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分析了种业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种业企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种业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75-01
1 种业产业背景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研发、推动种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产业政策出台,确立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作为我国现代种业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扶持政策和扶持对象,各省也相继出台了省级相关配套政策,以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2 种业行业现状
当前,从全球种业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种业与国外的差距是系统性的,从创新能力到工业化程度相差较大。中国种业要与发达国家的种业巨头相抗衡,其中,最为关键、最为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科学高效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力量。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拥有竞争力的自主产权品种可以支撑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如何持续不断地获得这种优良品种,不仅要依靠持续不断的财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高效地研发体系。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研发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选题随意性大,管理手段跟不上,能否育出新品种完全依靠运气,即便育出新品种,也因缺乏“育繁推”商业化环节的有效支持,而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多数企业处于两难境地,企业自办科研被认为是一项烧钱的项目,往往因为管理不善、投入不足,成效甚微。如果企业不办科研,注定会失去行业竞争力,退出行业领先地位也是注定的结果。
3 对策
品种持续创新与同步转化,是中国种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一般需要十几个世代,利用加代繁殖技术和措施,至少也需要5年的时间。因此,农作物品种研发工作应从长计议,进行战略规划。结合国内外种业企业的管理实践,企业如何建立和管理研发体系,应把握以下几点对策。
3.1 制定科学规划
企业应通过行业现状分析,排列自身优势和劣势,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研发体系建设规划》,作为指导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避免其随意性和短期行为。规划要做到目标明确,组织落实,模式清晰,技术可行,财力匹配,避免贪大求洋,投入不足,半途而废。《企业研发体系建设规划》是指导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使企业各级人员知晓企业的共同目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确未来工作重点和资源需求,使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整合更具有目的性和原则性,保持组织机构与战略的匹配性,更好地优化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规划执行过程中,随着情况和技术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提升,原则上企业不做规划以外的项目。
3.2 落实组织体系
落实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完成规划目标的基础保证。企业原则上应设立研发工作专业机构,配置固定专职人员,作为研发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考核对象,以保证研发任务按照计划向前推进。同时,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柔性团队,与专业机构相配合,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体系。柔性团队成员包括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企业外聘专家等,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激励政策,提升柔性团队的运行效率[1]。
企业应按照“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积极对外开展科研合作,分解部分研发内容和环节,以便充分利用社会研发力量,作为自身研发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科研是以国家队为主导,形成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研发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2]。
对外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合同或协议作为支撑,避免事后纠纷。在订立合同时,要明确具体合同主体、合作内容、具体要求、使用技术、利用材料、产权归属、成果使用、利益分享等主要条款,合法合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对外合作项目,企业应配备自有技术力量共同执行,以便提升企业技术队伍水平。
3.3 严格选题
选题要集中,无论企业生产经营几种作物,原则上只选择1种作物作为研发目标,以便集中人力财力,实行重点突破,形成行业或区域竞争力。
课题立项要以《课题任务书》为基础。通过《课题任务书》,明确课题目标任务,固化组织团队,制定技术路线,分解年度计划,完善试验条件,落实实施经费,履行质询考评,提交阶段成果。企业核准《课题任务书》之前,原则上要经过行业专家论证,提升课题质量。专家论证的重点包括选题的针对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把“低层次,重复性”的研发项目排除在前,把研发浪费控制在发生之前。
3.4 强化体系管理
企业研发体系管理应把好几个关键点。一是稳定研发核心人员。品种研发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制定科学的成果分享机制,这是稳定研发核心人员的关键措施[3]。二是管好品种资源。品种资源、中间材料是品种研发的战略资源,是研发过程的核心载体。企业建立品种资源库、品种繁殖资源圃、完善文档资料和对外合作协议等,是企业抓好品种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4]。该项工作原则上应与课题项目分离执行。三是研发过程分段实施。品种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一般利用年度总结,实施分段考核,分类归档,相互评价。对材料配制和生态测试等关键环节分部门执行,避免因个人偏好对品种和试验数据形成误判。四是加强信息管理。品种研发是一项系统工作,加强信息收集整理,有效开展团队协调,是提升研发效率的重要手段。
4 参考文献
[1] 李继军,张武刚,刘琨.种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种业,2010(2):5-9.
[2] 付蓉,李军民,宋维平.提升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J].种子,2012(8):69-71.
[3] 李艳萍.我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4] 陈燕娟,邓岩.种业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分析与选择[J].中国种业,2006(5):7-9.
