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视角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段话。任何一部作品,由于评说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即视角的不同,所见便有很大的差异。
  莫言的《蛙》获得“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莫言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他的《蛙》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书信、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了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在平实中尽显生命的创痛和坚韧,心灵的隐忍和闪光,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着的创新精神。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莫言是一个诗人,一个能撕下那些典型人物宣传广告而把一个单独生命体从无名的人群中提升起来的诗人。他能用讥笑和嘲讽来抨击历史及其弄虚作假,也鞭笞社会的不幸和政治的虚伪。他用嬉笑怒骂的笔调,不加掩饰地讲说声色犬马,揭示人类本质中最黑暗的种种侧面,好像有意无意,找到的图像却有强烈的象征力量。(《新华文摘》,2015年第14期)
  显然,“茅奖”的评委会着眼于莫言讲述故事的方法以及修辞的技巧和风格。“诺奖”的评委会所强调的是莫言小说中的人性以及作品的社会价值功能。不同的视角表达了西方阅读莫言与我们的区别。莫言的获奖意味着,在文学领域,我们终于可以和西方强势国家平等地交流对话,作家和作品可以经受不同视角的解读,证明了作家的伟大与作品内涵的丰富。
  对于同一作家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评论,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评论。长期以来,“标准”的鲁迅论述,总是强调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光明进来”。海外学者夏济安论鲁迅,着眼点却在黑暗,说表现了“死和美的恐怖”的无常与女吊“在鲁迅一生中都保持着魅力”。夏济安说鲁迅“透过浓厚的白粉胭脂的假面,窥视着生命的奥秘”,“他甚至可以被生活中存在的这种黑暗的威力所震魇,他同情那些脱离了他们的社会环境而处于孤独时刻的个人”。
  1979年,李泽厚在《略论鲁迅的思想发展》那篇文章中,也说到鲁迅的孤独:“尽管个人主义的孤独感对鲁迅一生有强大的影响……但鲁迅一生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始终是广大人民。”但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泽厚对鲁迅有新的诠释,他说,鲁迅之所以有独特的光辉和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他“一贯具有孤独和悲哀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这种孤独悲凉感由于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融合在一起,才使他更具有了那强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这是从承认鲁迅的“孤独”到称赞他的“孤独”。
  西方接受美学的崛起,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作家作品的不同解读体现了读者与作者、文本的互动,由此,不断地生成文本新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读者的阐释也受制于作者与文本,而不能随心所欲。诸如,有评论者说,鲁迅的“孤独”是“屈从于历史理性”,放弃了对神圣东西的信赖,成为现代虚无主义的同路人。如此论断,抽掉鲁迅对现实的抗争,看不到他韧性战斗的孤独,显然有失偏颇。西方社会对莫言作品的一些评说,同样也有视角盲区,带有文化的偏见。
  由此,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我们会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诸如,不能由统编的教学参考资料作出标准化、唯一性的解读;不能高蹈而空洞地解读,无端地拔高作品的境界与内涵;不能机械而孤立地解读,将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文本的解读要有整体的感知、独到的发现和个性化的评说,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揣摩文本艺术匠心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想象能力与审美的趣味。
其他文献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面对相同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因其深浅度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和相异的课程。  1.明线相牵,相得益彰  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成为其编写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读读背背中,那些四字词语,以韵文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诵读与背诵。然而,如果就词论词,让词以词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每个词的基础上诵读、积累,虽说符合学
期刊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出现最为频繁,这也从侧面上验证了鲁迅小说在新时期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际,中学语文对鲁迅作品的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科学解读。  一、遵循原则,重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  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文学文本,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文学的属性,尽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过去对鲁迅作品,很多教师在解读过
期刊
有一年,我曾去北京香山的黄叶村,那里有曹雪芹的故居。看过了故居纪念馆,也看过了周边的风景。不远处是一个山坡,正是夕阳西下、阳光十分柔和的时候,我干脆躺在了山坡草地上,沉沉入梦。故乡与远方,谁是谁?故乡即远方,还是远方即故乡?诗意荡漾了,很快,我写了一首诗《只有我》。  在远离人群的郊野  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我躺在了山坡  远方的山坡  遥远的山坡  只有我  在家乡之外的家乡  在河流不再流的
期刊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觉、自然、快乐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一、洒脱之美:诵读经典,小组竞争,“赛出”成果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以生为本,还学于
期刊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倡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生活的积淀,充分去感受、体验、探讨课文的内在情怀。”好的生活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幸福感。生活化的美好不在于将课本变做一根指挥棒,而在于将课本中真实的生活美挖掘出来。语文教学必须盘活这个“活”字。我从教材本身特点入手,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一、
期刊
新课标倡导个性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无法表述的,但却是学生对阅读进行鉴赏的前提。相比其他,这种感知更多来源于学生内心,属于主观抽象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感知,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体现。而要学好语文,前提是培养这种阅读感知。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着感觉走”。下面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教学为例,浅析通过搭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階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首要任务。要让学生乐写会写,仅仅靠写好每个单元一次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精心利用课文中的精彩训练点,是个很好的途径,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有法可依”“有情想抒”,从而爱上写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寻找精彩语句练写作  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
期刊
语文之“文”,首先是指文字,即汉字。周作人说:“汉字这东西与天下的一切文字不同,连日本朝鲜在内:它有所谓六书,所以有象形会意、有偏旁;有所谓四声,所以有平仄。从这里,必然地生出好些文章上的把戏。”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音美以感耳三也。汉字的文字特征,决定了它的某些艺术特性。“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章神气,骈文在音律,散文在虚字”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语文之
期刊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指出: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的提出所服务的共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无论是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还是对有效教学的探索,都是为了能多渠道、有效率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濡养学生的人格,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思想健全、人格独立、能力突出的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君子。  一、 有效教学与核心素养  有效教学在20世纪初兴起,迅
期刊
人物名片  叶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新高港建设功臣,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她坚持“实施开放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认真践行“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致力于教师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语文教育的重要无可非议,但语文教学的效果饱受质疑。高港实小语文团队冷静地对待语文教学的现状,面对它而不是回避,接受它而不是推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