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AR技术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思路,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贯穿地理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作者以《地球的运动》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并就探索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力求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AR;增强现实;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056-04
  ●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VR/AR技术,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1]《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预测混合学习模式成为未来教育的技术趋势之一,混合和混合课程模型的技术和实践会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多种手段与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1.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指运用多媒体、3D、交互与传感等多种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进行模拟仿真后,有效应用在现实世界中,从而创造出一个现实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空间环境。AR技术初期被应用在军事方面,随后被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实践证明,AR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沉浸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目前并未有明确的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意义。[3]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由浅到深地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探索AR技术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思路,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每部分均设置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期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动机与学业情绪,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特征、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做详细分析,并编写教案和导学案。根据课程具体内容选择适合利用AR技术的课程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环境和安排需要,笔者选择“超星学习通”和“妙懂初中地理”作为线上教学应用工具。超星学习通是一个支持多端互通的学习平台,能极大地满足混合式学习的要求。妙懂初中地理是一款将AR技术深度应用于地理学习的教育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互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2.实施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课前测试题、AR课前学习资源与任务。学生完成课前测试题(复习课需要,新课可忽略),自主学习教师发布的AR资源,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可以将问题反馈到线上学习群中,进行师生讨论与生生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疑问点,以便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紧抓学生问题与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课中—课堂教学
  课中阶段主要是师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師带领学生回顾课前任务,核对课前作业与思考,根据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其次,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观看AR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在AR虚拟情境中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汇报任务成果,并对完成后的成果进行小组互评。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最后,布置课后任务。
  (3)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生拓展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推送课后学习资料(历年考题、高频考点等)、AR学习资源补充、知识测试题,并结合生活实际,发起讨论话题。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后完成习题,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交互,将地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为后续地理课程的持续性学习做铺垫。
  3.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要兼顾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实验开展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做出测评,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据此查漏补缺,及时改善教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课堂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数据上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教学案例分析——《地球的运动(复习课)》
  1.前期分析
  实验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完全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干扰。本课区域性概念较强,光凭教师口述和多媒体平面化展示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感,AR技术的加入能极大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程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顺利完成复习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地球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时差现象;能够理解在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状况,理解不同节气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AR资源及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情绪,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
  3.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①前测。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前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前测试卷的设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且便于复习后检验学习成效。
  ②AR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AR学习资源及任务清单(填写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
  学生活动:学习AR资源,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知识较为简单,在课前即可让学生完成,以便给课中环节留更多时间攻克学习难点。
  ③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思考问题,引导线上讨论。问题1——假设地球既不公转也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2——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3——地球既自转又公转,昼夜又会如何变化?太阳直射点会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启发思考,为本节课重点内容做铺垫。
  (2)课中(课堂教学阶段)
  ①课前任务回顾。
  教师活动:任务回顾(自转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核对);思考回顾(对课前三个问题分别讲解,引出本次课程重点:公转、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回答课前任务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三道思考题是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根据1、2两道题,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根据第3题引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学习。
  ②课中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如图1所示。
  学生活动:学习地球自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学习任务,反馈交流思考题;学习地球公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表格,反馈交流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AR资源,学生可对地球自转、公转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真实体验与感受,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认知,理解地理现象。教师在思考题的基础上,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以及五带划分相关知识内容。
  ③AR知识小组比拼。
  教师活动:以组为单位,在AR应用中参与知识竞赛,根据答题结果排名。
  学生活动:参与AR知识竞赛。
  设计意图:以答题竞赛的方式快速检验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知识。
  ④知识结构梳理。
  教师活动:如下頁图2所示。
  学生活动:梳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逻辑结构。
  设计意图:知识结构图是对本课知识的逻辑梳理,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做到有效记忆并完成知识建构。
  ⑤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做总结梳理,布置课后拓展学习任务。根据竞赛结果选出本节课综合排名前三的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活动:参与评价,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评价奖励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3)课后(拓展学习阶段)
  ①拓展资源。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历年高频考点真题汇总,延伸阅读知识。
  学生活动: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对知识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历年考题。
  ②话题探讨。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讨论话题——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举1~2个例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话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发布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讨论话题,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③习题测试。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后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便于与前测成绩做对比,检验教学成效。
  4.教学效果
  在复习课开始前,笔者对班内学生课前知识点进行摸底测试,课程结束后再次测试,两次试卷题目结构相同,难度相近。前测平均成绩71.53分,无满分成绩;后测平均成绩79.69分,7位学生满分。前后测平均成绩提高8.16分。且在重难点题目上,后测较前测答错人数平均减少40%,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快速掌握了重难点知识。总体来说,在实验课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抽象空间思维大幅提升,对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比较满意,教学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成效。
  ● 总结
  本研究将AR技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混合式教学,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单纯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在于两者间相互促进的过程[4],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EDUCAUSE(2021).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5-01].https://www.educause.edu/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2021.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4]张涛,齐欣.基于云平台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820(27):96-98.
  作者简介:刘洁(1995.06—),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促进深度学习能力的AR支架教学模式设计及研究——以初中地理为例”。
其他文献
摘要:数据驱动的社会越来越凸显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计算机编程是发展学生计算思维的有力载体,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本文主要在计算思维三维框架指挥下对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读写交互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计算思维;三维框架;小学编程;读写交互;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李维明,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正高级教师(教授)主持人语:自2019年9月采用新课标新教材开展教学以来,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5个省(市)大多完成了必修模块的教学,部分省(市)还进行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年,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课标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更加明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内容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如何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期专栏两个课例应用FEG未来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做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实践效果的提升需要持续的数据积累和方法迭代。  周小云老师将生活体验与数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大象快餐店价格变化这一主线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双向、多渠道、立体?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三年级《肥皂泡》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FEG未来课堂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课 例 呈 现  ●
期刊
摘要:本文以《绿化率统计》一课为例,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剖析识别原理、体验AI轻应用、培养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维度对“轻人工智能教学”展开论述,希望可以教给学生能够理解与应用的技术,使其学会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玩中学,把爱好变为特长,把特长变为专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关键词: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中明确指出要“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的数字资源不仅是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还是新型教育生态的数据资产之一,更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要支撑之一。据此,笔者基于长期一线教学经验,对数字资源支撑下创新应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做以下三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校本练习的开发建设、应用实践、教学反思等方面,探索了基于教学云平台的校本练习并将其应用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以期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学同行关注基于教学云平台的校本练习开发与应用,探索更多关于校本练习应用于精准化教学及个性化学习的方法、途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学云平台;校本练习;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值得一线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在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方面,笔者所在学校结合时代要求,认真研究加强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校本实施途径,逐渐形成以思政课程为圆心、以课程思政为半径、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育人同心圆。笔者藉此接触了政治课程中议题式教学的理念,并将议题
期刊
参观博物馆可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丰富个人的创造力。截至2020年底,中国备案博物馆有5788家,基本形成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这么多的博物馆,我们不可能都能实地参观,但可以利用网络,“走入”一座座博物馆,欣赏里面珍藏的瑰宝。下面就介绍一款这样的工具——观妙中国。  ● 观妙中国的功能和特点  观妙中国是谷歌艺术与文化团队开发的一款线上的艺术品与历史文物展示应用。首先下载并安装好软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在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小学音乐教学也需要更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而突破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局限。因此,笔者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计算机音频处理等软件进行了积极探索,让学生可以使用软件对音乐进行各种艺术化加工和剪辑。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丽的家乡》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 课前准备:搭建数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