关键词 种业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75-01
1 种业产业背景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研发、推动种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产业政策出台,确立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作为我国现代种业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扶持政策和扶持对象,各省也相继出台了省级相关配套政策,以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2 种业行业现状
当前,从全球种业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种业与国外的差距是系统性的,从创新能力到工业化程度相差较大。中国种业要与发达国家的种业巨头相抗衡,其中,最为关键、最为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科学高效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力量。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拥有竞争力的自主产权品种可以支撑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如何持续不断地获得这种优良品种,不仅要依靠持续不断的财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高效地研发体系。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研发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选题随意性大,管理手段跟不上,能否育出新品种完全依靠运气,即便育出新品种,也因缺乏“育繁推”商业化环节的有效支持,而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多数企业处于两难境地,企业自办科研被认为是一项烧钱的项目,往往因为管理不善、投入不足,成效甚微。如果企业不办科研,注定会失去行业竞争力,退出行业领先地位也是注定的结果。
3 对策
品种持续创新与同步转化,是中国种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一般需要十几个世代,利用加代繁殖技术和措施,至少也需要5年的时间。因此,农作物品种研发工作应从长计议,进行战略规划。结合国内外种业企业的管理实践,企业如何建立和管理研发体系,应把握以下几点对策。
3.1 制定科学规划
企业应通过行业现状分析,排列自身优势和劣势,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研发体系建设规划》,作为指导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避免其随意性和短期行为。规划要做到目标明确,组织落实,模式清晰,技术可行,财力匹配,避免贪大求洋,投入不足,半途而废。《企业研发体系建设规划》是指导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使企业各级人员知晓企业的共同目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确未来工作重点和资源需求,使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整合更具有目的性和原则性,保持组织机构与战略的匹配性,更好地优化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规划执行过程中,随着情况和技术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提升,原则上企业不做规划以外的项目。
3.2 落实组织体系
落实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完成规划目标的基础保证。企业原则上应设立研发工作专业机构,配置固定专职人员,作为研发工作的实施主体和考核对象,以保证研发任务按照计划向前推进。同时,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柔性团队,与专业机构相配合,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体系。柔性团队成员包括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企业外聘专家等,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激励政策,提升柔性团队的运行效率[1]。
企业应按照“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积极对外开展科研合作,分解部分研发内容和环节,以便充分利用社会研发力量,作为自身研发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科研是以国家队为主导,形成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研发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2]。
对外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合同或协议作为支撑,避免事后纠纷。在订立合同时,要明确具体合同主体、合作内容、具体要求、使用技术、利用材料、产权归属、成果使用、利益分享等主要条款,合法合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对外合作项目,企业应配备自有技术力量共同执行,以便提升企业技术队伍水平。
3.3 严格选题
选题要集中,无论企业生产经营几种作物,原则上只选择1种作物作为研发目标,以便集中人力财力,实行重点突破,形成行业或区域竞争力。
课题立项要以《课题任务书》为基础。通过《课题任务书》,明确课题目标任务,固化组织团队,制定技术路线,分解年度计划,完善试验条件,落实实施经费,履行质询考评,提交阶段成果。企业核准《课题任务书》之前,原则上要经过行业专家论证,提升课题质量。专家论证的重点包括选题的针对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把“低层次,重复性”的研发项目排除在前,把研发浪费控制在发生之前。
3.4 强化体系管理
企业研发体系管理应把好几个关键点。一是稳定研发核心人员。品种研发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制定科学的成果分享机制,这是稳定研发核心人员的关键措施[3]。二是管好品种资源。品种资源、中间材料是品种研发的战略资源,是研发过程的核心载体。企业建立品种资源库、品种繁殖资源圃、完善文档资料和对外合作协议等,是企业抓好品种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4]。该项工作原则上应与课题项目分离执行。三是研发过程分段实施。品种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一般利用年度总结,实施分段考核,分类归档,相互评价。对材料配制和生态测试等关键环节分部门执行,避免因个人偏好对品种和试验数据形成误判。四是加强信息管理。品种研发是一项系统工作,加强信息收集整理,有效开展团队协调,是提升研发效率的重要手段。
4 参考文献
[1] 李继军,张武刚,刘琨.种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种业,2010(2):5-9.
[2] 付蓉,李军民,宋维平.提升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J].种子,2012(8):69-71.
[3] 李艳萍.我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4] 陈燕娟,邓岩.种业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分析与选择[J].中国种业,200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