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我国特色乡村的关键举措,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出了机遇。乡村振兴对技能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的人才需求越发旺盛,区域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职业教育助理乡村振兴的策略,创设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挖掘相关资源,以此打造出乡村振兴的培训团队,重新构筑教育模式,提升培育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服务路径
  一、职业教育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涉及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层领域,尽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有着一定的限度,但职业教育可以在院校教育的限制上有所突破,开展职后教育与培训,在教育场所中面向农村灵活设点,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变化
  城乡关系的正确认识是选择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在政策导向及资源配置中优先推动城市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但也导致乡村衰退的问题日益呈现。为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人才、资金等资源不断涌入城镇的问题,党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理念,把“三农”这一问题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党在十七大和十八大中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了城乡融合的核心理念。从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到城乡融合的城市关系变迁,这些政策的内在本质都有着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彰显出党与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二)新时代下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具有着承载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的作用,可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水平与成果转化能力,促使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也能够协助创建出职业农民制度,实行新型的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速率,結合着发展规模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过往以工统农、以城统乡的问题。另外,职业教育还需要搭建起相关的平台,培养“三农”职业人才,促使乡村的基础设施能够建设起来,提高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传承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社区,实现城乡融合下的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需要职业教育支持的,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城乡人口的要素流动,还可以减轻劳动力的机构性短缺压力,有利于缓解社会中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职业教育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契合点
  城乡融合分为三大层次,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融合,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缩小和城市的差距。其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结合,囊括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等内容,向城市进一步看齐,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最后是观念素质的融合,农民自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按时接受相关培训,提升先进意识,将素质与城市居民缩小,以此成为有着流动能力的现代农民。这三大层次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较为契合。
  二、城乡二元下的职业教育定位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发展思维早已映射到了教育领域,使得许多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功能与目标定位和城乡融合不相适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无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城市中心取向”的发展定位和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中的矛盾问题
  “城市中心取向”拥有着两层含义,首先是要将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放到第一位,其次是面向城市发展职业教育。这种取向会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出现了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分割现象严重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讲,许多地区职业教育所具备的“城市中心取向”都来源于城镇化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是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无法分开的。从世界整体来看,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显著经济现象。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需求无法有效满足。
  (二)“服务发达地区”功能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问题
  很多地区职业教育中的“服务发达地区”功能定位的形成和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财政开始了分权管理,使得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具有了自主性,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是比较充足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高等职业教育也富有特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度较好。但在中西部等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县乡下的职业院校便会受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使得办学举步维艰。长时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较好,产生了很大的规模经济,具备聚集效应,所以在吸引人们投资与就业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也让经济的增长富有后劲。但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就会迫于就业压力,无法和区域经济进行结合,不能良好的运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三)就业率导向目标定位和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问题
  职业教育下的就业导向可以为国家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将升学当做办学的主要目标。自从这类政策推出以来,便在资源配置优化、改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和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可由于认知偏差、执行失真等问题也导致就业导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异化的现象。另外,许多职业院校中的就业导向都变成了就业率导向,将课程内容固化成企业的需求,为乐提升对口的就业率而将企业的需要当做毕业标准,没有遵循教育教学中的规律。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将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窄化,许多职业院校都会将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当成职业教学的预期目标,注重对他们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过于关注他们的初次就业情况,无法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确定培育的目标。还有些学校将教育质量改变为就业率的数据,在评价导向与价值取向等方面,把就业率当成单一的教育质量核心目标,致使院校花费了众多精力去提高就业的数据,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职业教育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服务策略
