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浪千迭

来源 :书法赏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不能脱离篆刻的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篆刻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至今曾极大地推动了此门艺术的发展。
  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中叶,形成了流派,而且在明末和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从产生以来就活跃着极大的创造性,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屡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即许多篆刻家和爱好者,共同追逐着某一种流派,这种效法,如同一个有惯性,又时起时伏的潮汐,进则同进,退则同退。这样的效法在篆刻史如同一个链条,它的上面联缀着许多相近、相似的作品,这种链条式的效应推动了真正艺术向前发展,这种追随者众群体效应有着极强的冲击力,足可以称霸一时。但是这种群体的力量极大的膨胀,超过了他们所承载的极限,就导致了千人一面的状况,极大地禁锢了个性的张扬,也就逐步走向了衰落,保守陈腐,玩弄技巧,一代才华横溢,天赋创造精神的大师消逝了,下一代子弟依仗着前辈的荫庇,层出不穷地玩弄技巧,毫无创造精神,阻碍了其向前发展。人们不得不砸碎这个链条,追求新面目,寻求新的艺术土壤,以创造新的艺术之花而重新审视、组合、完成更新。再创新流派。这一历史现象从浙派印的继承发展及至衰退就可以看出。
  明朝自何震创立徽派印之后,中国的篆刻似乎被徽派强大的气场所覆盖,徽派“猛厉”、“怪诞”、“炫奇”的习气在它的继承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恶化,篆刻领域已经承载不下这种状况,因而必须要诞生新的生命——浙派便悄然升起,对徽派印实行反动,这种大的反动,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可视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另一大进步,如果说从何震起,文人艺术开始走向自觉贯注文人的审美意识,那么将刀法作为篆刻的核心和灵魂,并做为篆刻的主要载体的探索,则是从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印章开始的。
  丁敬的篆刻中短刀碎切法,在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其古劲茂美之处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浑朴严整,强屈传神,令人大开眼界。他的出现以平正深厚对抗浮滑纤巧,以“古雅”对抗“妍媚”,其审美意识和精神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以自己的天才与创造对明人的篆刻提出了挑战并终于开创了新局面,他的篆刻风格和印学思想,立即得到了后人的响应,而蔚然成风。其后的蒋仁将丁敬的切刀法向更深一步进行了强化,节奏感之强烈似乎可以看到他在创作之际,如同运笔一样的用刀锋,一起一伏的切入石头。而后黄易的浙派刀法与特征就彻底地树立起来,精美刀法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印面的内涵,同时也渐渐出现了程式化倾向,功力掩盖了灵性。在浙派印中,浙派风格最明显的应该算陈鸿寿了,陈鸿寿除了对丁敬表示崇敬之外,对黄易是最为钦佩的,这也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尽管刀法上更加成熟、精美,其创造性与生命力都已经明显地衰退了。再后来的赵之琛所取法的范围更窄,他只是在他的老师陈鸿寿的范围内开拓自己的篆刻风格,而后又出现的后四家中虽有不凡的技艺,但也于事无补,我们从过分纯熟的刀法中,看出了太多的程式化东西,丁敬开创的古朴、俏丽之气荡然无存。其创造力和生命力不见了,浙派印内含的渊思离群的精神与表现力被精熟的技巧所湮灭了,虽然西八家印派在乾、道、咸丰之后一百多年里 称雄印坛,声势浩大,但超过所承载的“度”,也免不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浙派开始衰落了。
  时代在前进,创作者的效法感觉因素逐渐削弱,历史的重演应该是在更高一层的螺旋上复现的。创作者的感觉多半出于主观愿望,任何一种提倡,可能和者众,也可能落落寡合,甚至抵触。创作者的感觉蜕变,就是不断地开拓篆刻的道路,尤其是古人已经破土却未弘大的道路,同时也扫去被历史积淀的尘埃,这种积极的精神因素,必将成为创作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社会,这时期篆刻艺术派的形成与存在与是一个基本事实,这种派别不同于篆刻史上浙派、皖派,它跨越了地域界线,超出了师承脉络,同时还在不断发现,更新篆刻艺术篆法、刀法、章法,完全是靠这个作者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趋同而自然组成,聚散无定的集合式群体,心理流向的相通是这种派别由此建立的基础,而它最终,也是最直接地在印面形式上被我们所切实感知,新时期篆刻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阶段,它不是凝固的,是发展和流动的,新时期篆刻要从技术与艺术的天地里走出来汇入文化的洪流中去。历史的大潮,潮起潮落,浪千迭。
其他文献
这本书法集出版后,罗一鸣老师给我邮来他的书样,并在扉页上诚恳地要求我“指正”。根据这么我年和他学习书法,并交往相知,我知道他在对待书法艺术上,绝对是谦逊的一个人。
期刊
虽然我与周斌并不常相见,但在偶尔交谈中我观察到他是一个有个性的青年。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在他身上洋溢着一股才气,我想这或许是他的书法能在当今上海书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吧!一九九五年他被列入上海十大青年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又陆续在全国重大书展中入选并获奖,这掠光浮影般的荣耀并未使他飘飘然起来,相反他却以十分宁静的心理蜗居斋室,甘守寂寞,于墨池中虚心涵泳,这就不得不使我对他另眼相看了。大凡搞
期刊
我与周斌初识至今,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了。而这几年交往的渐多,想也是因为双方在艺术上多有共同感受的缘故罢。  就他的年龄来说,周斌如今在书画创作上所获得的成就,或可说是超前的。这自然与他自小长成的耳濡目染的良好文化环境有关,但依我看来,周斌的向来勤奋和突出的悟性聪颖,则更加造就了这位年方三十的青年书画家。  周斌的学书之道,经历了一条先学颜氏(鲁公)楷体,后学世称“颠张(旭)醉(怀)素”的大草书体,再
期刊
我来福鼎工作刚两月。初到鼎邑就有朋友示我一鸣书法,观其布白,法度森严,在心中刻划的一鸣形象,该是个学养深厚的老先生。
期刊
  
