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征精神永驻孩子的心中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sij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大批长征题材的图书。在这当中,不乏通,俗生动,以广大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精品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优秀读本。
  相比那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言的大部头著作,《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的确显得单薄了点。全书只有8万来字,163面,开本小巧,封面也朴素简单。当你不经意地翻开这本书,随意地浏览几页,你就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住。
  那么,这本书的特色与亮点,或者说它独特的魅力究竟何在呢?在我看来,它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是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
  第一,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方面,本书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在整体性把握的同时,注重具体事件的细节描绘,从而既让小读者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概貌与重大事件,又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长征途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该书将红军长征历程分为8大篇章来讲述,即长征序曲、突破封锁、战略转移、摆脱围困、策应中央、人间奇迹、安家陕北、胜利会师。既突出了主线——清晰地展示了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历程,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把其他几路红军长征的征程巧妙地穿插其中;让历史事件沿时间轨迹的纵向延伸和按空间纬度的横向展开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段“和而不乱”的高亢激越的长征交响曲。
  考虑到受众为少年儿童,该书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哪些该重点写,大书特书,浓墨重彩;哪些该略写,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做了精心安排。在构成该书核心内容的“精彩故事会”部分,始终突出重大战役、战斗,突出红军领袖与将领,尤其是毛泽东的智慧谋略,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突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千难万险,并且以长征精神这根主线贯穿全文。而其他的一些方面,包括长征途中我党我军重要会议上的激烈争论与复杂斗争,包括敌人的凶残险恶,虽然都有所涉及,但不做重点记叙。
  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作者们充分意识到细节是构成历史事实的基础,尽最大努力去还原历史细节。在一个个故事中,保留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描述。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尘封的史料变得形象鲜活,变得血肉丰满,大大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第二,在内容的编排体例方面,本书大胆创新,别出心裁,充分发挥了不同栏目的独特功能。书中每个篇章分三个板块:“大事先知道”“精彩故事会”“红色旅游站”。“大事先知道”是导读性的栏目,简明扼要地概述该阶段的长征征程,介绍其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一系列故事的背景:“精彩故事会”是篇章内容的主体部分,它集中笔墨、分几个小节来讲述该阶段的长征故事,每个故事既独自成一单元,又与前后的故事互相衔接,环环相扣,从而使小故事串联成大故事;“红色旅游站”则紧密结合当今的红色旅游热,对该阶段长征所经地域中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旅游景点进行介绍。
  应该说,这样的栏目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小读者的认知特点与接受方式。“大事先知道”让他们先睹为快,掌握重点:“精彩故事会”则吸引他们一心一意读故事,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而“红色旅游站”让他们在现实的青山绿水中去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会激发他们产生重走长征路的向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旅游站”这一栏目的设置还使图书具备了双重身份:它既是介绍红军长征经历、弘扬长征精神的思想品德教育读本,又是帮助小读者追随红军脚步、进行红色旅游的“红色向导”。
  第三,在叙述的方式上,该书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将一个个长征故事娓娓道来,语言活泼优美,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引人入胜,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我们都知道,红军长征过程极具传奇性,一路上的战斗拼杀,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本身就是情节起伏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更是充满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事迹,能强烈地震撼小读者的心灵,对他们有着极大的感染力。但即便如此,如果在表达方式上不讲究,只顾一味地平铺直叙,如果在表述姿态上不注意,只是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说教,再生动有趣的素材也只能变成干巴巴、枯燥无味的东西,再神圣重大的主题,也会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令人生厌的东西,它照样吸引不了读者,更不谈打动和感化读者了,何况你面对的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该书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循循善诱地和读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作者充分地调动各种文学的表现手段,用小说的笔法去写事件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用散文的笔调去写人物的行为与对话,用诗意的笔触去抒情写景。其结果就是把长征的历程演绎成一部构思精妙的小说、一篇纵横捭阖的散文、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歌。
  第四,该书不仅以文取胜,同样以图取胜,文图并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现在是读图的时代,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图画比文字更有吸引力,读图往往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在这本160来面的书中,穿插的图片就有100幅左右,而且主要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图片。在这里,图片的大量采用不仅仅是为了活泼版面,也不只是对文字内容的简单注解与补充。实际上,这些图片作为一种醒目的存在,它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有自己的诉说功能。当你抛开书中的文字,一幅接一幅地浏览图片,你也能读出一部比较完整的长征史。这样的长征史直观形象、直截了当,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具有历史还原的优势。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如何?当年红军将士们使用的是什么武器,他们穿的棕衣、草鞋以及他们吃的树皮、草根是什么样子?当年的红军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当年的红军将领彭德怀、徐向前、杨得志等是什么模样?当年的乌江天险、赤水河、大渡河、嘉陵江,当年的娄山关、剑门关、腊子口又是什么样的面貌?……要想回答小读者这一系列的提问,只用文字来描述是效果不佳甚至根本不行的,非得用图片不可。因此,向青少年读者讲述红军长征史,用文字的表述加上图片的呈现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这样,文图就能互相生发,互相说明,互相升华。文字能引发小读者由图片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他们了解图片背后所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图片则能引导小读者更真切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让他们有一种亲历长征的感觉,
  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是一部真正贴近孩子心灵、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书,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会深深记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更会为书中的主人翁英雄的事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革命情操深深感动,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驻心中,并且代代相传!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
期刊
方志敏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军事家,他壮烈的革命生涯早为人们所熟悉,而他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却较鲜为人知。    发愤读书 抵制日货    1919年,方志敏满怀“实业救国”的抱负,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弋阳考进了位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和当时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的想法一样,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起来,就要振兴落后的民族工业。因此,学业出众的方志敏选择了有些枯燥的工业学校。
期刊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诞生了许多荡气回肠、意义深远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以其内容直白、旋律动听、朗朗上口等特点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并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打动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民,而且还赢得了不少外国人的喜爱。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在中国革命的战火纷飞时,就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结缘了。    最先报道《义勇军进行
期刊
李达是一个辅佐过11位著名将帅、担任过各级参谋长达33年的“参谋上将”,从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无不体现着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爱情路上却演绎了一段不寻常的动人故事。    “马其诺防线”    说起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故事,还得先从张乃一说起。
期刊
2007年9月份,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亲身感受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革命圣地西柏坡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松柏苍翠,是我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在这里,我党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期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粟裕大将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著名的常胜将军。而在悄无声息的情场上,粟将军却屡屡受挫,好在他情深似海,忠贞不贰,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终于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一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召见粟裕,让他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先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粟裕不负众望,很快就在南京韦岗地区打了一个伏击战,取得了骄人战绩。韦岗伏击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
期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锦幛,长2米,宽0.6米,上书“兴盛番族”4个大字,落款为“贺龙”。这幅锦幛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那曾经浓烈的鲜红色,如今已发暗褪色,而就是这幅锦幛见证了一段佳话。  1936年4月底,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并按原计划进军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地区。  中甸位于滇西北藏民聚居区,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藏民笃信喇嘛教。中甸是这一地区的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
期刊
扬帆出海    l943年3月16日11时,一只五桅大木船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盐河口(即新黄河口)扬帆出海。船上载着新四军第三师一批去延安学习深造的团以上干部和他们的警卫员及7名干部家属共51人。出发前,即3月8日,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召集了学习干部队队长、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副队长、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党支部书记、第八旅政治部主任张亦民,第八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等人开会,讲了当时的形势。黄克诚说:“鬼
期刊
四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
期刊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