  职业教育主要利用人来服务城乡的融合。英格尔斯曾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并从12大方面阐述了现代人的特点,要求现代的人要具有特定的思想、态度、心理、习惯与观念等素质。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职业教育需要开展合理的布局,进行发展规划和全面的统筹。针对以上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结合着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做到以下几大方面:
  (一)注重机构布局,增强职业培训
  在现代社会中,县域属于职业教育中受众群体最为紧密的区域。那么进行县域统筹便可以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导向作用,在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中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公共体系。
  1.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要统筹布局
  当前县域内的职业院校大多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培训的机构也是县级的职业教育中心,并且都位于县城之中。乡镇和村级中缺少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农民的就近培训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在机构的布局方面,有关人员要完善村级和乡镇一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点,展现出职业院校与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辐射、领导意义,创设出村、镇、县三级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满足农民群体的职业培训需求。
  2.职业培训组织要统筹管理
  相关人员要明确职业培训中的监督与管理主体是劳动保障部门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此在县域中杜绝多头领导与重复培训的问题,确保职业培训过程中能够秉着系统性、实效性与规划性等原则进行。工作人员可以在县域范围中统筹师资的配备,将培训内容与反馈方式拿捏清楚,依照着不同地域间的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农村群体的现实需求设计出合理的职业教育培训标准,重视培训过程中的梯度性和差异性,进行整体设计和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将职业培训的效果评价与反馈重视起来,避免低效与无效的培训情况。政府部门也要彰显出“裁判”的作用,对系统内部的组织培训进行严格管理,在考核评价中加强对外包培训项目的监管力度,用培训成效当做聘请社会教员的标准,产生浓厚的竞争氛围,提升培训的水平。
  3.职业教育与培训要统筹经费投入
  相关工作人员要建立起县域统筹的人力资本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农村群体要依照着菜单式的培训项目,找寻到自身需要培训的项目,培训过程中的经费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与类别。普及型的职业培训可以由政府出资,让农民免费参与其中;推广型的培训项目大部分要让政府出资,农民承担剩余少部分的培训经费;而高端型的培训项目便要让农民自愿选择,自己出全部费用。之后工作人员还要有序分配县域中普通教育投入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要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要依照着县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进行全面的统筹和衡量。另外,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中,要大胆投入其中,让一些民办机构“有利可寻”调动出社会的力量,及时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当中。
  (二)开展分类施训,促进城乡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群体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有著四种类型。首先是转移农民,也称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区域从事一些非农产业的农民群体。其次是留守农民,有着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指留守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二类是指生活在农村,但从事的工作从农业改为了非农产业,这部分农民主要依托着农村企业来进行职业的变换。之后是失地农民,也是指城镇近郊的农民群体,他们会因为土地、房屋被征收而逐渐脱离了农业的生产工作。最后是职业农民,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拥有着相关资本,想要从事农业产业化投资开发的群体。这四类农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皆不相同,导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一致。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他们不同的诉求来开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展开职业培训,进行规划、监督与反馈工作,以此有效释放出职业教育所具备的效能,促使地方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通过这种对农民群体进行划分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分析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职业教育会根据提高人才素质与优化人才结构等方式来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转移农民来说,职业教育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让他们拥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和专业能力,以此获得一份和异地就业相差不大的报酬,加大本地就业力度,实现当地的融合。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出高端的技术型人才,满足农民工的高端培训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来获取当地市场中较为短缺的技术与技能。若有这两类人才对当地的企业进行服务,那么便可以有效引领企业技术进行革新,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地方经济水平。对那些留守的农民来说,职业教育与培训要立足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之上,做好农村中的主要工作,适当发展副业,拓宽自身眼界,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巧,以此来增加务农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对失地农民来说,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就业与创业的基本素质,达成向城镇新居民与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化目标。对那些职业农民来说,职业院校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教育,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宽自身眼界,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三)推动职教体系,促使终身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定义已经逐渐淡化,职业教育的范畴也进行了有效地拓展。若想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出城乡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便要打破学历系统内的线性建设思维,结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在“大职教观”的视角下,针对着特定发展人群,构建出符合他们需求、富有特色、具备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要以农村作为主要阵地,还要依照着不同农村群体的需要,创设出职业教育培训的设计、组织及评价体系,让离农进城的农民可以顺利融入到城镇之中,提升留守农民的素质,加强生活品质,逐渐实现城乡融合性发展。   在横向角度而言,若想要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就需要有关人员将职业培训当做重点。在职业院校教育层面,要开设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专业,彰显自身特色,注重就业,加强和高一级别院校专业的衔接力度。另外,对那些已经迈入到社会之中,有着深造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院校就可以创设出相关的工作经历认证机制与职业培训的学分转化机制,避免他们在升学时面临“从头再来”的问题。在职业培训中,职业院校要体现出层次性与系统性,面对不同类型、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群体,职业院校要针对着不同需求,按需施训,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另外,相关人员还要从现代公民的终身发展入手,进行合理、科学的战略规划,展现职业培训的系统性,并对县域内的转移农民、留守农民、失地农民与职业农民进行数量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依照着不一致的人才培育规律,进行有组织地划分,设计出推广型、高端型与普及型的职业课程体系,提升他们的深造意愿。