期刊
若论起近七八年以来篆刻作者谁在全国重大展事获奖、入展最多,恐怕美发长髯的辽阳印人梁宏伟应该排在前几位,他的工稳古雅的印作得到了当今印坛的认同。
期刊
唐诗与宋词相比,我更喜欢宋词,词的表述比诗更有层次感并显得细腻而深沉,尤其是婉约词那种出自性灵的千回百转,缠绵悱恻的吟唱令人扼腕不已。在书法中其实也有婉约风格的作品和书家存在,近代的沈尹默,当代的刘一闻我想均属于此种类型。他们的特点是对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具有高超的书法表现技巧和对气息神韵的把握能力;能以精巧雅致的书写内容与形式对作品做情调化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他们还善
期刊
我的书法启蒙于七十年代后期,当时,我由上海下乡到北大荒已近八年。每年返沪探亲,我都沉湎于上海浓郁的书法氛围之中,沈尹默、谢稚柳、赵冷月、周慧等名字是我心中的神圣与偶象。对于上海书法的向往,是我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与对故乡的怀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半生客居塞北的我,书法与故乡两者都是萦绕在我心中的永远的情愫。  去年初,周斌从上海寄给我一册他的书法作品集,随手翻开一看,眼前为之一亮,他的书法仿佛似曾相
期刊
        
期刊
a.孤独的书法父亲早年写过不少毛笔字,但一生未能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我有幸能跨进那扇神圣的门槛,看她的珠光宝气听她的笙歌燕舞,那快乐激动和欣慰,很想与父亲一同分享。但很快发觉我们之间所隔的那道门槛就像我们两代人的代沟一样不可逾越。当我为刘新德的一幅精品叹服时,他不光是不以为然,而且还大加鄙薄。这让我不安。本来书法是少数人的艺术,目不识“书”的事屡见不鲜,不懂也就罢了,恨的是又以得道者的姿态来说服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