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蓓蕾正徐徐绽放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邹荻帆《蕾》一诗结构小巧,句子简短,意蕴无穷,语言平实质朴、贴切自然、准确精简,用内涵丰富的“蕾”“酒”做意象,连吟五个“一”为基调,写了爱之蕾、理想之蕾、生命之蕾,抒发了诗人年轻之时的爱情思绪、理想追求和生命体验。这“爱情的蓓蕾”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不同时代的我们。
  关键词:邹荻帆 《蕾》 酒 意象 结构
  蕾
  一个年轻的笑
  一股蕴藏的爱
  一坛原封的酒
  一个未完成的理想
  一颗正待燃烧的心
  在那光明与黑暗厮杀、内战与外辱交并的旧中国,有一位来自 “木厂” 的青年诗人,他以清亮、甜美、动情的歌喉,唱出了一曲曲“忠于季节的知春鸟的歌”。尽管这布谷鸟似的歌声,不像夜莺的婉转、细柔、多情,也不如雄鹰的哀鸣、嘹亮、高远,但却充满着对严寒冬雪的诅咒与嘲弄,对满目春色的礼赞与追求……他,就是至今仍给人们以美好记忆的邹荻帆。
  一、革命与战斗兼诗意与文化的邹荻帆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当代诗人和翻译家。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0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和经济系学习。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1949年后,一直从事文化文艺工作,先后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邹荻帆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属于政治抒情诗系列,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艺术性。他和绝大多数诗人、散文家以及作家一样,都不自觉地践行了博尔赫斯所言“文学从诗歌开始”的创作之旅。他的主要诗集有 《在天门》 《木厂》 《雪与村庄》 《青空与林》 《噩梦备忘录》 《跨过》等。1949年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还有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颤抖的灵魂》等。
  “南浦对荻花萧瑟,江畔望征帆过尽。”——荻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名字,暗喻了他沉浮一生的坎坷与辉煌;一篇篇精美的文字,一行行闪光的诗句,叠映着他悲愤的呐喊与激昂的壮歌,刻印着他半个世纪饱蘸血泪的拼搏与创作……邹荻帆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诗意的一生、文化的一生。
  二、爱的蓓蕾正徐徐绽放
  作为20世纪极有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派别,七月诗派突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自由的诗体形式和质朴的语言、深沉的理想色彩使其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不仅强调主观性的现实主义,他们诗歌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追求与理想。那么,在邹荻帆《蕾》一诗中是否有上述特征与风格的痕迹呢?
  在结构上,此诗一共五句,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前三句“短促”,后两句“突兀”,五句看似彼此独立,实则递进有约、关联互融。诗人首先实写“一个年轻的笑”,一句简洁凝练、明朗坦率、不加修饰的语句,令读者浮想联翩,顿生想象之花:在花前月下?在菁菁校园?在街角拐弯?在影院剧场?在船舶码头?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并非吻合诗人的“实情”。然而,对于诗,这是无关紧要的。接下来,到底是“一个年轻的笑”促生、催润、牵引出“一股蕴藏的爱”,还是“一股蕴藏的爱”早已在等待、期盼、寻觅着“一个年轻的笑”?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异性之间不可捉摸、微妙复杂而又不必太较真的柔和氣息。简而言之,“爱”了就“笑”,“笑”了就“爱”,直接剥离、敲碎一切烦琐的、世俗的外壳或枷锁。“一坛原封的酒”,你酿的?我酿的?一起酿的?你密封的?我密封的?一起密封的?茅台?五粮液?女儿红?江小白?自制老白干?……此时此刻,这些似乎也不重要了。是把“一个年轻的笑”与“一股蕴藏的爱”相融合的气氛以及用这种气氛仅有的美好意味和意境作酵母酿造一坛有故事的酒密封起来,还是“一个年轻的笑”与“一股蕴藏的爱”各自皆还是“一坛原封的酒”?诗人“也不可能告诉我们”。总之,这坛原封的酒总有一天肯定得开封,配上美味与美景,或花烛温房或月下清风,细斟轻酌。前三句无论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相对于最后两句来说,它都是一个小整体。这三句犹如树的根、花的枝叶、人的身体、烟花的实体部分,最后两句则是有形可见的树的繁茂和果实、花的芳香艳丽、人的思想情趣、烟花的绚烂多姿与转瞬即逝。果实有味,鲜花招惹蜜蜂与蝴蝶,人有理想与激情,烟花隐喻使人兴奋的瞬间之美而又暗含某种永恒朝向的“悲剧之期”。正是这生活场景的丰富与婉约、情感心性的微妙与“不可理会”、时势命运的捉弄与造化规约着“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的旨趣与美学韵味。