  于纵向来讲,职业教育院校需要搭建出适当的平台,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创设出有利于社会流动的职教体系,以此满足那些新生代农村群体回归职业院校的需求。在该制度的约束下,就可以确保受教育者在职业院校教育与社会就业之间可以自由的“进出”,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促进终身发展。职业院校在建立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院校课程学分转换制度时,要让拥有相关职业培训证书的农村群体免费修习有关课程,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就业经历,制定出学分认证标准,让他们之前的工作经验可以转化为能够评估的财富。通过这样的方式,职业院校变可以构建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接的桥梁,促使该群体的人们可以顺利完成转换。针对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训与深造需求,职业院校要设置出相关专业,培养出普通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准,培养能够面向产业化,具备高经营、管理型的硕士、博士,进行人才储备,提供人才支持。
  四、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
  省市级政府要对职业教育的资源进行统筹,进行资源共享,并与县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让职业教育在县镇中盘活,延伸到县镇之外,促使整体的教育体系可以在开发和衔接中稳步推进,确保农村群体的终身发展需要。在经费的投入方面,省、市、镇要创设出经费联动机制,保证职业教学的整体投入。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属于面向公民的教育模式,应该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不能分开的,尤其是在县域中,需要设计出相关的制度,保证农村群体能够依照着自身特点需求选择进入职业教育的时间段,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结束语
  乡村振兴计划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三农带头人。因此职业院校要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培养新型农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出三农技术支持,继而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庆娜.城乡融合背景下陕西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才智,2020(21):178-179+121.
  [2]黄梅.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研究——基于职业结构变迁的視角[J].中国人事科学,2020(02):52-61.
  [3]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5-11.
其他文献
自噬是细胞成分更新及组织重塑的重要调控机制,能抑制突变,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我们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eclin-1、Caspase-9和Bcl-2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等中的表达,旨在探讨自噬与凋亡在肺癌中的关系。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对冠心病治疗手段的提高,冠心病造成的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CHF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CHF的病死率仍较高.我们对174例老年缺血性CH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老年重度缺血性CHF的相关因素。
期刊
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2007年5月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正式公布,该指南贯穿着积极、谨慎的指导思想,提倡让更多有危险因素或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尽快、尽早地进行调脂治疗,同时也重视调脂用药的安全性,推荐采用个体化治疗和谨慎用药原则,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诊疗策略。
期刊
摘要:思政课是传授我党精神、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课程,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法宝。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仅限于应付考试,这种教与学的现状背离了我们党对思政教育的初衷,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力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思政教学法。据此,本文对思政理论课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辨证分析思政理论
目的 观察急性内皮剥脱损伤对血管壁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的活化及其可能的信号调控机制.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实施股动脉内皮剥脱损伤后,分别制备股动脉总蛋白和膜蛋白提取液,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 9活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MMP 9抗原表达和膜蛋白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多种
呼吸内窥镜技术主要是指经呼吸道的气道内窥镜介入技术和通过内科胸腔镜进行的诊治技术.随着现代光学、医用电子、医学影像及生物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呼吸内窥镜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的特点及诊治过程中采取的必要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28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岁20例,≥60岁8例. 结果 <60岁组重症肺炎发生在术后1~13个月,均有发热,咳嗽10例,咳痰8例;Ⅰ型呼吸衰竭6例,Ⅱ型呼吸衰竭3例;大叶性肺炎6例,间质性肺炎13例,肺实变1例;病原体不明4例,病原体明确者16例,其中单纯细菌性肺炎4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摘要: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多是通过语言积累起来的。只有阅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所以说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为了改变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现状,本文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分类教学、识字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字:阅读;兴趣;方法;能力;训练  引言:  目前来看,语文课程应承担教育和发展学生语文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进
期刊
目的 了解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致病因素及转归.方法 对我院内科近10年老年(≥60岁)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老年患者分为院外获得性ARF(院外ARF)组和院内获得性ARF(院内ARF)组,并与同期内科非老年ARF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老年内科ARF患者381例,院外获得性ARF为218例(57.2%),医院获得性ARF为163例(42.8%),其中来自内科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表现  AD一般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起病,起病隐袭,逐渐进展,主要有3组临床症状,第1组是认知功能障碍,这种认知功能的下降,又称为皮质性痴呆,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质,包括记忆力丧失、语言困难和执行功能下降;第2组是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包括抑郁、幻觉、妄想和激惹,亦称作非认知症状;第3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这些活动包括复杂的活动如驾车、购物,基础的如穿着和进食,通常患者轻度至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