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马文化趣谈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年说马,我不想赞美生活中的马,而把笔触停留在大潮汕的版图上,寻找与“马”相关的地名、事物与俗语,扬我潮汕之“马文化”。
  “马”地名多故事
  在潮汕众多“马”地名中,有些地名是因地形肖似马而得名的,如揭阳榕城西南的石马山,就因此处形似一匹临江而立的高头骏马而得名。普宁南阳山与大南山交接处的马鞍山,因山梁低凹形似马鞍而得名。澄海六合围东堤外的马礁,因形似马而得名。达濠岛南侧的马耳角,又称马鹿坑山,是广澳大山向南延伸的突出部分,因形似马的耳朵而得名。此外,也有因姓氏及其它原因而得名的,如潮阳西胪的马厝寮,昔时村地有马家寮屋,明万历年间建村时就定名为马厝寮。在潮阳境内西部、练江中游之南的司马浦,明洪武年间建村,因祖先中有人曾在朝中任
  “司马”官职,加上此地为河边冲积平原,故命名司马浦。达濠赤港村大道寨门内东南面的马厝围,原该地是一片耕地,称“后陇洋”。清代末期,马姓地主将耕地盖建为房屋,一式十五座,故名。揭阳榕城马牙,历史上曾是与马有关的集市。普宁流沙的马栅村,明末清初,闽人先后迁此定居,初名新田寮,后因本土佃主潮阳马大德逝世后修坟葬于村北,为纪念其对本村之恩惠,故改名马公栅,于1950年易名“马栅”。
  据了解,一些“马”地名的由来还颇有来头,饶平马头山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南逃,来到这个元兵未到的马头山,准备以这里的岛屿天然屏障为基地,重振王朝。当时他环顾四周,深感这里“有旗(旗头山)无带,有马(马头山)无鞍,有井(七夕井)无栏,有门(大小金门)无闩”,似乎欠缺些什么,便诏命三山土地伯公,驱赶石羊、石马来此建城、筑栏、造闩、绣带、制鞍。哪知中途被一孕妇点破,那些石羊、石马便现了原形,变成满山遍野的重叠怪石,从而形成了海滨石林,也就是今日的柘林古镇。当年赵昺还曾经在南澳岛住了半个月,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现在人们见到的宋井就是当年的马井。
  “马”建筑有规模
  千百年来,随着中国马文化的发展,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马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潮汕地区,马文化也体现在民居建筑等方面。
  “驷马拖车”是潮汕民居中一种大型宅院,它的整个格局是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火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一般来说,驷马拖车的正门前面还会留一块地做为广场,供客人安顿车马。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而在澄海城区的“五马垂芳”则是五座驷马拖车式的府第,为清代乾隆年间江西广信知府陈时谦所建。“五马垂芳”一语出自《幼学琼林》:“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五马”指的是太守一级的官员乘坐的车是用五匹马来拉的,是一种官阶的象征。陈时谦曾受御赐配五匹花马游街,享受当时朝廷对功臣的最高礼遇,“五马垂芳”又是一种荣誉的标志。这名字既标示着宅第主人的身份,又寄望为官清正的芳名流传久远。普宁洪阳德安里的中寨和新寨的建筑也是“驷马拖车”式的极品——中间的大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象征着“马”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从远古走来。
  “马”民俗富风情
  潮汕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布马舞是唯一与马结缘的舞蹈,它流行于饶平新丰、饶洋一带,相传是南宋末年江西籍一瓷工所传授,已有700多年历史。有资料说,古时的布马制作相当简单,只用竹篾扎成马身,裹上白布彩绘而成。传统布马舞为八骑,即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秀才及武士等,表演者身操布马起舞,模仿跑马形象,列队跑阵,同时配以本地音乐,采用汉乐大八音锣鼓,以大唢呐领奏曲牌《过五关》、《将军令》等,伴随舞蹈动作,队形多变。布马舞表演活动在饶平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及喜庆日子,人们喜欢演出布马舞展示吉祥喜庆,增添节日氛围。
  走马灯,潮汕花灯之一种。民间有一副对联是这样描写走马灯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走马灯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据史书记载,宋代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因走马灯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每逢春节,汕头工人文化宫就举办大型游园活动,都会在园内挂出走马灯,引来游客驻足观赏。
  “送上马”、“接落马”是昔年潮汕地区十分盛行的民间礼俗之一。“送上马”是指潮人要“过番”,出发时亲友多有赠银钱礼物的,称为“送顺风”,也有人称为“送上马”。父母则赠以香灰符咒、“顺治”铜钱、甜粿、鸡蛋,皆寓顺风到达,得利回归,合家团圆之意。“接落马”则是“番客”从海外回乡探亲,亲戚、朋友、邻居都要备送染红的猪肉、鸡蛋之类的礼品前往迎贺,意在接风、洗尘,俗称“接落马”,也有称“接番客”。番客也答赠以从海外带来的一些物品,以表谢意。
  潮汕俗语有一说:牛马年,好种田。按照老百姓的说法,马年是个好年景。
其他文献
一、心智——品牌的土壤  品牌并不是具体的客观实物,既不是品牌产品、品牌标志,更不是广告。  品牌是商业价值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印记,而不是商品本身。  从哲学上讲,这叫客观实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人脑中的主观印记与客观事物有紧密关系,但是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如果没有作为人类的消费者,世界上也不存在品牌,不存在与品牌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注定我们的品牌营销的一切工作是围绕消费
