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nla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信息载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授业解惑、培养一代新人、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教师教学语言的修养和艺术,他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许多优秀的教师,也十分重视自己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教材讲解得有声有色,将深奥难懂的科学道理讲解得津津有味。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做到准确、严密,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那么,究竟怎样的教学语言才算是好的教学语言呢?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方言太重、口齿不清的教学语言,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
  好的教学语言首要的是规范,即教师在教学时用语要合乎语法,合乎逻辑,用词精当,符合现代教学的语言习惯;要使用普通话,做到吐字清楚,字正腔圆。这样的要求,保证了将教师在教学中所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送到学生的耳朵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师对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进行推敲,反复锤炼,选定那些最通俗易懂、容易理解而又规范、形象的语言运用于教学。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科学系统的,尽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其不相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讲解,必须要用科学的专业术语去表述。无论是概念原理,还是公式法则,都要符合科学知识的科学性要求。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保证知识传授得准确无误,绝不能传递出错误的知识信息。
  
  三.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性
  
  教学中科学地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是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难易的程度和学生理解的速度适时调整教学语言的节奏,使教师的引导传递与学生理解、接受的速度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教学节奏的快慢。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和重点的知识,节奏要相对慢一些。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如果太快、太多,学生不能接受,就会将多余的知识信息丢掉。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忙乱,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讲得太慢不够学生听,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所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适时地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
  
  四.教學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其视听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情绪与注意力还常常不够稳定,自制力较差,兴趣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教学语言的要求不但要规范、清楚、科学有序,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和幽默感。
  教师要努力借助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他只有学会用十五种到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技巧”的教师。魏书生老师的学生说:“听魏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这足以说明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将知识讲解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知识,要尽量使用直观、明了又富于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他们予以解释,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在1905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一名工人曾对他提出为什么时间能伸长缩短的问题。爱因斯坦没有故弄玄虚,认为工人不可探讨此类问题,也没有罗列一大堆物理上深奥的专业名词与术语,而是利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激发工人的思考。他对工人解释:“假如你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一起,你一定会觉得时间跑得太快;可是如果让你光屁股坐在火炉上只一秒钟,你就会埋怨时间太长。”爱因斯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关键是他对所提问题吃得透,对工人的心理摸得准,才能将问题解释得恰到好处。
  
  五.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社会心理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易入耳、入脑,形成共振效应,相反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学效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又需发挥主导作用。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因此教师无论是讲授新知或组织讨论、指导练习,设计的问题总是如一根根魔术棒,富有启发性,新奇、巧妙、生动有趣。使用的语言如一块块磁石,再加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韩惠平,教师,现居河北安国。
其他文献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佳作。有个性才有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言别人之未言,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感别人之未感,写别人之未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创新才有“多元”。有“多元”,作文的生命之源才不会干涸、枯竭。因此,无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应努力创新,追求个性。具体来说,个性主要是指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四大方面。  一.打破选材框子,觅寻选材的个性  选材要创新,一是要认识生活的多元。生活是广
教育无悔,选择教育事业无悔,和年轻的生命在一起,我的心一直会年轻。但教育有悔,毕竟我太年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不成熟。在很多学生眼中,我年轻,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完全凭感情,有时甚至口无遮拦,根本没有艺术性。这正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的弱点。语文,是天上的星辰,非有豪情壮志者不能采摘;是巅峰上的仙草,非坚毅顽强者不能撷取。语文老师,乃性情中人,动情处,手舞足蹈,激情燃烧;生气时,怒
曹大臣是一个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诗人,他善于敏锐地抓住隐藏在墙角和漂浮在空气中转瞬即逝的尘埃。诗歌本身并非要揭示什么,甚至也不是刻意去呈现什么。尽管诗歌的指向性也会带有些许荒谬感,可是诗歌发展却不会把我们带向设定好的那个场景。简而言之,诗歌从细节走向现象,又将现象还原为意念。  回顾曹大臣的诗歌写作之路,可以发现,他曾经历了漫长而又深刻的寻觅和嬗变。他的诗歌写作经历过狂飙突进的1980~1990年代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人“从感学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而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席勒的贡献在于他看到了美育在恢复人性的完美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那么,究竟
约瑟夫·布罗茨基说:“诗人的真实传记,如同鸟儿的传记,几乎是相同的——他们真正的数据,是他们的发声方式。一个诗人的传记是在他的元音和辅音中,在他的格律、韵脚和隐喻中。”诗人对于词语的选择、运用,往往会泄露他最隐秘的身世。秉持这一信念,我放弃了依赖度娘几乎全知全能的神通,去搜寻他的生平点滴,我相信那些表象不会对诗的阅读带来任何好处,那最终得到的东西也不过是和酒桌上的欢谈、会议室的聆听无异,静静地倾听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同语文老师攀谈,他们说语文老师在家长的眼里被看作可有可无——因为语文不像数学或其它学科,一道题不会,老师一讲就会了,水平容易提高。而语文,特别是作文,讲一讲,
朱宗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1982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湖北省保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导处副主任、政教处主任、副校长,现任湖北省保康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参与了《阅读理解与短文改错》《新编高中英语大纲验评》等多部教学丛书的编写工作。    保康县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素有鄂西北“职教奇葩”的美誉。她深居荆山腹地,背依蓊郁古山,面临沧浪
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也经常被人们引用来,引用去,好像它能包治百病,但很少有人拿这个“例子”用来指导写作。一提阅读与写作,人们还是习惯把它俩分属于两个阵营。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倾向于认为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解决写作时的无米之炊问题。并且此处的阅读还是指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到目前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
一个沧桑男人,怀有维特的心  忧郁从他发梢长出  在风里飘扬成一地落叶  第一个女人抽走他身上一根肋骨  第二个女人取走他月光般的明眸  第三个女人却要他剩余的时间  哦,这贪心的第三个女人  空缺的肋骨被她的抚慰填满  她还想充当他的眼睛  用她声情并茂的描述带他周游世界  陪他走这暮年的光阴  倔老头  他说毕生没有服过谁,除非  那个人有会开花的舌头  他是个烟棍,不让他抽  他就开始摔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