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诗歌史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6075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者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怪现象,即传统诗歌的缺席。似乎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传统在“五四”以后突然中断,或者更准确地说,由西方诗歌移植而来的“新诗”几乎在一夜之间取代古典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事实上,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律诗、绝句、乐府、古风等——进行的创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仍然相当活跃,佳作纷呈,名家辈出。然而,在近代以来普遍存在的“现代性焦虑”的驱使下,进化论式的文学观念成为文学史家乃至一般读者的思维定式。于是被新文学史家命名为“旧体诗”的传统诗歌,被抹杀了存在的合法性和艺术价值,遭到新文艺和文学史的排斥。截至目前,几乎所有国内出版的现代文学史,都没有给旧体诗歌合理的地位。即使是专门研究近代诗者,研究视野也多止于诗界革命派与南社,对民国以后的旧体诗则视而不见。延续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传统出现了“断裂”,而这种“断裂”处于文学史家的视野之外,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吗?
  在这种状况下,胡迎建先生穷十年之力撰成《民国旧体诗史稿》,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清晰勾勒了这一时期旧体诗发展高峰—低谷—复兴的曲折历程,告诉世人中国传统诗歌不仅并未因“五四”文学革命而消亡,而且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反映了现代以来人们的民主意识的觉醒与现代精神的张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理性与真理的探索,反映了民族的苦难与伟大的斗争精神。它使我们有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原来现代文学史上除了拥有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的新体诗歌,还有如此丰富的旧体诗歌;在旧体诗人群中,除了毛泽东、鲁迅等因个人政治、文化声望而闻名的诗人外,还有陈三立、柳亚子、陈独秀、吴芳吉、王礼锡、马一孚等众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杰出诗人。在这里,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
  其实,新文学作家早已承认,“诗并无新旧之分,只有中外可辨。我们所谓新诗就是外国式的诗”(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著者的结论是,“新、旧体诗实际是外来的与民族固有的两种诗形式的蜕变”。那么,为什么外来的诗歌形式取代了民族的诗歌形式成为文学的正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外来的诗歌形式,真的能够取代民族的诗歌形式成为文学的正宗吗?
  令人迷惑的是,旧体诗歌文学地位的丧失,新诗合法性的最终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两位旧体诗人。一位是新文学的创始人鲁迅。他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致杨霁云的信中写道:“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另一位是新中国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杰出的旧体诗人毛泽东,他在给《诗刊》的首任主编臧克家写的《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表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诗刊》创刊号,一九五七年)由于鲁迅、毛泽东在当时政治、文化上的领袖地位,“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和“旧体诗束缚思想不宜提倡”这样原本是一己之见的观点被视为官方的、历史的定论,成为不易之论。这等于宣判了旧体诗的死刑,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上述观点,现代旧体诗人已经用他们的杰出创作给出了答案。一个崭新的时代,需要用诗歌表达新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因此诗歌的历史永远不会终结。现代旧体诗固然没有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和杰出作品,但其艺术价值是不容抹杀的。在我看来,现代旧体诗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唐、宋,而高于元、明,大体与清诗持平,至少它的价值应当得到充分肯定。
  至于旧体诗“束缚思想”的观点,其实质是认为旧体诗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难以表达现代思想与情感。胡适曾说:“五七言八句的律诗绝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情感。”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不是的。从近代以来,旧体诗歌就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倡的“诗界革命”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但旧体诗现代化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就知道,陈独秀、吴芳吉、王礼锡、郁达夫、陈寅恪等诗人笔下表达的已完全是现代的思想与情感。甚至比这些人更早一些的被许多人视为“遗老遗少”的同光体诗歌,在诗境的创造方面也达到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可以说现代人的自由与解放、民族国家观念、惨烈残酷的世界大战、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这些现代思想题材已与旧体诗完全融合在一起,部分作品甚至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但是它们又完全是中国式的。
  当然,旧体诗的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直到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诗歌语言、用韵、新意境的创造等等。但现代以来众多诗家孜孜以求,毕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即使在经历了“文革”十年那样极端疯狂的文化摧残后,旧体诗仍然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新诗因远离诗性,而日益被真正的诗人和诗歌读者抛弃的今天,旧体诗仍然拥有众多创作群体。因此尽管诗歌已不是现代人日常阅读的中心,但它的未来仍然是值得期许的。
