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与新疆汉语言骨干教师于2011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培训班的学员曾对高中新课改一些内容进行过探讨,在一些内容上的处理方法就如何更好地过渡与衔接形成了一些看法。
课例片段1:怎样从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
笔者访谈了一位实习生A在讲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锐角的三角比,然后把角的终边放在第二象限,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作x轴的垂线,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如锐角三角比那样定义任意角的三角比。他这样做了之后,问学生:“你们懂吗?”学生齐答:“不懂。”或许我们应该宽容实习生,毕竟没有教学经验啊。该如何过渡与衔接呢?笔者和实习生B就在定义任意角三角比时是否要作直角三角形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如果在给出定义时,不作直角三角形,但在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时,又要作出直角三角形以便于求值,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不好对学生交待。因此在定义时还是要作直角三角形为妥。这是取得的第一个共识。
其次,我们一起讨论了“两个过渡”:为什么要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锐角三角比?从直角坐标系中的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基础是什么?经过一番争论后发现:当在直角坐标系的锐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并标出坐标(x,y),再作出直角三角形时,x,y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这是强调几何竟义,另一方面表示点的坐标,这是强调代数意义。当强调几何意义时,是初中的锐角三角比定义的基础。当强调代数意义时,是高中的三角比定义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强调坐标方法的运用,这是看问题视角的变化。
课例片段2:怎样从角度制过渡到弧度制?
弧度制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实习生一般不能很好的把握好这节课,指导教师对这节课很担心。事实上,即使是指导老师上这节课,学生依然不容易形成弧度制的概念。实习生D对笔者说:“学生对弧度制理解不够深刻,根本不知道弧度制来干嘛的,好好的60度为什么要写成另一种形式呢,在他们看来只是多了一次转换的机会,他们对弧度制没有概念。”笔者又问她该怎样从角度制过渡到弧度制。她说:“我会对比着讲。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对的圆心角就是一度的角。”笔者认为这种讲法在逻辑上的确很顺畅,但是学生还是不知道弧度制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把圆周角分成360等份具有偶然性和主观性。因此相对于弧度制而言,角度制的一系列不方便源于分圆周的任意性。这也可作为弧度制在理论上比角度制优越的一种解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共同点都是要等分圆周,只不过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是历史形成的一种规定,而弧度制把圆周分成若干等份是一种客观规律,理科学更合理。对同一圆周用不同的单位度量,自然形成相应关系,正如分别以公里和米量一段1000米的距离时,总有1公里=1000米一样。因此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过渡与衔接是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等分圆周。在教学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关节点”。实习生D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如果要她上这节课,她会查很多书的,单看一本教材,她是不会讲的,照着书念没意思啊,尤其是数学史。
课例片段3:怎样引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后续三角变换公式的基础。历史上,托勒密在制作弦表时首先发现了这个公式,其思想实质是用小角表示大角,用小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大角的三角函数值。笔者和实习生D进行了探讨。她说,她不愿意按教材上的思路讲这节课,因为从小学至现在,都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的,笔者也同意她的这种观点。但先讲和角公式,所用的研究方法是解析的方法,所用的观点却是几何的观点。因此,先讲和角公式,解析的观点和几何的观点杂糅在一起,教师在处理时更要处理好两种观点的衔接与过渡。实习生B的看法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从更广的范围看,还是值得商榷。
事实上,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可以统称为加法定理。许多重要的函数f(x)都有自己的加法定理。就是把f(x+y)与f(x)、f(y)联结起来的公式。三角函数的加法定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鉴于此,还是先讲和角公式为好。实习生D是直觉上有这种想法。实习生D的公开课很成功,评课老师的评语是“山的沉稳”。笔者建议实习生B在讲授这节课时,先讲和角公式,然后得出差角公式。为了利用教材处理方法的优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由差角公式推导和角公式,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因为逻辑的起点可以任意选取,于学生演绎思维的培养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启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实习生虽然在大学里学了那么多的数学,但似乎在实践中用不上。事实上,他们若有关于某一课题的历史知识,就易于看清了知识产生的动机、知识的演变历程,就为把握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术无道不远。我们要改变数学史宏大的述事方式,要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东西,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责任编校:蓉莞)