  “蕾”“酒”是这首诗特别需要关注的两个意象。此处的“蕾”介于“小蕾深藏数点红”与“杏子梢头香蕾破”之间,有蓓蕾、味蕾、珠蕾、破蕾、吐蕾的意思,象征未来、力量、青春、激情、期待、放飞、火焰之意,联结过去、寒冬、黑暗、包裹、保守、贮藏、冷静之义。这儿的“酒”介于“美酒既满樽,一吟还一倾”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之间,有纯净透明、醇馥幽郁、厚朴、淡雅、凝练、香气、迷醉、酝酿、助兴、有趣味的意思,象征时间的结晶、淳朴的味道、有意的潜藏、待开的私密。“年轻”“蕴藏”“原封”“未完成”“正待”都是“蕾”“酒”这两个意象的旁白与注解,“笑”“爱”“坛”“理想”“燃烧的心”皆臣服于“蕾”“酒”之王的脚下,恪守城池,拥护核心,关联发力。无论从细微处观看还是从整体感知,此诗无论是“蕾”与“酒”两个意象,还是每个句子、句子与句子联结所产的意义,抑或一字标题与五行诗,都处于未完成状态,都是生生与朝气的情感体贴、关联与递约的生命认同、绵延与化合的思绪流露。
  语言是诗流动的血脉,是诗人思绪纷飞的翅膀,是情感的“蕾”,是诗意的“酒”。它在抒写对象、诗人、读者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特有的张力,这张力就是我们朝拜诗神的信仰、仰望诗神的虔诚、渴望栖居的大地。《蕾》一诗第一句,“一个”不可能是任何一个,诗人向我们传达了她的独特性、稀缺性,对诗人来说,“一个”是仅有的、不能替换的。“年轻”一词不仅指活力、青春、希望、未来、寄托、生长的多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围绕标题“蕾”字展开,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转而日新又新,就像月亮围绕地球转而昼夜交替。“笑”则是希望的田野、爱情土壤上绽放的玫瑰。紧接着,诗人再次用“一股”“一坛”“一个”“一颗”可量化的词形容指称对象,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这个“一”是元始的存在,是其他一切可能性的前提和基础。“蕴藏”“原封”“未完成”“正待燃烧”都是“蕾”的意趣言说方式,只不过,“蕴藏”的是“爱的蕾”(敢教日月换新天,可把沧海变桑田),“原封”的是“酒的蕾”(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未完成”的是“理想的蕾”(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正待燃烧”的是“心的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疑,在语言运用上,邹荻帆《蕾》一诗也照样有七月诗派偏爱的口语化的质朴的语言,通过平民化的语言体现普通生命的顽强生命力和战斗力。   从思想感情上体会玩味,《蕾》无疑是一首爱情诗,是爱情的蓓蕾欲绽未放时的力量、情感与心潮。“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顆正待燃烧的心”告诉读者,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是艳阳暴晒、霜寒雪冻,还是柔雨绵绵、春和日丽,或携手白头,或天涯一方,抑或战火硝烟、生灵涂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年少的邹荻帆在山城陪都重庆北碚,缙云山下、嘉陵江旁“开始阅读一本精装书”,“阅读”一位漂亮秀美兼具青春活力的姑娘、他心仪的恋人、后来的妻子史春芳。这首诗恰是写热血方刚的“邹”遇上年轻美貌的“史”,“史”一笑倾人城,荻帆与春芳爱的燃烧,似酒味绵延不尽、如痴如醉。当然,邹荻帆从事诗歌创作之始,便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切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兴衰,关怀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而其诗歌呈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希望在重庆能够找到去延安的机会。“去延安”,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普遍愿望。