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首先是关注度不够。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资源,除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等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自己特殊的节日。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的语文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带而过。同时有些教师以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得知,语文教学不需再次涉猎。更主要的是应试的压力让老师也无暇顾及所谓的节日文化。
   其次是学生对传统节日逐渐淡漠。随着社会的发展,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的节日逐渐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远远地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上,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语文教学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是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契合性。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故事,同时也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而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仍在于它的“文”,而“文”是指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其次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本身对传统节日并不陌生,特别是一些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原认知基础上,从节日的风俗习惯、仪式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或者审美情趣,就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既然传统节日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呢?
   二、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1、从语文课本入手,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虽然现有的语文教材关于传统节日的题材的文章数量不是很多,但教师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的节日,它们往往是诱发作者情思的导火索,最突出的则是春愁、秋思。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则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在语文教学中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进行“预热”,继而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进而埋下伏笔。再谈及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怀。
   2、在语文主题活动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除了语文教学课堂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围绕学生较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语文的活动主题,从而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本学期初,举办春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跟春节有关的历史典故、经典名句、文学作品、风俗等,并在班内展示各自成果。从而让学生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以上只是笔者一点浅薄的思考。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彰显传统节日的魅力,让学生回归传统仍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读,能体会情感   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朗读的过程中,心、眼、口联动,会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文本的情感通过声音实现传递和强化。   二、读,能获得情趣   《课标》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作文教学这一区域的现状:作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规律性的、阶梯性的作文系统训练模式。   良好的作文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是符合规律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那么要对作文分阶段训练,应注意哪两点呢?我想,这两点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
期刊
一、积累素材,教学作文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
期刊
写作文,要使文章精彩、富有表现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必须用一些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学习中,谈到写作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正反对比、正侧面烘托;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平中见奇、悬念伏笔、首尾呼应;铺垫衬托、一线串珠、明暗结合等。下面,谈谈几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一、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又叫首尾呼应。其作用就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
期刊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新面孔”,它新颖有趣,是学生最喜爱上的课,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又是最难把握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做法。  一、实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内容过于单一。例如,在组织教学《走进
期刊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课。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这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的基础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都是课本上的,
期刊
一、課文内容资源   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认为課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是语文的两大板块,前者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后者是写作水平提高,二者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瓜葛。为此,他们在作文选材时,极力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課外读物中搜寻,却很少从学过的課文中提取需要的素材。他们殊不知,如此,会与许多精典材料“擦肩而过”。   比如,我们初中语文課本中有很多发人深省、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它们犹如一粒粒闪着光芒的碎金散
期刊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该文介绍在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对于鲁庄公,许多资料把他作为曹刿的对比陪衬,课文的开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已经给鲁庄公贴上了“鄙陋”的标签,使学生对鲁庄公的认识较偏颇,再加上《教师教学用书》的引导,老师课堂上结构上“照应”的分析,鲁庄公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的典型。那真的是这
期刊
这些年科技进步得迅猛,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已引进了多媒体,且渐成气候。不可否认,多媒体能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演示的学科教学中,能提高效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学习效率,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不仅仅是
期刊
一、提高语文教学素养的基础是教师的学识    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与其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历史方面的知识更是不可或缺的。   这里首先谈谈语文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要做到在把握教材,讲授知识能做到居高临下举重若轻,尚需不断的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更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