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 架设说写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作文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的一到二年级的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静止的,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趣,学生看着图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深刻。这些精美的图片编排,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作为教材的二度开发者,我们应挖掘手边的资源,充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兴趣,让插图为说写架设桥梁。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我的一些尝试。
  一、呵护起点——不由自主的表达欲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低段学生的纯真直率,往往体现在他们言行的无所顾忌、不由自主上。当打开伴着淡淡墨香的书页时,一幅幅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图画,立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学生有话要说,就有话可写,我们一定要呵护这份珍贵的表达欲望。
  1.乘势,推波助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生动的形象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说话写话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愤而启,悱而发,乘势助推,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看雪》,有一幅孩子们在雪地里玩雪的主题图。我在上这课时,用大屏幕投影出这个画面,同学们立刻就按捺不住了,叽叽喳喳地说开了:“看,雪人!”“还有雪球!”“好多雪呀!”……这是最自然的展现,最真实的声音。我微笑着用手势示意大家安静,鼓励道:“看你们这么高兴,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小红堆了个大雪人,用胡萝卜给雪人做鼻子,用红辣椒给雪人做嘴巴,用两颗桂圆核给雪人做眼睛,还用小水桶给雪人做帽子。”“我来补充。最有趣的是两串冰糖葫芦成了雪人的一双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一句到两句,从一段到几段,很快组成了一篇作文。我激励道:“你们观察得真细致,表达得真生动,不把它们写下来那多可惜呀!”“是呀,我要把它写下来。”与课文的句子“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相比,学生们笔下的语句不知精彩了多少倍!这其中,老师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话,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凭借物,让学生说话时有所依靠,有所凭借。课文插图就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可以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而这是培养写话兴趣的第一步。
  2.点拨,柳暗花明
  “看”是吸收,“说”是表达,“看”是“说”的基础,只有看懂插图,才能说得准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词汇量相对较少,语言表达的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在说图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领他们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是篇童话,共安排有两幅主题图。我在全校上了教研课,借助第二幅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画面内容与课文文字基本吻合,学生说起看到的事物时也井然有序,不偏不倚,但都是些很浅显的话,如:“鸭先生在清扫小路上的垃圾。”“兔姑娘在浇花。”说不出画面中藏着的更深层的意蕴。我就话锋一转,旁敲侧击:“如果你就是鸭先生,或是兔姑娘、鹿先生,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思索片刻,说:“鸭先生手里拿着扫帚,认真地清扫着小路上的垃圾。它在心里想:我要打扫干净,不放过任何垃圾。”“兔姑娘看见鸭先生在清扫小路上的垃圾,它就赶快跑回家拿来水壶,对鸭先生说:‘让我来帮忙吧,找回美丽的小路,我也有责任。’”
  二、树立信心——有滋有味的写话体验
  低年级学生要想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得完整,有条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启发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信心与写话拉起手来做朋友,学生才能在有滋有味的写话中,愉快地扎根进习作的沃土。
  1.仿写,敢于表达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仿写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尤其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提供文体规范的句式,让他们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好比为他们的习作之路铺上基石,给他们提供行走习作之路的扶手。在出示句式的同时,给予相应画面的直觉补充,定能激活学生的话语思维,拓宽他们的写话途径,增强他们的写话自信,从而使他们敢于表达。
  《一株紫丁香》是篇诗歌,全诗共有五个小节,其中第三、四小节的语言排列结构相同。在学习了第三、四小节后,我采用仿写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插图续写诗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老师——
  ( )
  那是我的( )
  ( )
  学生时而看图,时而思考,灵感的火花不断涌现。
  老师——
  树挺了挺腰板
  那是我们的勇气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
  老师——
  花香阵阵扑鼻
  那是我们的问候
  祝您每天都开心快乐
  又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后,我让学生看着插图仿写:
  “( )说:‘春雨是( )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 )上,( )就( )了。春雨洒在( )上,( )也( )了。’”
  因为有了课文的范例,学生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生动的语言,一点也不比课文逊色。   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易于动笔,有话可说。这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仿写,使他们的写话能力得到提高。正如茅盾所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2.观察,乐于表达
  会观察是学会写话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都比较弱,观察时易被无关要素吸引,而抓不住要点,因此,教师要活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为中年级的写作打好基础。
  (1)单幅图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认真地观察分析图画的方法。
