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助读”方法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和读不深。其主要原因是古诗词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有效缩短这一差距,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助读作用,通过使用多元化的助读方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深入思考和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质量。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助读方法;阅读分析策略
  高中古诗词学习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普遍存在读不懂的情况,阻碍着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巧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读深古诗词,通过译文、背景、思维与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进入作者情感提供助力,不断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效率。
  一、译文“助读”,夯实阅读基础
  “释读”是解释字面意思进行阅读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其中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生僻字词,对学生理解古诗词内涵形成一定阻碍。为此,语文教师应采用“释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理清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初步完成对古诗词的鉴赏,夯实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深邃内涵的基础。
  以《望海潮》为例,教师要明确基础性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等工具辅助阅读。接着,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关键词及其注释,包括“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叠巘—重叠的山峰”“高牙—官员出行”等,让学生对注释进行核对和更正,引导学生自主对字词进行梳理,破除阅读阻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写作目的可以通过诗文中的哪个字体现出来?”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回答教师问题。在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这首诗是写给杭州转运使孙何的,是投赠拜谒之作,通过“夸”字能够突出表现出全诗的目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发现了全诗的词眼,并让学生将词眼带入全文中进行解读,能够引导学生以词眼为立足点掌握全诗文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助读”要以“释读”为基础,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自主解读疑难字词的方法,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释读”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基础性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习古诗词的经验,理清字词的意思,为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打下基础。
  二、背景“助读”,走进文本意境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即使阅读几遍也难以掌握诗词内涵,所以易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方式,讓学生融入到当时社会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完成对古诗词的深入鉴赏,解决学生的阅读难题。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这首词的核心内涵是“愁”,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介绍本诗词创作的背景:在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的丈夫去世,她与丈夫共同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经失散在战乱中。李清照漂泊到江南,从原本的衣食无忧,沦落到形单影只,这种国破家亡的情绪萦绕心头。同时,这首诗词创作于晚秋黄昏,秋景本身给人以冷清、落寞之感,再加上李清照现在的心境,更凸显出悲凉的意蕴。这与她南渡之前的作品意境有所不同,虽然作品都体现了“愁”的主题,但是《声声慢》的“愁”情更加浓厚,并且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将上述的背景介绍前置到学生预习阶段,让学生结合根据背景提示阅读全文,同时还可以引入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掌握诗文的整体基调,引领学生尽快明确阅读理解的正确方向。
  古诗词创作背景介绍犹如一把“梯子”,能够帮助学生顺着“梯子”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诗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境遇,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提供助力,让学生真正走人文本、走近作者,拉近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思维“助读”,深度剖析主题
  古诗词本身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艺术创作手法,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首古诗词可能有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解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古诗词,促使学生从“释读”到“会读”转变,培养学生表达与创造能力,更加准确的理解作品意境和作者思想,形成自己对古诗词的独到见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以《锦瑟》为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剖析诗文,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体会诗文中迷离的意境和朦胧美。在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教师引入以下话题:“历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你们对这首诗有着何种解读呢?李商隐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各小组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且要求各小组有理有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说:“我们同意课文注释的解读,这首诗是诗人回忆已逝青春之作,往事让人泪流不止,表达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有的小组不认同此观点,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伤感作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境。”还有的小组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从首联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过往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与妻子的琴瑟和谐有着莫大关联,只有与妻子在一起的时光才能称得上值得回忆的年华。”在学生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背诵一下李商隐其他的诗作,并结合自己对李商隐诗作的理解,写一篇介绍李商隐的小短文,深化学生对作者的认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会读”是遵循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学呈现出层次性。教师要从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发挥出组员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对诗作形成全新认知,从不同角度解读主题思想,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下作业,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四、问题“助读”,理清文本结构
