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印象”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的内在自我认知到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中, 这四个字在无形地影响我们。
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我立马想到 “好学生”这个词。 这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下包含了太多单一性的条件,从上小学起,我们就被灌输什么是好学生应该有的样子,那样一个模版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脑子里。如果十分幸运地,你能够匹配上那个标准,那么无疑会让你增添几分自信,因为这种归属感、存在感是令人兴奋的;然而如果不幸地,在所謂的对标过程中,你没有能够对号入座,这也许会带给你一些相对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于个人发展也会具有阻碍作用。
这样的刻板印象其实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中,其中就包括了性别。
我们都知道人从性别上区分为男和女,我们也知道男生和女生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在历经漫长的演变之后,我们依托着我们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开始给两个性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男性应该是阳刚的、坚毅的,应该擅长运动;女性应该是温柔的、体贴的,应该擅长舞蹈。可如果我们不符合这样的印象呢?有一部电影叫做《跳出我天地》,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矿工罢工背景下的英格兰北部城市杜伦。由于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男主人公Billy从小和哥哥在父亲的调教之下成长起来。有一天,在课余参加拳击班的训练过程中,闯进来了一批穿着芭蕾舞鞋裹着泡泡裙的女孩儿,由于受到罢工的影响,她们不得不与学拳击的男孩子们共用一间教室。原本倍感乏味的Billy的世界仿佛被点亮了一般,他被芭蕾疯狂地吸引。他偷偷加入芭蕾舞班,练习着这个让他全身如触电般的“运动”,与此同时,教授他的老师对他的天赋和热情充满了正面的肯定和鼓励,但这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偷偷”的阶段。对于处在那个环境之下的父亲来说,芭蕾舞和男子气概是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关联的,可能他能想到的就是“娘娘腔”吧。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Billy在全片中呈现出来的那种状态,似乎一直处于某种焦虑之中,甚至这种焦虑蔓延到了他的舞蹈中。可一个11岁的少年到底在焦虑什么呢?可能他也说不清楚,但原因或许有迹可循。一方面是罢工背景下对于家庭动荡不安的担心,另一方面或许来源于长久以来性别固化观念对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下,Billy遇到了与男性模版不对标的自己——一个热爱芭蕾舞的自己,于是他便莫名地产生了焦虑感。与此同时,Billy自身也对与定义男性相悖的特质充满了抗拒,虽然有良师益友不断开导,但更多能让他持续练习的动力是,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来证明,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也可以拥有如运动员一般健壮的身体,从而推翻“娘娘腔”与芭蕾舞画等号的连接。影片中其他角色也一直在辅助表达着这一子题,就这样的性别叙事,我们或许可以洞悉到性别刻板印象对于人的塑造。
我们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期许成长,我们的观念、思想也在不断为之塑造,然而,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或许相似但绝不相同。公平来说,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因为某些刻板印象而获得红利,但当我们不再符合那个标准时,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自己呢?我想到Billy在皇家芭蕾学院面试时考官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你在跳舞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一开始听到问题的Billy感到愕然,他说不知道,同时陷入思考,他开始回味那种感觉。“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像电流一般涌过我的身体。”他最后说道。
Billy通过探索身体找到了答案,而这正是他的心之所向,他真正的狂热所在。同理,我想我们的热爱会帮助到我们吧。真正审视自己的特质与热爱并去诚实地发挥它,那么所谓的刻板印象便不会再束缚我们了吧!
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我立马想到 “好学生”这个词。 这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下包含了太多单一性的条件,从上小学起,我们就被灌输什么是好学生应该有的样子,那样一个模版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脑子里。如果十分幸运地,你能够匹配上那个标准,那么无疑会让你增添几分自信,因为这种归属感、存在感是令人兴奋的;然而如果不幸地,在所謂的对标过程中,你没有能够对号入座,这也许会带给你一些相对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于个人发展也会具有阻碍作用。
这样的刻板印象其实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中,其中就包括了性别。
我们都知道人从性别上区分为男和女,我们也知道男生和女生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在历经漫长的演变之后,我们依托着我们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开始给两个性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男性应该是阳刚的、坚毅的,应该擅长运动;女性应该是温柔的、体贴的,应该擅长舞蹈。可如果我们不符合这样的印象呢?有一部电影叫做《跳出我天地》,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矿工罢工背景下的英格兰北部城市杜伦。由于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男主人公Billy从小和哥哥在父亲的调教之下成长起来。有一天,在课余参加拳击班的训练过程中,闯进来了一批穿着芭蕾舞鞋裹着泡泡裙的女孩儿,由于受到罢工的影响,她们不得不与学拳击的男孩子们共用一间教室。原本倍感乏味的Billy的世界仿佛被点亮了一般,他被芭蕾疯狂地吸引。他偷偷加入芭蕾舞班,练习着这个让他全身如触电般的“运动”,与此同时,教授他的老师对他的天赋和热情充满了正面的肯定和鼓励,但这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偷偷”的阶段。对于处在那个环境之下的父亲来说,芭蕾舞和男子气概是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关联的,可能他能想到的就是“娘娘腔”吧。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Billy在全片中呈现出来的那种状态,似乎一直处于某种焦虑之中,甚至这种焦虑蔓延到了他的舞蹈中。可一个11岁的少年到底在焦虑什么呢?可能他也说不清楚,但原因或许有迹可循。一方面是罢工背景下对于家庭动荡不安的担心,另一方面或许来源于长久以来性别固化观念对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下,Billy遇到了与男性模版不对标的自己——一个热爱芭蕾舞的自己,于是他便莫名地产生了焦虑感。与此同时,Billy自身也对与定义男性相悖的特质充满了抗拒,虽然有良师益友不断开导,但更多能让他持续练习的动力是,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来证明,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也可以拥有如运动员一般健壮的身体,从而推翻“娘娘腔”与芭蕾舞画等号的连接。影片中其他角色也一直在辅助表达着这一子题,就这样的性别叙事,我们或许可以洞悉到性别刻板印象对于人的塑造。
我们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期许成长,我们的观念、思想也在不断为之塑造,然而,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或许相似但绝不相同。公平来说,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因为某些刻板印象而获得红利,但当我们不再符合那个标准时,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自己呢?我想到Billy在皇家芭蕾学院面试时考官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你在跳舞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一开始听到问题的Billy感到愕然,他说不知道,同时陷入思考,他开始回味那种感觉。“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像电流一般涌过我的身体。”他最后说道。
Billy通过探索身体找到了答案,而这正是他的心之所向,他真正的狂热所在。同理,我想我们的热爱会帮助到我们吧。真正审视自己的特质与热爱并去诚实地发挥它,那么所谓的刻板印象便不会再束缚我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