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辨.个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作文出题的理念、形式与平时的写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希望高考作文题能够体现一定的原则,并保持其原则的连贯性:原则之一即让学生的写作侧重于理性,原则之二是让写作教学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原则三为引导学生的写作内容与语言趋向个性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理性 思辨 个性
  
  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容置疑,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是受高考作文出题原则的制衡。在某种程度上,高考作文出题的理念、形式已成了平时写作教学的直接向导。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希望各省市自主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在“各有各的精彩”之中,能够体现一定的原则,并保持原则的连贯性。这些原则包括:
  一、让学生的写作侧重于理性
  自主命题之后,就全国而言,尽管各省大多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从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看,大部分作品仍偏重“感性”(亦即“文学性”)的表达。江苏省2008年高中议论文大赛暴露的问题(“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同学中能提出分论点的更是凤毛麟角”——评委王栋生)也说明高中生写作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现象。当然这与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偏重文学一类、阅读教材以文学性为主等因素不无关系,但问题的一个关键也在于高考作文的导向即高考作文的出题意识。基于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直接关系,如果高考作文题提出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侧重在让学生展示分析、说理的过程,相信这一“重文轻理”的现象定会得到有效改善。
  强调理性有更深层的意义。从认知的特点来说,理性与感性统一,才是全面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注重理性思维的论述性写作,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注重的是人的终生发展,而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价值判断的能力是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龙应台就曾郑重地要求台大学子:请务必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的确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
  从学生身心的成长看,高中学生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与成熟的黄金时期——青年初期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均已发展和成熟,从学习的最佳时期来讲,也应该利用这一时期科学地促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成熟。而且,高考本身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进入大学即开始专业学习,从学生学习阶段的衔接来说,也应重视理性的思维。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中有:“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理性精神”。这样的目标主要得靠以理性为主的论述性写作来实现。
  近年来,广东等地高考作文题已引领了向理性过渡的趋势,并意识到“把材料(现象)转化为问题”,增加了“理性矛盾对立的成分”。这一点,也算是开始与国际接轨,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上的“高考”写作多以理性为主,在文体上,西方命题尤其是美国式命题基本模式是提供矛盾现象迫使考生作两难分析。
  二、让写作教学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
  趋向理性是注重思考、培养思辨能力的前提,但还不够。这里涉及到出题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因为在话题作文前的高考作文曾以议论文写作为主,而现在一线的写作教学,也不是没有议论文的训练,只是这种议论文及其训练大都陷入“三要素”、“中心论点统帅全文”等简单的“证明文”写作理论之中,即只是证明某一论点的正确或错误。这样训练的作文往往因观点一致而内容趋同(高中生的认识水准所限),因结构呆板而缺乏活力,缺乏真正的思辨能力培养,因为这种议论文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当年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虚拟”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在学生议论文写作初期的确发挥了不少作用,但它并不是论述类写作的全部。真正的论述类写作更多的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阐明文”,因为阐明文以阐述论见、解决问题为主,注重述说分析,讲清事理。阐明文以阐明“问题”为中心,也即作文就是回答一道道问答题。通过对命题明示的或潜藏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通过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种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答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
  这就期望高考至少不要出现这样的题:1.只有一种价值取向的题。如“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各的精彩”。2010年安徽题,看似由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但实质上已给予学生“做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等价值观。(至于对诗歌哲理的解读,主要应是阅读考核的范畴)这些限定了价值取向的题,在一种程度上代替了学生思考,在问题的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云遮雾罩的题目。尽管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保持了它侧重理性、不限制学生思维等原则,但却让学生为弄清楚问题本身大费周折。这也同样不利于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偏离了作文主要是考核学生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比较一下与之相似(从某个角度审题)的一道美国SAT(高考)题:
  有句老话说:“一个人戴一块表,他能知道现在是几点;但如果他戴着两块表,那他就无法确定时间了。”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和他从单一方向看到的事情,是不同的。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换言之,所谓“事实”,例如对“美”的判断,是决定于观察者的眼睛。作文要求:“事实”是否会随着人们看问题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呢?请就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用说理和举例的方式来论证你的观点,事例可以来源于你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经历。