课例片段1:怎样从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
笔者访谈了一位实习生A在讲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锐角的三角比,然后把角的终边放在第二象限,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作x轴的垂线,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如锐角三角比那样定义任意角的三角比。他这样做了之后,问学生:“你们懂吗?”学生齐答:“不懂。”或许我们应该宽容实习生,毕竟没有教学经验啊。该如何过渡与衔接呢?笔者和实习生B就在定义任意角三角比时是否要作直角三角形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如果在给出定义时,不作直角三角形,但在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时,又要作出直角三角形以便于求值,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不好对学生交待。因此在定义时还是要作直角三角形为妥。这是取得的第一个共识。
其次,我们一起讨论了“两个过渡”:为什么要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锐角三角比?从直角坐标系中的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基础是什么?经过一番争论后发现:当在直角坐标系的锐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并标出坐标(x,y),再作出直角三角形时,x,y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这是强调几何竟义,另一方面表示点的坐标,这是强调代数意义。当强调几何意义时,是初中的锐角三角比定义的基础。当强调代数意义时,是高中的三角比定义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强调坐标方法的运用,这是看问题视角的变化。
课例片段2:怎样从角度制过渡到弧度制?
弧度制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实习生一般不能很好的把握好这节课,指导教师对这节课很担心。事实上,即使是指导老师上这节课,学生依然不容易形成弧度制的概念。实习生D对笔者说:“学生对弧度制理解不够深刻,根本不知道弧度制来干嘛的,好好的60度为什么要写成另一种形式呢,在他们看来只是多了一次转换的机会,他们对弧度制没有概念。”笔者又问她该怎样从角度制过渡到弧度制。她说:“我会对比着讲。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对的圆心角就是一度的角。”笔者认为这种讲法在逻辑上的确很顺畅,但是学生还是不知道弧度制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把圆周角分成360等份具有偶然性和主观性。因此相对于弧度制而言,角度制的一系列不方便源于分圆周的任意性。这也可作为弧度制在理论上比角度制优越的一种解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共同点都是要等分圆周,只不过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是历史形成的一种规定,而弧度制把圆周分成若干等份是一种客观规律,理科学更合理。对同一圆周用不同的单位度量,自然形成相应关系,正如分别以公里和米量一段1000米的距离时,总有1公里=1000米一样。因此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过渡与衔接是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等分圆周。在教学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关节点”。实习生D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如果要她上这节课,她会查很多书的,单看一本教材,她是不会讲的,照着书念没意思啊,尤其是数学史。
课例片段3:怎样引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后续三角变换公式的基础。历史上,托勒密在制作弦表时首先发现了这个公式,其思想实质是用小角表示大角,用小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大角的三角函数值。笔者和实习生D进行了探讨。她说,她不愿意按教材上的思路讲这节课,因为从小学至现在,都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的,笔者也同意她的这种观点。但先讲和角公式,所用的研究方法是解析的方法,所用的观点却是几何的观点。因此,先讲和角公式,解析的观点和几何的观点杂糅在一起,教师在处理时更要处理好两种观点的衔接与过渡。实习生B的看法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从更广的范围看,还是值得商榷。
事实上,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可以统称为加法定理。许多重要的函数f(x)都有自己的加法定理。就是把f(x+y)与f(x)、f(y)联结起来的公式。三角函数的加法定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鉴于此,还是先讲和角公式为好。实习生D是直觉上有这种想法。实习生D的公开课很成功,评课老师的评语是“山的沉稳”。笔者建议实习生B在讲授这节课时,先讲和角公式,然后得出差角公式。为了利用教材处理方法的优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由差角公式推导和角公式,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因为逻辑的起点可以任意选取,于学生演绎思维的培养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启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实习生虽然在大学里学了那么多的数学,但似乎在实践中用不上。事实上,他们若有关于某一课题的历史知识,就易于看清了知识产生的动机、知识的演变历程,就为把握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西。术无道不远。我们要改变数学史宏大的述事方式,要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东西,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