  在《看雪》一课,学生沉浸在自由表达之中,我在肯定的同时,提示他们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按观察的顺序说话。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就会有意识地寻找一定的顺序,说话时就有条理了。有的学生由近到远地观察,有的由远到近地观察,也有的先看整幅图,再按远近的顺序观察……在有意的引导下,教师增强了学生有序观察、有序说话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图画上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按观察的顺序说话、写话,为有条理地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多幅图的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图画之间、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分出主次,确定重点,这样说话、写话时才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如第四册口语交际话题“我独自在家时”由四幅图组成,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按照图画排列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议一议:“我”独自在家时遇上了什么事?“我”是怎样应对的?主要是在哪两幅图中体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四幅图的意思分主次进行串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成形了。所以说,写话要有条理,就得有一定的顺序。
  三、放飞想象——文思如泉涌的创作乐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童话王国里,低段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喜欢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展开奇思妙想。“在做梦的年龄,让儿童把梦做够。”低年级是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借助课本插图,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说话、写话能力,唤醒沉睡的写话潜能,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说话、写话的兴趣。
  1.补白,合理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的特点。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老师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时,我利用课文中“小鸭子对妈妈说自己想去游泳和去山那边看看”这句话想象,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思考:为什么小鸭子要提出这样的要求?画面中清澈的溪水、碧绿的草坪、可爱的小鸭子给了学生想象的动力: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来到河边的草地上散步,小鸭子看到小溪里的水是那么的清,就想到小溪里去玩耍,可是它不会游泳……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闪烁,想象的翅膀在自由挥动,自由表达的欲望之门已经敞开,稚嫩的笔尖下文思如泉涌。
  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留有悬念,让学生有想象、拓展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在含蓄的地方写出情感,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有时,教师还可以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
  2.创编,大胆想象
  课本中的插图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有的课文有一幅,有的课文有两幅,有的课文有三四幅,插图或独立,或连续。其中,单幅、少幅插图的课文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时给故事接个尾巴,有时在故事中间插入他们想象的情节,有时给故事来个改编……学生乐此不疲。我们要做的是“无中生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的结尾有悬念,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再看课文的第二幅插图,旁边的泡泡上写着: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种葫芦的人来年再种葫芦,能收获葫芦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在自由表达的空间里畅所欲言,创意无限。
  又如第二册“语文园地四”要求学生续讲故事:“小兔正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它走来……”请把上面的故事讲完,再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一画。图画以它独特的色彩、直观的形象,为学生所喜爱。他们喜欢看图画,收获新知;他们喜欢画图画,表情达意。
  看图想象也要力求百花齐放,从“异”字入手。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创新思维,大胆想象,想别人还没有想到的,说别人还没有说过的。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在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走过的近两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孩子爱上了写话,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部分孩子的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在这块沃土上,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也嗅到了泥土的芳香。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低年级的写话,是学生一生写作的起点。我们作为他们的引路人,首要职责就是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话兴趣,让学生在精美插图的陪伴下主动写话,乐于写话,把写话当做一种快乐,帮助他们架设说写桥梁。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課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課越教越大、越教越空,
《珍珠鸟》一文写出了“我”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妨着意于文章情趣,努力雕出精彩。  一、问情在何处?情在娓娓细语中  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可触可摸。教师于此引导,让那一丝柔柔的情如清风细雨滋润心田,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阅读中你是否感受到作者对鸟的情感,对鸟的喜爱?对这种情感,作者是如何一
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教育理念,在朗读教学中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没有好的基础,何谈个性?要先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个性化朗读。现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体会。  一、文字先行,架构整体  文章的主旨构成,有赖于文字细胞的有序组合,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字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从而架构起整篇文章的内在意涵。在朗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