  相比之下,我们的高考题在问题的明确上设置了障碍,而这种“审题似的考核”应该属于阅读范畴。写作的思辨能力应该在具体的写作中体现。我期盼高考的作文题能有明示的或隐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若能有对立的矛盾、两难的问题,那就更高一个层次了。
  三、引导学生的写作内容与语言趋向个性化
  我在此所说的“个性化”,主要指在作文写作时,在分析与论述问题时,采用更为具体细致的内容(脱离笼统)、更贴近现实的内容(摆脱陈旧),并采取独特的角度(从自己的关注点与兴趣爱好)来分析与论述;在语言上,更体现年轻一代的表达特点,富有时代气息。举例来说,以前我们出题谈对读书的认识,只要求学生停留在对读书(阅读)一般性的认知上,而“个性化”的表达,则希望在出题时要能引导学生就所读的某本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贴近现实”并非一定要关注时事与社会热点,而是指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说,当发现自己所崇拜的人有缺点时,你认为还值不值得学习他的优点呢?又比如说,有人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在利己基础上的利他,你对此有何看法?等等。至于“独特的角度”,主要是对于同一问题,鼓励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从他所熟悉的“领域”来分析与解答。而在语言的表达上,“个性化”应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时代气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过去我们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现在学生的表达则是“不经风雨,难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提倡内容的“个性化”,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平时深入地阅读、深层次地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或人生的现实问题,同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为只有对事物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对自己透彻理会的东西才能灵活地运用于作文,同时,也只有不同的学生均以自身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解答问题,所写的文章才能展示出个性。
  至于语言的“个性化”,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现实,是生活的折射。海德格尔说,拥有语言,便拥有一切,这对于我们强调语言的时代感而意在重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不无启发。换句话说,只有我们让学生用上文所说的“个性化”语言,才能让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大的意义上说,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真正的人。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热情与呼声同涨。但大家也不得不看到,改革的实效却并不如人所愿,在根本的问题上面甚至举步维艰。“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所能够改变的”,高考作文出题原则对于高中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就请从能够改变的高考作文出题开始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
其他文献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在凸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真正做到“文”“言”并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怕,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一味强调古汉语语法,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开文本,离开具体的文言词
【摘 要】要达到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当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重要理念,“精导”是重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
【摘 要】在当下的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思路狭窄、题材单一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训练    纵观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会发现一般的话题作文均有提示语。它往往从多方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或外延,以便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选材的局限,选择文体的局限,走进
【摘 要】语法教学因其抽象和枯燥,长期以来被师生漠视,近两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但语文学习脱离不了语法知识,语文实践更需要语法知识,如何正确认识语法的地位,怎样上好语法课,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课标 教学方法    送走了高三,又开始带高一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届学生比起前几届学生,语法知识很欠缺。分不清主谓宾,更不要说句式特点了。作文中,语句不通顺现象比较普遍;改病句,只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
【摘 要】苏教版《选读》中《魏公于列传》一文,对“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笔者以为当作“拜访,探望”讲;同时,对课本及教参中其它注译存疑之处均发表管见。  【关键词】《选读》 注译 疑点     《魏公于列传》是《选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句话“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前句加点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
【摘 要】项脊轩是归有光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对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等留有深刻印象的地方。文中,作者借对“百年老屋”几经兴衰的记述,对家庭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关键词】景物 细节 抒情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将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深切体验与亲情交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感人,其魅力便在于一个“情”字,文中一字一
【摘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该是个性化的。鉴赏中,调动、运用自己独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再创造,形成能让自己信服的体悟和解读。  【关键词】阅读鉴赏个性化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该如何鉴赏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内容。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