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众所周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畏惧、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究其原因:缺乏写作兴趣;写作目的不明确;自身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缺少对身边人、事、物的具体观察与思考,认识不足;写作时,不会运用修饰性词语,不能巧妙地运用多种短句 ;不能对事物的性质作较为深入的剖析。所以,一到作文时,就只能根据题目的写作要求,把要写的人或事像记流水帐一样罗列出来。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给予学生作文的方法,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景物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写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描写景物,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观察流于空泛。一描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鸟语究竟是什么声响,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们却往往说不出来,而读者就更不会从习作中感觉到了。那么,怎么才能观察细致,下笔有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窍门。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纵然是同类事物,也有互相区别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如课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写漓江水时,就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桂林的山时,则抓住了它的“奇”、“秀”、“险”的特点,给读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观察就成功了一半。
二、明确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苏东坡有诗云:“横看侧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观察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仔细看清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轮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间的关联,按照顺序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你的习作就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读者仿佛也能随你的目光一点点地去看。总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更不能乱写一通,使读者如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节,景物的色彩各有特点,即使同一种颜色,也会有深、浅、明、暗的区别。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用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描绘火烧云色彩。这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全过程后,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因此,我们对观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们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对捕捉到的美丽的色彩要随时按下“快门”,把丰富多彩的景物存储在大脑硬盘里,在写作时,遇到写景的环节,就水到渠成写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具有个性的景物出来。
四、对比观察景物的动静态变化
作为景物本身,“静”和“动”是共存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想把静止的景物写活,就要把它“静”与“动”两种状态都表现出来。景物 有的是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有的是在生长、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比如树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前后比较,就容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声音
生活中,随处有声响,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摹声词,可以使习作生动、逼真。如《海底世界》,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里用“嗡嗡”写蜜蜂的摹声;用“啾啾”写小鸟的鸣声;用“汪汪”写小狗的叫声;用“打鼾”写像人睡觉打鼾发出的摹声。这些词增强了习作的感染力,而且使语句明快顺畅。让读者有如临其景、如闻其声之感。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總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激发其写作兴趣,多加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和解决作文教学更难的问题。
写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描写景物,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观察流于空泛。一描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鸟语究竟是什么声响,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们却往往说不出来,而读者就更不会从习作中感觉到了。那么,怎么才能观察细致,下笔有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窍门。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纵然是同类事物,也有互相区别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如课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写漓江水时,就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桂林的山时,则抓住了它的“奇”、“秀”、“险”的特点,给读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观察就成功了一半。
二、明确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苏东坡有诗云:“横看侧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观察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仔细看清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轮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间的关联,按照顺序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你的习作就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读者仿佛也能随你的目光一点点地去看。总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更不能乱写一通,使读者如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节,景物的色彩各有特点,即使同一种颜色,也会有深、浅、明、暗的区别。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用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描绘火烧云色彩。这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全过程后,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因此,我们对观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们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对捕捉到的美丽的色彩要随时按下“快门”,把丰富多彩的景物存储在大脑硬盘里,在写作时,遇到写景的环节,就水到渠成写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具有个性的景物出来。
四、对比观察景物的动静态变化
作为景物本身,“静”和“动”是共存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想把静止的景物写活,就要把它“静”与“动”两种状态都表现出来。景物 有的是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有的是在生长、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比如树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前后比较,就容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声音
生活中,随处有声响,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摹声词,可以使习作生动、逼真。如《海底世界》,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里用“嗡嗡”写蜜蜂的摹声;用“啾啾”写小鸟的鸣声;用“汪汪”写小狗的叫声;用“打鼾”写像人睡觉打鼾发出的摹声。这些词增强了习作的感染力,而且使语句明快顺畅。让读者有如临其景、如闻其声之感。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總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激发其写作兴趣,多加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和解决作文教学更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