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锥指说“玉带”——《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一证

来源 :殷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关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将其定在“元末明初”之后,即为学界所遵从,似乎已成定论。现存几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也都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作。但近年来有人出了一些疑问,认为此书既然刊行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且前此并无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确记载,因而从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史实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会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而应当是明中叶的产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并无多少确证。另一方面,又有人从该书的地名注中找了一些证据,定此书为元代的作品,
其他文献
【正】 苻坚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在公元370年灭燕前后,对鲜卑慕容垂、慕容暐和慕容评等王公贵族的重用,给他的政权及其后来实行的许多政策以很大的影响
秦新林先生新著《元代社会生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8章,35万字),是我国蒙元断代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学家应有“史学”、“史才”、
目的:应用Excel2003软件编制营养计算器,应用于膳食调查,膳食干预、饮食管理及优化。方法:以《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版)》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版)》为数据源,应用Excel2003建立食物
小说是对生活的反映或呈现,而民俗是民族生活文化史的核心与主体。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融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事象。从作家的成长和创作实践来看,每位作家也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画面带进自己的作品中去,使他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家乡风情民俗色彩,并打上自己思想、情感、性格的烙印。可见民俗风情与小说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小说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民俗风
本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营养强化面包中3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E(α-生育酚)和维生素D3含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98:2),检测波长3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没有美育的教学就不能是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心愉快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美,让学生自身感悟到美,进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学习语文,选入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背影》、《春》、《岁月,在黄
用最短的篇幅写出最广最深的人生,这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自然必须要有很强的艺术概括能力。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生活精湛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以及文学创作上的典型化能力是极其高明的,汲取鲁迅的艺术表现的经验,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典型化的能力要强,表现手法就必须丰富、多样。典型人物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里特定的现实生活也是五光十色的,作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就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