  或许由于作者写作体例的限制,《民国旧体诗史稿》主要以流派、党派,或者以地域划分诗歌群体,对众多诗人的旧体诗做条分缕析的论述。而对旧体诗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成就及应当吸取的教训等方面,虽时有切中肯綮的分析,但仍有所不足。同时,将研究视野仅及于民国三十八年,未免令人觉得尚不足以窥见百年来旧体诗歌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还缺乏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
  (《民国旧体诗史稿》,胡迎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二○○五年版,36.00元)
其他文献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近几年间,我每到一地都喜欢在乡间转一转,发现民间赌风之盛,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赌博几乎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最主要的娱乐和社交方式,而且和他们并不算特别富裕的经济条件相比,很多人赌博上的投入算得上一掷千金。我认识几个老家的朋友,做做小生意,一年也就是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过年打牌出入在好几万。我曾经很看不惯这样的作风,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沉迷于赌博呢?这和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6月12日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开始前,该省已经上报的8个城市在自查自纠阶段,就撤销了450人的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此前,在陕西省招办举行的复审测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伪造证件的事情。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二级运动员证书?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2005年10月颁布的,最新《
建武帝夜起更衣,闻二官人私语:  “河东飞蝗蔽日,民将无食矣。”  “昨日梁公言,荆楚去岁绝粒,人相食。”  武帝微嗽,官人寂然。  次日,帝问梁云:“河东如之何?”梁曰:“国泰民安。”帝又问:“荆楚如之何?”梁曰:“日新月异。”帝心知其隐,曰:“明日随联行。”梁唯唯诺诺。  帝至河东,州县迓迎,吏役云从,驿馆华美。席间歌舞侑觞,水陆杂陈。帝心甚悦。  询飞蝗,官吏皆奏“圣世无灾”,“飞蝗敛迹”。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时期多还是和平的时期多?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即便是和平时期,人类的冲突与合作,哪个占的比例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统计数据,人们也能感觉到结论。冲突与合作,这一人类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经济学也罢,社会学也罢,政治学、军事学也罢。  当一九九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萨尼(Harsanyi,J.C.Jr)、纳什(Nash,J.F.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人把传统与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视传统为一无是处。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情景:在古老的中国,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转变的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东亚文明的核心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21
坐在书桌前写着缅怀的文字,我努力追忆先生当年的事迹和言谈,不免后悔那时的不求甚解,不好追问;多少事情,多少话语,成了一节又一节不连贯的断章。虽然单单这些,先生的经历,与夫交往过的人物,就已丰富多姿,可谓中国现代历史精彩的一页,我还想透过这些,透过记忆中先生炯炯的眼神和聪慧的笑容,瞥见那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深度。一  先生晚年是以学术安身立命的。  “文革”前后,先生译出黑格尔《逻辑学》,名满天下
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會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69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祸起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殃及中国亿万无辜百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一系列野蛮的侵略和惨无人道的杀戮,都与昭和天皇密切相关,无不出自他的暗示、默许、批准、决定甚至诏令。  再往前追溯,18
人物简介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走进文洁若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走道边、沙发上、柜子里、床上,都放满了书,几乎没什么下脚的地方。就连一个废置的冰箱里,打开来也塞满了书与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在这个特别注重行政考评的年代,“核心期刊”是目前国内学术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对那些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布衣学者来说,升等、评级乃至申报项目,都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与之相应,很多学术杂志以被列入“核心期刊”为荣,在封面或封底的显要位置上闪亮标明,甚而进一步区分“国家级”、“省部级”。这就像到处听到争创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说词,“核心期刊”之滥,已很难找到一份不是“核心期刊”的学术杂志。
一  什么是当代中文诗的杰作?如何找到它们?这个提问令人晕眩。仅就中文诗人而言,从数量上,就听说今天中国有二百万写诗人口,二百万人,每天在“生产”多少作品?选择杰作,首先在数量上就是一个天文学。更困难的是质量,所谓杰作,该放进什么价值系统中去判断?最方便的捷径,当然还是藏在“中文”这个掩体后面,依托着三千年绵延不断的诗歌传统,把自己和世界隔开,关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自我欣赏。但问题是,经历了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