如他在《拒绝》一诗中所言:“理想和爱情谱成少年的诗,/现实和搏斗也有苦痛的叹息,/为了理想而把爱情拒绝于门槛外,/搏斗的双手刺满荆棘,/门外有少女在哭泣。//嘉陵江的月色是那样暗淡,/山城的黑影是那样窒息呼吸,/理想在荆棘中燃烧,/爱情且随风而去……”所以,“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也可以理解成年轻诗人作为革命者、战斗者对中国社会的爱,对未来中国的理想与追求。从这个角度讲,《蕾》还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那《蕾》可不可以作为一首短小的哲理诗来理解呢?在生命某个时刻令人欣慰的地方、在人生境遇的璀璨处、在祖国命运可追求可向往的前进中,“一个年轻的笑”即将绽放,幽香徐徐沁出、缓缓浸入,照亮黑夜的路,给航船的舵手指明前进的方向,引领着我们,蓬勃、阳光、青春、向上。“一股蕴藏的爱”朦胧其上正在萌芽、发力,“一坛原封的酒”隐约于内心深处发酵、催生,“一颗正待燃烧的心”已然雄起,虽似星星之火亦可燎原“一个未完成的理想”。这难道不是个体命运、心路历程、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邹荻帆并不浅白地直抒胸臆,而是在于“融景生情”的一刹那,着力将诗人有感于外界的万端心绪附丽在新奇、鲜美的艺术形象上,达到形象与感情的有机“中和”,使这一浸润诗人淋漓情感的艺术境界能够更多地给人以美,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蕾》大抵如此。
  参考文献:
  [1] 孙政.与春天结伴而来——谈邹荻帆的诗[J].诗探索,1984 (1).
  [2] 王珏.论七月诗派浪漫的现实主义下的战斗精神[J].大众文艺,2016 (12).
  [3] 卢建飞、李皓.新时期以来的邹荻帆诗歌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19 (11).
  [4] 冀禤.诗写大地(下)──回忆邹荻帆[J].新文学史料,1997(2).
  基金项目: 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SKGH360):高职院校中华经典“四诵四写四讲” 文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研究
  作 者: 陈道雷,哲学硕士,重庆电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诗歌创作。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当前俄罗斯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重新回潮。格鲁霍夫斯基的新作《活在你手机里的我》就是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取材俄罗斯当代生活,揭露社会弊病,拷问道德良知,被誉为“21世纪的《罪与罚》”。本文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整体分析,梳理了小说在反思社会问题、刻画人物形象、精准拿捏语言三个方面对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经典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揭示出小说中全新时代元素对经典传统的发展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 《红楼梦》中作者设置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谓是匠心独特,显现出作者过人的叙事技巧。作者以此二者作为叙述视角,既可以灵活地总览全局,又可以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预知故事发展;同时,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可以控制并转换现实与梦幻空间的叙述者,这一构思是文本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一种无声的回应。  关键词:《红楼梦》 叙述视角 癞头和尚 跛足道人 空间转换 暗合文心  曹雪芹在人物塑
期刊
期刊
摘 要:1945年9月,东北文艺工作团在东北地区开展文艺运动,东北文工团开始对东北的旧秧歌、旧戏剧进行改造,在东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秧歌剧运动。除此之外,东北本土人民也响应党的政策,踊跃进行秧歌剧创作,参与秧歌剧演出,秧歌剧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大街小巷。作为独特的艺术形象,因战争退出戏剧舞台的女性,在东北秧歌剧运动中,逐渐成为创作主体。生理上逊色于男性的女性,在文艺创作中,以其包含女儿、妻子、母亲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