期刊
洗发水,虽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平时我们可能很少会注意到洗发水的质量问题。不过,这段时间北京的谢女士却开始对自己新买的一瓶洗发水产生了怀疑,她觉得这瓶洗发水好像有点不太对劲,而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最近每次洗完头,她都会出现头皮奇痒的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的谢女士最近总是觉得头皮奇痒,她说她现在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挠头,而头上的这种奇痒让她浑身难受、坐立不安。
期刊
移动电源,也叫“充电宝”,是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作为一种以化学电池为主要构件的产品,移动电源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正常使用情况下产品保护机制设计不合理,就有可能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针对移动电源可以能存在的危害,质检总局近期阻止开展了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32批次,参照电池类产品检测标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期刊
中国宗教史上有不少关于人和驯化动物之间的故事或传说,其中牛和马这两种动物分别是道教和佛教文化中最著名的意象。牛跟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的渊源来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老子后来被推为道教祖师,青牛自然也就变成“神牛”了。比之牛与道教的关系,或许马与佛教两者相伴相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我国佛教史上年代最早也是流传最广的当属“白马驮经”的故事。这是一个听上去像梦一样的故事,也是一个具有很强隐喻性的故
期刊
初入院落,几声响亮的鸡鸣,和着蛐蛐忽高忽低的叫声,让我的心欢快得像要飞起来了。真有些难以置信,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居然还能捕捉到这样一丝田园风情的余韵。置身于此,你才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在这里,不同的生命形态皆能相互包容、和谐共处,一同迸发出跳跃的活力。  看着脚边不紧不慢踱着步的大公鸡,骄傲的扬起小脑袋,不远处的白鹅,伸长了脖子望着天,嘬着嘴“嘎嘎”地叫,几只小鸭子也不甘示弱
期刊
马年春节,红马董事长马新建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而这一切并非出于偶然。“马年、姓马、属马、红马”这几种马集中一人之身,着实少见。这个属于马新建的本命年,他显得格外忙碌,可他的脸上却没有任何倦意,无论走到哪儿,他的脸上永远堆满标志性笑容,淡淡笑容背后藏着一个硬汉内心的执着与沉稳,而背后支撑马新建的不是其它,正是他心中的马精神。’  红马的欢喜十二载  马新建第一次接触红木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期刊
中国人对事物所爱,皆非因一形一体。马作为古人最得力的交通、作战工具,因其神态俊逸、风姿绰约的形神,与勇往直前、忠诚不俞的精神得到人们的青睐。自古名马千金难求,古籍中多记录了他们奔驰的身影,《古今注》中载秦始皇七骏: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只听名字便能想象出那匀称健美的英俊之貌、战场上风驰电掣的飒爽之态。而历史上著名的神骏图,更是留下了这些自然的精灵永恒
期刊
对于在太湖边长大的绣娘来说,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世界。这种世界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月,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中作为点缀。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刺绣在宋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象征江南的符号,以至于无
期刊
编者按:清朝历经近三百年的岁月起伏,经历过繁盛,也遭遇过颓败,但它被人们铭记的绝不止有它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的特殊性,还有它作为少数民族接管整个中华民族后,所带来的深刻的文化碰撞,这种碰撞是多方面的,亦是颇为强烈的。在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中国文化也悄然改变了。若说其中有一个最不可忽视的领域,那便非服饰莫属。这个民族近乎顽固地在服饰设计中打下了与马有关的烙印,成为了那一时代不可抹去的服饰
期刊
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马跟中国传统音乐的“相逢”,亦近于此。  马,自然界这一野性兼灵性的动物,这一擅长奔驰的动物,在经过驯化之后,开始慢慢融入中华文明,并最终熔铸成中华文明内在气质的一部分,成为永恒的符号、精神的象征。而音乐具有一种天然的属性,就是善于吸纳一切的自然之声化为己用,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仅仅依凭看似简单的某一项乐器便能几近完美地模拟自然和物事之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