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看世界杯的日子里笑出声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3日,凌晨4点,我的闹钟没响,它的主人肾上腺素也没有分泌过剩,甚至连点刺激都没有受到。于是在睡梦中,巴西世界杯开始了。在同一天的北美洲,当詹姆斯单节砍下19分却只能目睹热火惨败之后,我才通过电视知道,在稍早的揭幕战中,那个头发蓬松,专业卖萌的马塞洛用一记乌龙球为本届世界杯开了个趣味十足的好头。
  6月16日,当莱昂纳德在NBA加冕FMVP的时候,世界杯赛场上,上届冠军西班牙已经被荷兰吊打到中国队的水准,也许球衣穿得太像,是会把实力也传染上身的。也许巧合,也许必然,今年注定是卫冕冠军悲哀的一年,不同的竞赛场上,却都被吊着打。
  6月19日,天的脸色很黑,当然比不过我的同事们脸黑,我知道,他们昨晚都买了西班牙。也许他们不曾得罪过智利人,所以输球输盘,钱包榨空这种事,只能怪西班牙的无能了。我不懂足球,但我知道,西班牙虽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但却有让人倾家荡产的本事。
  为了配合这全世界共同的夏日,我也抽空补了补“足球知识”。就在本届世界杯开始前,我才知道原来罗本只是长了张40岁的脸,而不是真的40岁;佩佩是个响当当的武僧,不知道他年轻时是否在嵩山修行过;勒夫则是足球场上第一个将“鼻屎其实是营养品”这一科学论断亲身实践的男人。
  就当全世界的男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酒吧网吧夜店里宣泄自己的狂野,分泌过剩的肾上腺素时,我却只想在家里好好睡觉。
  世界杯如此充满乐趣,即便不看球,也想趁着这趟热闹尽情宣泄自己,释放压力。我不懂球,不看直播,却也在每日同事们的闲谈怒吼中,微博微信的刷屏中感受着世界杯的生机,脑补着未看比赛中精彩的进球,幻想着老板赌球输了以后的板砖脸,猜测着哪国球员的太太团更漂亮,犹豫着支持德国好还是意大利好。我不在乎巴神的球技,更在乎他的世界为什么那么难理解。这种种幻想下的乐趣,就是我这个非球迷最内向的浪漫了。
  愿每一个球迷,都能好好享受这份足球大礼,也许再过四年,你就没那份熬夜呐喊的激情与精力了。也愿每个像我一样的非球迷们,能在这不看世界杯的日子里笑出声。你看,那谁谁谁不正气急败坏地说“这届世界杯,有以下几大赌球要素一定要注意……”
  哈哈哈哈……
  最后,祝你们都能享受这个夏天,再见。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走进文洁若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走道边、沙发上、柜子里、床上,都放满了书,几乎没什么下脚的地方。就连一个废置的冰箱里,打开来也塞满了书与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在这个特别注重行政考评的年代,“核心期刊”是目前国内学术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对那些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布衣学者来说,升等、评级乃至申报项目,都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与之相应,很多学术杂志以被列入“核心期刊”为荣,在封面或封底的显要位置上闪亮标明,甚而进一步区分“国家级”、“省部级”。这就像到处听到争创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说词,“核心期刊”之滥,已很难找到一份不是“核心期刊”的学术杂志。
一  什么是当代中文诗的杰作?如何找到它们?这个提问令人晕眩。仅就中文诗人而言,从数量上,就听说今天中国有二百万写诗人口,二百万人,每天在“生产”多少作品?选择杰作,首先在数量上就是一个天文学。更困难的是质量,所谓杰作,该放进什么价值系统中去判断?最方便的捷径,当然还是藏在“中文”这个掩体后面,依托着三千年绵延不断的诗歌传统,把自己和世界隔开,关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自我欣赏。但问题是,经历了二十世纪
很多学者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怪现象,即传统诗歌的缺席。似乎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传统在“五四”以后突然中断,或者更准确地说,由西方诗歌移植而来的“新诗”几乎在一夜之间取代古典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事实上,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律诗、绝句、乐府、古风等——进行的创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仍然相当活跃,佳作纷呈,名家辈出。然而,在近代以来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焦虑”的驱使下,进化论式的文
文人学士的往还信札,至后世而成为重要的思想文献或文学佳作者,史不乏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顾炎武的《与友人书》,都是很容易想起的名篇。但有意识地把私人书简即时刊行于世,并以此引发某种公众性“事件”,则是在能够定期刊行且大量复制的报刊媒体出现之后所产生的现象。“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把私人书简转化为众目可视的读物方面,可谓翘楚,如胡适和陈独秀以“通讯”方式引发的“文学革命”,已经是中国现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老同事程代熙约我翻译一批西方当代作家访谈录,其中一篇是关于厄普代克的。那是他一九六七年夏天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一万多字的篇幅,颇有些内容。当时他三十五岁,已出版了四个短篇集子和五部长篇小说,其中《马人》还获得了一九六四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前还获得过美国全国艺术文学会的罗森塔尔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在英国拉斯金美术研究院深造过一年,毕业后在《纽约人》杂
我和弘征认识的时间并不久,但从一些朋友的口中,从报刊文章介绍中,从和他来往通信中,特别是从他的著作中,使我对这位多才多艺的中年干部有相当了解。他不但编辑出版工作做得很出色,而且在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而且久经坎坷。由于他有顽强的毅力,终于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竟能达到目前这样的成就,实在难能可贵,令人佩服。  他的著作我没有全部读完,但对他
一九八一年暮春,我从《文汇月刊》上看到赤壁籍军队诗人叶文福的诗《快生啊,大海》。诗以产妇临产为喻,焦灼地呼唤一个全新时代的诞生,一如他的惯常风格,我很喜欢。接着,又从《十月》上,读到他的诗三首:《路灯》、《我是飞蛾》、《天鹅之死》,诗之尖锐,即使今天也不多见。  从这时开始,赋闲的诗人时常返乡,回到蒲圻县文工团——后来是工人俱乐部的家。我和饶庆年、梁必文、叶向阳、欧阳明跟着诗人学诗,成为他在家乡最
读过任剑涛撰著的《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令人兴奋。其中的主题也是我长期思考过的一个问题: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负面作用,他们又是如何误入迷途的?但我只形成了一些零星的想法,还不成系统。这本书出来,第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以往有史学界的人研究留学生和留学运动的历史,主要是一个历史的记录和整理,也有学者对留学生个体进行过传记式的研究。但是,此书头一次对长达一百年左右
一九零一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说:“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两头不到岸”说的正是近代中国各种事业夹缠在古今新旧中西之间的不好说与不易做,而清末民初的教科书就正是这不好说与不易做中的一种。目前论者多爱谈那时教科书介绍的新知与新知对现代启蒙产生的影响。却因太关注教科书“趋新”的一面而有把“历史”简化之嫌,尤其论者多忽略教科书编写者和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