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动力,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的体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有关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在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都积极参与,能够配合好教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表现得非常的有活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种情况最多也就算是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他们的思维还是跟着老师走的,互动的过程多数都是问答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这个问答的过程,学生是被老师问了之后才回答的,也就是说这是个被动的过程,被动参与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还要主动进行思考.学生主动思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问题意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之后,在课堂上就可能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了.这样的互动岂非更精彩?那么,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强化思维的培养
问题意识就是自主思考的一种意识,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自主的思考需要个体思维能力的支撑,如果一名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他在思考问题方面并没有一个标准或方向,那么他是不能完成这样一个思考过程的,也就是说发现不了问题.因此,首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怀疑能力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类似改错的题目或例题,让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当他能发现问题的时候,说明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强化.
比如在复习函数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函数y = (k - 1)x2 kx 1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那么求k的取值范围.有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说令y = 0,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二次函数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假设Δ ≥ 0,因为题目没有说是一个交点还是两个交点,就可以解得k的取值范围.这名同学的方法看起来非常正确,大家都很认同的时候,忽然又有学生说这个函数要分情况讨论,因为二次项系数中还有参数,也就是说这个函数不一定就是二次函数,通常我们看到这种形式的函数,在潜意识里就把它当成二次函数来处理.因为题目也没有说明,所以也可能是一次函数.因此,这道题要把 k = 1和k ≠ 1这两种情况先分开讨论.像这样,学生通过思考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总是在某种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沒有一个特定的情境和背景,那么数学问题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这样的数学就变成了单纯的数学技能了,而不涉及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最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比如说,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我让学生来模拟一个中奖的游戏,让其中一名学生扮演在街头摆摊的摊主,他设计了一个游戏,让过路的人来参与.游戏的规则是同时抛掷3个硬币,如果3个硬币的图案是相同的,那么路人获得10元,如果3个硬币的图案不是相同的,那么路人就要输5元给摊主.然后教师让学生先想想这样的游戏值不值得玩,按照不同的想法分成两组,有的学生觉得赚就10元,输就5元,是值得玩的,而有的学生就觉得表面上看起来路人好像会赚更多,但实际上三个硬币都同一图案,这种情形应该是很少出现的吧,这部分学生觉得有些疑惑,还说不准到底是玩还是不玩,并且还没有学生能肯定是不玩的.于是,游戏开始了.玩了5局之后,下面的学生越来越紧张了,因为这个路人只赢过一次.学生对这样的情况开始在讨论了,慢慢觉得这个游戏好像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想法已经开始变化了,通过观察硬币出现的图案,他们慢慢发现了一些规律.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疑问,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在课本上很快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而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很多问题,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学生更加容易在数学的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现象,通过自主的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比如说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其中的有些概念比较容易混淆.这就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结合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在生活中找到与概念对应的现象,并通过提问和质疑的方式,把知识补充完整.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的理解比想象中的要好,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思考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发挥出了主体性,全身心地参与到了课堂中.
总的来说,质疑的能力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只有在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疑问.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这样的过程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宏吉.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数外学习:八年级,2013(8).
[2]王焕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神州,2013(23).
[3]申松霞.学会发问: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18).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有关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在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都积极参与,能够配合好教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表现得非常的有活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种情况最多也就算是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他们的思维还是跟着老师走的,互动的过程多数都是问答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这个问答的过程,学生是被老师问了之后才回答的,也就是说这是个被动的过程,被动参与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还要主动进行思考.学生主动思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问题意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之后,在课堂上就可能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了.这样的互动岂非更精彩?那么,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强化思维的培养
问题意识就是自主思考的一种意识,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自主的思考需要个体思维能力的支撑,如果一名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他在思考问题方面并没有一个标准或方向,那么他是不能完成这样一个思考过程的,也就是说发现不了问题.因此,首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怀疑能力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类似改错的题目或例题,让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当他能发现问题的时候,说明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强化.
比如在复习函数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函数y = (k - 1)x2 kx 1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那么求k的取值范围.有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说令y = 0,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二次函数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假设Δ ≥ 0,因为题目没有说是一个交点还是两个交点,就可以解得k的取值范围.这名同学的方法看起来非常正确,大家都很认同的时候,忽然又有学生说这个函数要分情况讨论,因为二次项系数中还有参数,也就是说这个函数不一定就是二次函数,通常我们看到这种形式的函数,在潜意识里就把它当成二次函数来处理.因为题目也没有说明,所以也可能是一次函数.因此,这道题要把 k = 1和k ≠ 1这两种情况先分开讨论.像这样,学生通过思考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总是在某种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沒有一个特定的情境和背景,那么数学问题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这样的数学就变成了单纯的数学技能了,而不涉及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最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比如说,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我让学生来模拟一个中奖的游戏,让其中一名学生扮演在街头摆摊的摊主,他设计了一个游戏,让过路的人来参与.游戏的规则是同时抛掷3个硬币,如果3个硬币的图案是相同的,那么路人获得10元,如果3个硬币的图案不是相同的,那么路人就要输5元给摊主.然后教师让学生先想想这样的游戏值不值得玩,按照不同的想法分成两组,有的学生觉得赚就10元,输就5元,是值得玩的,而有的学生就觉得表面上看起来路人好像会赚更多,但实际上三个硬币都同一图案,这种情形应该是很少出现的吧,这部分学生觉得有些疑惑,还说不准到底是玩还是不玩,并且还没有学生能肯定是不玩的.于是,游戏开始了.玩了5局之后,下面的学生越来越紧张了,因为这个路人只赢过一次.学生对这样的情况开始在讨论了,慢慢觉得这个游戏好像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想法已经开始变化了,通过观察硬币出现的图案,他们慢慢发现了一些规律.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疑问,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在课本上很快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而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很多问题,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学生更加容易在数学的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现象,通过自主的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比如说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其中的有些概念比较容易混淆.这就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结合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在生活中找到与概念对应的现象,并通过提问和质疑的方式,把知识补充完整.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的理解比想象中的要好,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思考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发挥出了主体性,全身心地参与到了课堂中.
总的来说,质疑的能力需要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只有在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疑问.因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这样的过程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宏吉.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数外学习:八年级,2013(8).
[2]王焕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神州,2013(23).
[3]申松霞.学会发问: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