5.5%,其他原因留守占18.5%。且58%的留守中学生由(外)祖父母监护,监护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会与监护人沟通交流,但有约17.5%的学生,与监护人之间缺少交流,甚至有约3%的留守中学生与监护人不沟通,性格内向孤僻。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频率较高,且多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的方式,时间多在1小时以内,但有约3.8%的学生长期不与父母联系,约15.5%的学生因为索要生活费才会与父母联系。这说明留守中学生与父母严重缺少情感交流,缺失家庭教育,多数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情感需求。
本研究参照2003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计算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由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资源三个指标合成,SES得分越高,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计算出样本的总分范围在-2.75~2.23。
调查发现,仅有13.8%的留守中学生在家会帮助监护人做家务,部分学生回家就只顾玩手机,节假日作业完成度低,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只有约40%的学生会拿父母给的零花钱买学习用品,大部分用于零食和玩耍。
2. 留守中学生学习状况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的留守中学生成绩优秀,23.1%的留守中学生成绩较好,52.9%的留守中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9.8%的留守中学生成绩较差。大多数监护人年纪较大,且82.8%的学生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53.3%的学生父母职业为务农和务工,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大部分留守中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3. 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
(1)思想情感方面
调查显示,84.6%的学生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理解父母为挣钱改善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大部分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但仍有约2.7%的学生认为父母外出是不想与他们一起生活,家庭氛围较差,由此产生了消极情绪,性格叛逆,盲目反抗,不愿顺从师长意愿,并拒绝与父母沟通。
(2)心理健康方面
调查显示,留守中学生普遍独立性较强,遇到事情会自主解决或咨询同学与朋友。约5.6%的学生,在与同学产生矛盾后会伺机报复,受到别人侵犯时,也拒绝与老师、家长沟通,而是闷声自己解决。这一类学生长期封闭自我,不愿与人交流,反映了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欠缺或沟通方式的错误,造成了学生对家长的极度不信任感。
(3)人际交往方面
约55.2%的留守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心态,从不会主动与人结交,性格内向。甚至有2.4%的学生拒绝和他人结交,喜欢独来独往,对家长和教师存在畏惧心理,遇事不敢告诉家长,大多数家长也只顾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需求,51%的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很少与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系。
(4)个人理想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局限于眼界,志向多集中于当明星、老师、老板等。部分学生盲目崇拜金钱,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为挣大钱,约2.7%的留守中学生认为自己是被迫学习,其中初中生由于年纪较小数量居多。约13.1%的留守中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盲目度日,缺乏学习动力。
四、 “互联网 ”下留守中学生家校共育策略
一件事能否顺利推动,关键看执行者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和正确的意识。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持赞成态度,70.1%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即家长和学校形成教育伙伴关系,共同进步,促进孩子成长。58.9%的家长认为家校共育最终意义在于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改进。但在部分问题上,家长的看法仍比较片面,如47.3%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共育中,家长仅扮演监护人的角色。而68.3%的家长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家长都承担责任,生活上仅家长承担责任。41.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是家校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其次为微信、QQ等网络平台。
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均有较强烈的意愿,但基于不同留守中学生的年龄、家庭情况、任课教师等不同,家校共育的策略应有所区别,总体通过以下措施实施。
(一)组建家长委员会
根据责权统一和共同责任理论,家长应与教师共同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组建家长委员会,由具有充足时间的家长管理,用于收集家长意见和反馈学生情况,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和交流,调动家长的热情,激发家长的责任感意识。
(二)积极开展家访活动
相比于其他调查,家访所获数据更为直观真实,但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保证家访的效率,故主要对家庭住址较近、性格内向、不爱交流的孩子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才能对学生进行精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实现性格转变。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调查显示,很多留守中学生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甚至是被迫学习。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父母讲堂”,让学生家长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同职业的父母讲堂进教室,还能弥补教师职业知识的局限性。
(四)自愿挑战亲子日记
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中学生与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较少,且由于距离和时间的双重限制,孩子遇事不能及时倾诉,进而逐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基于此,学校开设“亲子日记大挑战”,家长可报名一周、一月、一学期的亲子日记挑战,并从日记中反思和反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人的陪伴是最为珍贵的。
(五)举办特色活动
由于地理和时间的限制,留守中学生大多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出现了埋头苦读和浑噩度日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多孩子三观正但不知父母苦,不知谋生之不易,不知读书的意义。学校组织节假日或者周末,留守中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進行社会观察等特殊活动,参观班级同学父母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体会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 结语
实践经验证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校共育的手段逐渐多样化,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正式来临,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共育应通过数据分类,实现精准教学。由于师资、观念、经济的局限,留守中学生的家校共育任重而道远,但相信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留守中学生的数量也将有所减少。
参考文献:
[1]李成龙,张文超,徐倩倩等.高校渐进式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8(30):92-93.
[2]徐静.当下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及突围[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7-20.
[3]张丹,李雪蓉.留守青少年(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15(24):17-20.
[4]黄月胜,范兴华,刘妍等.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及其家庭动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
(5).
作者简介:蔡清,蒲静,刘海龙,赵兰婷,田文,文莉,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