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选择才有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我尝试分别从作品中的渔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马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蕴涵的三种不同人生选择,并试图以此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渔父则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由屈原的以死明志我们又想到了《屈原列传》的作者司马迁,由“李陵之祸”而被处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完成《史记》,成就人生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是以生践志,用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提升生命的价值。
  课文分析时我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来讨论解答,通过讨论让他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在面临人生厄运时懂得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
  问题一:屈原自沉汨罗江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我们可以为屈原设计了几条其他的人生道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屈原是否可以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学生1:我认为屈原不能选择苟活,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
  学生2:我还有一点要补充,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立场之外,我觉得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
  学生3: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学生4: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总结: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统治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问题二: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认识。
  同学们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屈原与司马迁的不同,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屈原最终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愈浊而己愈清,人愈醉而己愈醒。忍受着巨大的孤独和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最后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非议。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遭受宫刑之后,或许,他想到过死。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每当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是由于二人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只是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面对苦难,他选择了活下去,写下去,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鸿篇巨著。
  形虽异而道实同,同样是为了高洁的志向,同样是迎战生活的苦难,同样是直面现实的黑暗,同样是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成就。屈原、司马迁就如历史天幕上的灿烂星斗,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熠熠生辉。
  问题三: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陈述理由。
  学生1: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以生践志,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学生2: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忍辱负重真男儿!古有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后受封王侯,牢狱中的司马迁饱含屈辱,仍专致著述《史记》,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司马迁面对人生的厄运时能够隐忍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永远是我们效仿的榜样。
  学生3: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学生4: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但他那种潇洒豁达的超然的生活态度仍然值得我敬佩。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浮躁或不理智,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超然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样那样的矛盾,我们只要学会适应环境、融入环境,顺天应人,泰然处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立足。
  学生5:我比较欣赏屈原,他永远是孤高的,是超迈的,是幽独的。他不能像庄子那样,抛舍下这一切,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他也不能像孔子那样,退而求其次,设杏坛传教。他若获得自我,将失去世界;他若去适应世界,又要失去自我。他背负着使命也背负着枷锁,他选择了战斗也选择了孤独,他在生命的两极之间艰苦的跋涉着,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他以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污浊不堪的社会作出激烈的抗争,最终以毁灭生命的方式向生命存在的意义做了一次沉重的叩问!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在想,三位人物,我都欣赏呵,其实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问题四: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同学们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屈原那样具有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当我们遭到挫折时,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像司马迁那样以身践志,用坚韧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提升生命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像渔父那样潇洒豁达的活着,无论社会如何复杂,无论人生遭受怎样的厄运,我们都应该沉着、镇定、洒脱、超然的面对这个世界,努力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这一堂课让同学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但愿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从容面对,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修改病句题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整理,并提出了如何解答这类题型具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高考 病句 复习备考 语文教学    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导航2009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2008年对考点“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考查整体情况如下:    一、题量、题型与分值    今年高考的旧课程地区的14份加上新课标实验区的4
【摘 要】利用经典课文来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熏陶与养成,在学习与思考中变得有思想,看到更多的人间美好。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思想与情操,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融会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  【关键词】文本 体验 思想    当下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生急功近利的“仿、套、抄”导致了在作文中抒假情、言庸志、叙荒唐事,使文章从事、情、
【摘 要】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模式,供考场写作时借鉴参照。“‘五段三论’,主论‘三分’”是写作规范议论文的一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高考议论文 写作模式 写作要诀    眼中有样,写作不慌;心中有型,写作就赢。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借鉴和模仿比较成熟的作文范型,是重要的写作方法,也是创新作文的基础。因此,写高考议论文,应当熟悉几种议论文
【摘 要】议论文的写作讲究举例论证,用好举例论证的关键在于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临考的高三学生有必要整理和扩充自己的素材库,为高考考场上的良好发挥做好充分准备。整理扩充素材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分门别类的整理手头现有的素材,注意素材的覆盖面,查漏补缺,完善资料库;二是学会多角度开发素材,尤其是教材中的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从而扩充素材库;三是学会用多种形式使用素材,从而提升素材的质量。如此训练,学生
【摘 要】近年来湖北籍作家群体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他们的获奖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作家的英雄情结与悲悯情怀。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多阅读这类优秀作品,对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大有禆益。  【关键词】文学鄂军 英雄情结 悲悯情怀 文学素养  近些年来,“文学鄂军”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中频频获奖。爱好文学的广大湖北读者和“文学作者”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湖北文学
【摘 要】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为例,论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即做好引导铺垫,打破学生与文本的隔膜;有真意的阅读往往比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贵;从品读语言与结构特色深入情感内核。  【关键词】现代散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    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它既不像文言文教学,可以由“言”到“文”,也不像古典诗词教学,可以由“意象”到“意境
[摘要]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用字之妙、语义之丰、情感之切等都需要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也只有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的接触、品味、揣摩、咀嚼语言,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显著模糊性的学科,不仅编写工作不容易,而且教学工作也不容易。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最让人满意,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受欢迎与认可,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此,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或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能够时常发现,正确看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 教材 错误 问题 商榷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毋庸置疑,高中语
【摘要】江南的确是好,因此到过江南的人都愿意把江南写进诗中,反复品味。但是赏美景尚需有好的心境,韦庄不是普通的游子身份,他去江南不是轻松地游玩,他被现实的痛楚折磨着,他魂牵梦绕的是有着疮痍的故乡和故乡的路上受着乱离之苦的人群。因他魂系故乡,故江南之梦再长,也只能是浅浅的梦魇,江南之梦再美,也只能是梦断江南。由此,我们发现《菩萨蛮》清丽的词句深处,藏着那么多的抑郁与无奈。  【关键词】韦庄《菩萨蛮》
【摘 要】本文以小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对张承志的《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赏。行文分析论述了小女孩的生存环境,进而抓住眼睛和红棉袄两个角度赏析其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红棉袄意象的深层内蕴,由此揭示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 《汉家寨》 精神坚守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精神旅者。他奔跑着在中国的北方,在蒙古草原、天山腹地、黄土高原,在那巨大的地图上,在一块块大陆上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