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友谊关系是指在两个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最明显的性别差异是男孩多表现为身体攻击,女孩多表现为关系攻击。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给友谊质量带来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帮助儿童采取合作、控制、利他的策略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友谊。
  关键字:友谊关系 攻击性行为 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无可避免地会自己组成一个同伴团体并且玩在一起。这种同伴的交往的经验为儿童习得社会技能、获得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培养个人认同感构筑了重要的发展背景。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两种),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已经理解什么是友谊,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在他们眼里就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伙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友谊理解更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并且友谊的稳定性会越来越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友谊都能提供给儿童积极的经历并促进个体的发展。消极的友谊如冲突和关系的不均衡有可能会阻碍个体的健康的发展。一段友谊的质量好坏关键看友谊中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的比例。研究指出,经历了一次友谊循环的儿童是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混合体,他们身上既有一些吸引朋友的行为(如会开玩笑,知道有趣的话题等),也有其他一些可能动摇友谊的行为(如专横、攻击、泄密等)。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不同,同样,对友谊质量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一、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友谊是指在两个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表现为双方对彼此的信赖,双方相互帮助的亲密关系。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友谊关系中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最明显的性别差异是,男孩更多的表现为身体攻击,而女孩更多的表现为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使用身体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比如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给另外一个孩子玩而动手推倒那个孩子。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常见例子就是女孩子间的散布谣言、泄密、劝说他人排斥同伴等。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已经开始显露出直接的关系攻击行为,他们清楚的在受害者面前散布谣言,而且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关系攻击。童年中期,关系攻击更加隐蔽和复杂,在女孩童年中期的友谊里,我们常看到关系攻击成为了控制朋友、防止朋友建立其他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原因
  在发展友谊时,女孩子为什么倾向于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敌意,男性为什么倾向于身体攻击呢?通过文献搜索,笔者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 生物因素
  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外显攻击行为一部分是由于生物因素——男性激素或雄性激素引起的。实验证明,雄性激素会促进典型的好斗性格。男孩中常出现打架行为便是如此。
  (二)社会因素
  从婴儿一出生开始,人们对于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对待方式,就成为其后他们与人交往时不同行为模式的最初基础。大概在六个月以后,母亲就会对女孩很典型地显示出更多的接触行为,并且要求她紧紧依偎在妈妈的身旁,而女孩也因此流露出更多的依赖、情感性的行为以及柔弱情绪的表情;相反的,男孩则会被鼓励去多参与较为主动的游戏,而且通常是那种需要粗野动作的活动。当2岁儿童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性别角色时,即男女被期望以不同的方式行动,在整个儿童时期,除了家庭以外,诸如同伴、学校以及各种媒体也都强调并灌输给孩子们对于自己性别“应该”有的嗜好以及行为的内容。在这种角色化的过程中,女孩的外显攻击行为就减少了,但在男孩中的发生率却保持不变。对男孩来说身体优势最重要,因此他们会用身体攻击来伤害他人。而对女孩来说友谊和感情最重要,因此她们会更多地采用关系攻击来破坏他人的友谊或社交地位。此外成人似乎更不能容忍女孩的外部攻击行为,因此当女孩想要伤害他人时必然会选择风险较小的方式,关系攻击行为正好符合此特征,能伤害到同伴成人不易觉察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伤害行为。
  (三)心理因素
  因为性别角色的不同,男孩和女孩建立友谊是出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女孩关心社交,男孩关心成就和状态。更详细的说,女孩往往采取关系取向的交往目标,结果她们表现得非常关心关系状况以及同伴的评价,而这会对她们的情绪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包括担心别人的消极评价,友谊嫉妒以及自尊和焦虑;而男孩则倾向于采取社交地位取向的交往目标,即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控制地位,结果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采取攻击行为。也正是因为女孩在发展自己的友谊时比较重视人际关系,所以她们非常注意发展自己的友谊圈子。而关系性攻击比较隐蔽而不被发现,通常情况下是以拉近一群体之间的友谊或者说满足一群体的需求为基础,而排斥另一群体,这种关系性的攻击能在某些方便加强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故女孩通常倾向于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敌意。
  三、不同攻击性行为对友谊产生的影响
  关于攻击性行为给友谊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虽然一个是公开的攻击,一个是隐藏的攻击,都是敌意性侵犯行为,他们对友谊产生的质量影响不同,并且这种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研究者认为,持续的高身体攻击行为对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因为会导致同伴消极评价的增多。
  有趣的是,关系攻击对男生友谊产生消极影响,关系攻击越高的男生在友谊中的冲突和背叛越多,但是关系攻击对女生的友谊产生积极影响,关系攻击越高其积极友谊质量越高。魏华等人在攻击行为给友谊带来的影响中的研究指出,关系攻击对儿童发展,尤其是女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意义。这是符合性别规范的社会行为会对儿童适应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说法的。我国学者赵冬梅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关系攻击对他们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积极影响,但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国外研究也发现关系攻击的女生能够赢得更多同性朋友。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关系攻击会对女孩的友谊有促进作用呢?关系性攻击儿童需要朋友在实施关系攻击时给予帮助,同时她们也具有一定的关系技能懂得如何讨她想接近的小伙伴欢心,因而朋友并不少。   友谊是双方主观认可的自愿的双向的关系,两者并非一个层次,因此一个在群体中看似处境糟糕的孩子,在双向的关系中可能并不一定糟糕。如果儿童关系攻击的对象恰恰是朋友所排斥的对象那么这种行为反而会受到朋友的支持和喜欢帮助理解。儿童中存在小群体。每一个孩子不管其受欢迎程度,总能在相应的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朋友。
  第三,关系攻击儿童有一定的关系技能,但他们也善于支配他人这个特点并不被同伴群体所喜欢。关系攻击儿童运用关系技能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目的,对朋友是维持友谊,对朋友之外的人则更多地是伤害。
  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无论是外部攻击还是关系攻击,其发展变化对友谊质量的影响不存在差异。他们的解释是友谊是一种双向水平的指标,并不受攻击行为的影响。即使是高攻击的儿童,只要与他的同伴相处融洽,也拥有属于他的朋友。2012年孙晓军等人对430名3-5岁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研究发现,持续高攻击儿童的同伴关系虽然存在影响,但是并不影响其友谊的质量。友谊是双方的情感联系,对他人的攻击会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原谅。
  四、正确看待儿童友谊关系中的攻击性行为
  不管是关系性攻击还外显性攻击,都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良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减少或者说预防这种友谊间的攻击性行为呢?
