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农业“1+1+1”大干3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62282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民学校成“科技信息交流站”
  
  “明年种什么好赚钱?香梨明年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我想种大棚无花果和桃子,听说效益还不错。”“听说买买提种大棚无花果和桃子3年了,今年已挂果了,明年就全部结果,一亩地一年可以赚几万元呢!”
  1月1日,笔者一走进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农牧民学校的教室,就看到几个农牧民围在一起交流着自己新获得的科技信息,切磋种植“技艺”。
  农民哈斯木说。他们刚进行完“科技之冬”培训课,想找点科技方面的图书看一看,这不,人们正在边看书边交流。
  他说,平时没事的时候,农牧民们就会聚在这里进行科技种养技术交流,都把自己从外界获得的科技新信息、种田经验、引进的新品种说一说,或找几本有关种养殖方面的科技书看一看,有时也搞点娱乐活动。“我们每一次来到这里都像赶‘巴扎’一样,能学到很多东西。”哈斯木微笑着说:“每次都能取到科技经。”
  现在正是农闲季节,巴州的科技之冬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颇受全州各县市各族农牧民的喜爱。
  有了农牧民学校,农牧民也可以像学生一样进“教室”学科技。农牧民学校不仅承担各种科技培训,也成了农牧民进行科技信息知识交流与推广的平台,它就像一个信息扩散器,让农牧民能及时获得新的科技信息学到种植“技艺”。
  
  科技传授送真经到地头
  
  库尔勒市普惠乡农民吾守尔·买买提开着吉利车去上课,已经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他就是一本“依靠科技种棉致富”的活教材。以前村民们常年种植棉花,然而棉花产量并不高,一年下来,大多数村民只能够年吃年用。
  “科技之冬”开展后,村党支部就结合科技之冬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全员培训,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就在大田里授课。同时,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棉花种植技术,外出请科学种田的致富典型来村里传经。
  “现在村里的人对棉花栽培技术要点都了如指掌,个个都是土专家。”吾守尔·买买提说。
  农民富了,村里兴起“旅游热”。每年都会有许多农民到乌鲁木齐以及内地去旅游,除了休闲,更主要的是考察棉花市场,了解行情,联系劳力。不用发动,不用组织,每年村里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都会出去转两三次。一方面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了解市场,当起了新型农民。
  “这都得益于科技课上到了田间地头,要不然,我们不可能那么快掌握技术。”吾守尔·买买提将这些总结写到了一个小本本上。
  今年,巴州组织了一批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自治州专家讲师团,对各县市及国营农牧场技术干部和农牧民中的技术骨干采取课堂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接、直观、有效地培训。
  技术骨干们接受了专家讲师团的“真传”后,再将学到的本领传授到下属的各乡镇技术骨干手中,各乡镇技术骨干再传授给各村队的农民技术员,进而传授给广大农牧民,科技知识就这样以“1+l+1”的模式一级一级地普及开来。
  今年自治州第二十届“科技之冬”,巴州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科技需求,组织开展了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瓜果园艺产品储藏保鲜技术、瓜果矮化密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嫁接改造改良技术、现代畜牧业饲养管理技术、牲畜品种改良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普及和培训,同时加大劳务转移创收技能培训力度。
  巴州还利用党员电教工程基地,以党校、农广校、农技校等为依托,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农民点菜,专家下厨”
  
