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注任徜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草房子》时,我尝试重“点”关注,较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沉入了文学作品。
  一、关注隐含的错误点
  学生或因“阅”历不足,总忽略些看似不起眼,实则须认真揣摩的细节,使他们对作品的内涵把握得不是很到位,出现了不易觉察的错误。例如,一位女生有感于《草房子》中纸月的悄然离开,进行了补写,大致内容是:纸月的外婆去世后,慧思和尚去板仓化缘遇见纸月,并同她相认,带她去江南。我在一次阅读交流课上,带着“别有用心”的笑,对孩子们说:“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文字。”阅读后,学生有一头雾水的,有眉头紧锁的,还有个别学生若有所思地翻开了《草房子》……片刻沉默后,就有学生发现了补写中的错误——纸月与慧思和尚早已认识。“他们真的先前就认识了吗?请用事实说话。”孩子们似乎此时刚拥有了一双如炬的慧眼,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搜索着。不多时,他们便有了让我意外的发现:有以纸月小小年纪就把大字写得“秀丽且不骄不躁”,慧思和尚亦写得一手好字为据的;有以慧思和尚与桑桑素未谋面,却莫名其妙地认识桑桑为凭的;有以慧思和尚一直恭送为纸月送作业本的桑桑为证的;有以“桑桑无端地认定纸月常沿林间小道进寺院”的暗示为依的。
  他们在学习揣摩的同时,硬是从许多“鸡蛋”中挑出了“骨头”,还能引“经”据“典”,让人不得不服。至此,我给予学生“关注”之法的导引或已初见成效。
  二、关注情感的延续点
  “老师,纸月的匆匆离去实在令人有些遗憾。”一位细心的女生不无伤感地对我感叹。“这就是曹文轩叔叔的作品所特有的一种风格。”“那独特风格是什么呢?”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转而对班上的学生说:“梦婷阅读如此入情,真是难能可贵。如果有兴趣,大家也可以用心地再读读《草房子》,留意作品中的‘遗憾’。”
  大约两周后的交流会上:
  “的确,曹叔叔的作品中还有许多遗憾,如:白雀与蒋一轮老师之间的许多事,老是那么不凑巧,我都替他们急死了。”
  “杜小康的父亲因为撞船欠下了一屁股债。他继续借债养鸭群想让自己翻身,结果鸭群误入鱼塘全被扣押,最后一搏也宣告失败,使酷爱读书的杜小康的复学梦彻底地破灭了。唉,真可怜!”
  “老师,我再读《草房子》后,觉得曹叔叔虽然写了许多本来是令人高兴的事,比如桑桑转危为安了,可我还是感到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觉得正是那些遗憾和忧伤,让我读了还想读,真希望能读出奇迹来……”
  此时无需多言。“当你感到了某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文学的使命就达到了。”孩子们挂在腮边的泪是最好的交流,是无声的广告,展示着他们沉入文学作品时的那份享受。我时常静静地享受着学生阅读时的每一次颦蹙,每一次泪落,每一次展笑颜。
  三、关注作品的借鉴点
  平日里,我常以“李贺背袋收集”等故事,启引学生关注作品的可借鉴之处。我只愿他们关注、入心,当看到学习认真的学生自发地将它们摘入《采蜜本》,加上点评,自然暗喜在心。在阅读课上我创设“他山之石”频道供他们展示,以培养他们的借鉴意识。在师生共读《草房子》  一段时间后,学生便受到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启于“桑桑觉得很难说纸月就没有对他说过话,只不过是她没有用嘴说,而是用眼睛说罢了”,刘桂花的《瞬间的感动》中诞生了“我从他的眼睛里听到了叹息”;领悟了曹文轩的借景抒情之妙,陈梦娟的笔下流淌出:“夜晚,天上没有明月,没有繁星,只是抹着无边无际的乌黑,仿佛含着无限的愁意。”……在我或大张旗鼓地彰扬之后,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借鉴的价值,并热衷之,大有百花争艳之势。在后进生的习作中也偶尔闪现清新而耐人寻味的语句。这让我颇有赶海人偶遇美丽的贝壳之感。
  四、关注独特的感悟点
  在“苦乐年华”班级读书会上,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开口了:“默默奉献的人总会得到敬重。”在《草房子》中怎能读出“默默奉献”呢?当同学们用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时,我示意他谈谈理由。“虽然先前所有的人都很讨厌甚至憎恶秦大奶奶,可她却在那一声震撼心灵的‘奶奶’的余音里,下水救了二年级女生乔乔。之后,她默默地卖掉了那些令师生们烦心的鸡、鸭、鹅。参观团来时,她有心回避。她主动帮学校看瓜,直到为捞学校的一个南瓜而永远离开了艾地。她的默默奉献不是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吗?为她‘送葬的队伍是油麻地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就是最好的证明。”随即响起了同学们自发的热烈掌声。
  此后,学生笔下常流淌出用心阅读后的感悟。虽有许多尚显粗糙、稚嫩,但却实在。有时对于同一内容,孩子们却有视角迥异的感悟,这让我甚是欣喜。当然,其间也不乏富于哲理的:逆境背后往往是杰出的人才。——毛延熙(有感于在磨难中早熟的杜小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请用雪亮的眼睛来欣赏他最美的一面。——陈梦娟(感悟源自于秃鹤)
  为让学生的感悟更加有理有据,我提供以下三种方式供他们选择:1.片段摘录 感悟名言;2.人物介绍 感悟名言;3.内容介绍 感悟名言。交流时,可蜻蜓点水式地简述理由,让同学意会即可。我还鼓励他们将“感悟名言”制成书签,我则择优上传至专为班级读书活动开设的博客“浅浅的港湾”。