  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停留在肤浅层面,没有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写作技法和蕴含的深邃涵义,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为此,语文教师要采用精心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建立起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够让学生保持个性化阅读,又能够让学生借助问题导向深入分析诗文,完成深度学习的过程。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者结合运用了咏史、写景、抒情的写法,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理清史、景、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问题一,有人在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认为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景色,你对这种说法是否认同?你能够重新描绘下这几句中的景物吗?问题二,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问题三,诗作中的“豪杰”人物形象是谁?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人物?问题四,结合真实历史背景,说说周瑜是怎样的人。问题五,作者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问题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你能分析一下这首词里史、景、情之间的关系吗?通过上述六个问题的层层引导(问题一、问题二是关于景的问题,问题三、问题四是关于史的问题,问题五是关于情的问题,六个问题是由景过渡到情,再由情融入史,最后从史抒发情感的关系),能够让学生逐一解答史、景、情各自领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更加深层次的理性认知。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问题的抛砖引玉,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逐一攻克学习难关,通过层层解决问题、总结归纳问题,形成对古诗文的整体认知,掌握古诗文的创作手法,学会细致入微、统观全局的分析方法,进而理解作者对诗文作品的精巧构思,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古诗词教学要结合学生学情找寻突破学习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词表层含义,再结合背景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意境,之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以从多角度解读古诗词,最后再利用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结构,从而完成“助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官林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辨性细读是一种理性的、对话式的、思辨的阅读,是通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中處处留白,隐语不断,要融入文章,读懂作者,必须要厘清看雪时和写作时的“两个”张岱。作者看雪时,痴情山水,率性而往;写文时,茕茕孑立,理性而淡雅。正是景在忆中,人在景外;事在雪中,情在事外。在思辨中细读,对话,论证,体悟,是阅读的应有之道。   关键词 细
期刊
摘 要 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的语文课堂摆脱了“阅读本位”基本范式的弊端,旨在正视学生的言说欲望和言语生命欲求,引领学生走向诗意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性质,以生为本,将过去指向“生存”“应需”的实用目的转向张扬个性、发挥潜能、润泽人格的非实用目的。文章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为对象,选取王君、熊芳芳、肖培东三位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从教师的学科意识、学生意识、目标意识三
期刊
摘 要 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注重语文阅读情境的真实创设,第二强调阅读任务参与的驱动作用,第三突出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性评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可以发现,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选用上关注文本特质,并以此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开发协作式阅读思维任务群,此外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领学生运用自测量表促进阅
期刊
摘 要 自从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采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以来,“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已成为全国卷的必考,而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以×××××为主题”的命题形式,而有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仍然按“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模式审题立意而忽略其“主题”对写作指向的限制,丢分严重。本文从高考“主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出发,试谈其审题难点与突破。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審
期刊
摘 要 语文素养是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整合语文元素,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知识、教法学法、阅读写作、实践运用等的有机整合,建构“阅读——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学体系,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整合;阅读策略   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收录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
期刊
最近有一本畅销书《爱、金钱与孩子》,这本书从家长的视角,用经济学的理论透析了当前家庭的教养方式。“鸡娃”一词并不是中文语境下独有的词汇,在美国也有盘旋于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父母”。《爱、金钱与孩子》写道: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大家都自由地玩耍且很少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这样宽容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后来更多的變成了“直升机父母”。所以家庭
期刊
摘 要 针对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可运用过程写作的方法展开作文教学,让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实现“真”与“实”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体验,提高写作素养。   关键词 过程写作;写作教学;写作知识;学习支架;评价与修改   早在十五年前,王荣生教授就明确提出: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在常见的写作教学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关系型的主题还要揭示二者的有机联系。掌握以上审题要点可以有效提高审题的准确性,但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要注意甄别,灵活處理。   关键词 材料作文;全国高考卷;写作教学   近两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有主题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处理,要以革新精神创造开放形态,努力彰显课文特征、学科本色与教学个性:理解课文,在求异时直击特征;提炼课文,从规整中走向精雅;使用课本,于批判后实现重构。这样就有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材处理;求异显质;规整精雅;批判重构   开展语文教育,必须忠实施行反映新时代精神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植入革
期刊
摘 要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明确思路,设置合理的学习项目。每一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博观约取定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大处着眼,先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