  1月5日清晨,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的农民阿里木江·艾维拉专程赶到乡里,听取了专家讲解的滴灌设备节水方面的知识。“以前,我浇水时要么是水太多淹了农作物,要么是水少了干得太快。”他说,今天,他了解到滴灌设备不仅节约人工和水资源,还有节省化肥等好处。打算明年把家里的15亩棉花和15亩香梨都铺设上滴灌设备。农民们轮番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专家则耐心解释农民提出的疑问。
  农民牙生江则对测土配方技术特别感兴趣,他说:“市场经济对我们农民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家争着学科技,什么农作物市场看好,明年种什么、怎么种心里就有数了。”
  州科协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科技之冬”是老百姓由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民的一个重要措施,充分利用“科技之冬”活动,围绕农业产业重点,缺什么补什么,提高乡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能力,培养农民做一个新型农民的意识,促进和硕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现在农民尝到了甜头,创收上了瘾,每年一到冬季就开始打听哪里可以“充电”,专家什么时候来。
  为了保证“科技之冬”效果,培训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因需施教,全州各县市及国营农牧场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采取分层次、分类型、分语言开展科技讲座,科技服务、现场操作有机结合的培训活动。
  州科协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巴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家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日益浓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专家+土专家+新型农民”的“1+1+1”效应在农村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疆邮政行业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中,从窗口、投递服务的工作实际出发,紧紧围绕邮政服务工作的中心,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强化服务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文明、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青年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邮政对外服务水平。共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1个,
期刊
新疆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10年新疆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20万,约占总人口的10%以上,进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新疆老龄化进入高峰期,2040年达到峰值。而农村老年人口又占老年人口的70%,所以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冲击城镇,也会更猛烈地冲击社会保障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面临“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    “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可是个好东西。等我过了60岁,每年就
期刊
乌鲁木齐市19小学1年级(8)班的迪亚尔·阿斯哈尔。4月22日抱着一个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的小纸盒交给班主任,说那是他的存钱盒,也不知究竟有多少,反正全都送给玉树灾区的小朋友。老师取出来数了数,绝大多数是1毛1张的,也有5毛1张、1元1张的,总共93.3元。  7岁的迪亚尔家庭并不富裕,这从他钱盒里面都是“碎钱”也看得出来,就是说,攒到这个数不容易,也不知道他存了多久。然而22日这一天,这个
期刊
郎力先是中国人民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中心支公司银保部副经理。在二百余场网点培训中,他兢兢业业,做得有声有色。从开始带团队,他的业绩一直在各营业部中领先,月月提前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业务指标。2009年,他带领营业一部共收取保费1.1亿,在全国三级机构银保渠道保费排名中名列第五,所辖客户经理团队人均收入高达7680元。  实力,源自努力和智慧。在无限风光背后,是郎力先艰难行程中的一言一行带给人无
期刊
昌吉州粮油购销(集团)公司地处昌吉州府所在地昌吉市,是一家主营粮油收购、销售、储存、代国家粮油专项储备和地方储备,兼营农业科技开发、粮油加工转化、粮油副产品、农副畜产品经营的国有控股粮食流通企业。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昌粮集团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个台阶的发展之路,在昌粮集团经济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昌粮集团下属12个分公司、4个全资子公司、4
期刊
沙湾县大泉乡西泉村的邓海玲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在乡村舞台上,她认真扮演着每个角色,在乡亲们亲切的招呼声中,甜蜜地收获著浓浓乡情。    大学生回村开诊所    上大学不就是为了端铁饭碗吗?放着城里的工作不干,回到村里,不会脑子出毛病了吧?女孩子迟早要嫁人的,她也呆不了几年……  邓海玲大学毕业后回村里开诊所的事传开后,曾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村民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邓海玲
期刊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只是那些生活很幸福、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们不在此列。我们并不是有意要讲述这些让人看了心酸的事情,而是为了反映一些老人的生活现状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钱的问题    早晨7点多。天还黑着,谢桂兰老人就起床了,她要给老伴准备早饭。  刚到7点半,外面的风呼啸着,卷着零星的雪花,老伴刘老汉出门了,他要去报纸分发点拿当天的报纸。头一天得到消息,今天有重大新闻。他要多拿些参考消息和
期刊
吐送托呼提的家在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在家里,他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吾尕(弟弟)和司根(妹妹)。  阿达(父亲)去世得早,是阿娜(母亲)把自己兄妹3个拉扯大。阿娜一人承担着所有的家庭重担,家里十分拮据,在村里是贫困户。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吐送托呼提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一个小伙子,成为家里的主心骨。  吐送托呼提每晚躺在床上都在思考着如何改善自己的家庭条件,让自己家过得像别人家一样,起码要有
期刊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病房里,艾尼瓦尔·吾麦尔正躺在病床上休息,而在他的隔壁病床上,躺着的是给他捐肾的养母。2009年12月3日,在确诊尿毒症一年多后,艾尼瓦尔·吾麦尔养母的肾脏移入了23岁的艾尼瓦尔体内。当晚,艾尼瓦尔就排出了三公斤的尿液,医生说只有手术成功才会这样,一听这话,全家人喜极而泣。  艾尼瓦尔两岁时,因父母离婚。母亲将艾尼瓦尔过继给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夫。为了拯救艾尼瓦尔,养母
期刊
在乌鲁木齐市就业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上,50名经过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的老板走上了领奖台。  他们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农牧民,还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老板是执着换来的    2009年7月,刚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的邱东,现已是一家中等规模餐厅的老板,手下有9名员工,餐厅日营业额约3000元。说起自己当这个老板的过程,邱东说是自己的“厚脸皮”和“莽撞”换来的。  邱东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