  首先,要选择正确群体发展友谊。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儿童之间是游戏伙伴,而到青少年期,是因为在态度和价值上有共通的东西。友谊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归属的群体。如果与攻击性的孩子交朋友,无疑是强化了其反社会行为。攻击性强的女孩常常自我解揭示,却充满了妒忌,冲突和背叛。他们常常从朋友那里引出个人秘密,然后威胁她的朋友要公之于众,从来控制她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即便是朋友,有时也会发生冲突。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冲突不利于长久的友谊建立。学会自我控制,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利用友好、合作的途径来解决冲突都会迎来同伴的欢迎。一般来说,合作、利他型的互动模式是维持正向同伴关系的基础。当然,这些合作、利他的意图也要通过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符号才能够表达出来给别人知道,所以,拥有一个弹性的、敏锐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即使是遇到冲突场面发生的时候,它也可以利于化解冲突,甚至让孩子们学到一个宝贵的冲突处理经验。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缘的孩子或者说没有发展友谊的孩子通常在人际互动当中比较自我中心、顽固不知变通,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而这些一般来说较不具适应性的行为策略,会使这些人缘较差的孩子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而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儿童融入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同伴。
  在儿童期乃至接近青少年期的时候,孩子们会发展出一套策略,去处理友谊之间出现的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懂得了分享,懂得了合作,学会控制,所以儿童间攻击性行为会有所下降。一般而言,这些策略提供给孩子们一个能够逐渐发展良好的友谊,并且最后也提供了让青少年期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劳拉·E·贝克[美],吴颖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万晶晶,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赵冬梅,小学儿童互选友谊的发展趋势及其攻击行为的影响——3年追涨研究,[J], 心理学报.2008-40(12)
  [4]孙晓军,范翠英,热娜古丽·艾赛提,张笑容,陈洁,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孩子提出的问题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父母作为家庭中孩子最早和最重要的养育者,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以后的提问意识和提问水平。本文在简要分析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态度、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方式和提升孩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角度简述了父母该如何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 孩子 提出的问题
期刊
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让兴趣融入到运动,没有兴趣的运动不会使幼儿感到快乐与开心。如何让幼儿对体育活动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就需要老师们的细心观察、灵活教学,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秉承着让幼儿快乐体育,自主运动的目标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孩子们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的,非常自信的。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幼儿的这些特点,帮助他们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幼儿树立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
期刊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与人交往。中班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发展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期刊
早期阅读是孩子今后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而民族地区要想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得靠家园和谐发展。  一、我县的早期阅读现状分析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后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虽然这个定义从专
期刊
摘 要: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是依据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以儿童生活中的优秀文化为主,整合其他民族或地方的优秀文化,遵循儿童生活世界和健康成长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有机融合和组织的、有益的教育性经验。其课程组织方式可根据知识点间的平行关系、依赖关系、参考关系、前交关系、后继关系等,有针对性的选择集合结构组织、网状结构组织、线性结构组织和树状结构组织方式。  关键词:幼儿园 多元
期刊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保护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和每一个家庭都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放在首位的问题,如何对幼小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期刊
父母应在孩子能够自己做、自己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上让宝宝有机会做决定,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完成事情,适时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不安全、不当的行为也须给予限制,好让宝宝建立是非观念。孩子自主性愈来愈强,该如何处理才好?当宝宝学会走路时,独立能力增加,他可以移动自己,到达他想去的地方,此时身体肌肉逐渐成熟,使宝宝尝试,以满足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倘若此时父母为宝宝做得太多或限制太多,宝宝将无
期刊
众所周知,一本好的绘本,隐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教师在使用绘本时应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绘本进行适时处理,通过对绘本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使幼儿的阅读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学情,将优秀绘本设计成系列活动,和幼儿深入分享绘本的精华,满足阅读需要。那么如何挖掘绘本中的教育元素,并且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能够接受呢?以绘本《夜里什么人不睡觉》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期刊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把民间印染艺术与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各类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得到民间艺术美的享受,受到民间艺术美的教育,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爱好,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一、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幼儿创造感知美的环境  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