  每一自创名言的诞生,无不经过孩子们精心斟酌,无不伴随着孩子们的阵阵惊喜,无不展示孩子们的独特感悟。提升感悟、自创名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品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同时收获了学生对表达的兴趣,对推敲的执著。
  五、关注思维的争鸣点
  “辩者思先行。”为避免学生的阅读、交流徘徊在“浅”层次,我常留心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中具思辨性、开放性的争鸣之点。如“你认同‘秃鹤在汇操时扔掉帽子’的举动吗?”。持“支持”观点的学生似乎志在必得:“因为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他要对别人说,有个秃头,不是自己愿意的,也并不丢人。”“我觉得秃鹤在汇操时扔帽子可以让更多人明白:他不是好欺负的!”“我认为这是一种维护尊严的举动。只因为秃鹤长了一个光头就不让参加汇操,这不是瞧不起人是什么?”“秃鹤的自尊已被许多人反复践踏,可他们仍歧视秃鹤,不让他参加汇操,这是多么严重的伤害!如果换位思考,你就会觉得这举动很正常。”持“反对”观点的则针锋相对:“这样的报复很不恰当,他的举动让全校师生被别校的人笑话。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糊涂行为。”“让全校师生丢脸后,老师更冷落他,同学们更不理睬他,他就更加孤独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何况,做什么事都得顾全大局嘛。”“油麻地小学连续几年都是汇操冠军。桑校长最看重的就是荣誉。冠军丢了,他肯定会茶不思饭不想,这样的报复未免太过火了吧。”
  这样的争辩自然是“无果而终”,但能有理有据,正是缘于学生潜入作品中。
  多次启思之后,学生的阅读多了些理性思考,一个学生读了《三国演义》后,写下了题为《我评〈三国〉》的随记。文中指出了书中“卧龙点灯测生死”等诸多令人难以信服之处,并下了最后的结论:“所谓‘历史小说’,只不过在‘纯粹’的小说中加了点历史成分罢了。”这着实让我感到意外。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角色体验点及思维的拓展点(对作品的多元解读,阅后五彩纷呈的想象等),更是我时常关注的,各位同行亦已给予充分的关注,不再赘述。
  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在学生童稚的心中播下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引发对母语作品的深深迷恋,让学生成为母语的“粉丝”。在日常阅读中自然融入的重“点”关注,让更多的学生不时地驻足、流连于一道道“亮丽风景”间,朝着终极目标愉悦地前行着。
其他文献
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互动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自主进行理性的转型变革,追求和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组织,要实现特色化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成为自主发展的系统。而一所学校要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其核心理念的厘清及定位,是极为重要的起始环节。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的准确定位是一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心中其实是茫然的。  本人认为,其中原因有三:  一、新课程标准中 “语用”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年段进行了条例说明。然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部分教师仍无法冲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做什么作业和练习”,而学生做作业——做什么,怎么做,除了完全服从于老师,毫无发言权。于是面对着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用价值的作业,学生或是苦不堪言,望题兴叹,或是照虎画猫,草草了事。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苦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是让他们将学习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来承担,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礼物来欣然接受,已经成为了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数学故事,可以点燃小学生学习热情、活跃数学思维,赋予小学课堂生命力的“神奇功效”,如何积极合理地将数学故事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做法进行的详细
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 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 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