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的神秘声响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光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而且还是一种听觉的奇妙体验。
  1990年的一个傍晚,芬兰北部一个偏远村子里正举办着一个爵士音乐节,安图·莱恩和他的朋友们决定到外面去观看极光,享受宁静。
  当时气温为-35℃,当极光在头顶上闪烁时,四周十分寂静。他们都开始不说话,不活动,甚至都压低了呼吸声。他们想知道在没有交通、没有风和每个人都睡着的情况下,这里会寂静到何种程度。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四周并不是完全的寂静。他们注意到一种微弱的背景声音,一种似乎与极光运动同步变化的嘶嘶声。
  莱恩和他的朋友们开始讨论这些声音是否是由极光引起的,但他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极光所处的位置太高了,地面上的人应该无法听到它发出的任何声音。
  1999年莱恩再次来到当时的那个村子参加爵士音乐节,他又一次发现自己被那神秘的嘶嘶声迷住了。他可能不是第一个对这一现象感兴趣的人,但他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人选。莱恩是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心理声学专家,而心理声学是一种关于声音和我们如何感知声音的学科。在过去的20年里,他一直在努力证明极光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而且还是一种听觉的奇妙体验。
  录下飘渺般的极光之声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极光产生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场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区域。当它们进入高层大气(高于80千米)时,会与大气中的原子碰撞,这些原子碰撞后获得的额外能量,即进入了激发态,它们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掉这些能量回到正常的状态,于是高空中出现了光芒,这就是极光。其中,被激发的氧原子会产生绿色或褐红色的光芒,被激发的氮原子会产生蓝色或紫色的光芒,氧和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以极光主要呈这几种颜色。
  大多数极光观察者从来都没有听到过极光产生的声音,因为这种声音很容易被掩盖在背景噪音之中,比如交通和人们交谈产生的声音。很少有人像莱恩等人那样,能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下观察极光。
  但显然有些人已经注意到了极光之声,虽然还没人能解答极光之声是如何产生的。莱恩找到很多关于极光之声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数百年前。其中,一份来自1931年的记录收录了许多人对极光之声的详细描述。一位聆听者说,极光之声“像丝绸裙子发出的沙沙声”,另一位聆听者说它像“当两片有着肥肉的培根(一种烟熏肉)掉到一个红色的热锅里时发出的声音”,第三位聆听者把它比作“一群飞得离自己的头很近的鸟儿产生的声音”。另一些人则描述它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微弱的口哨声”,一些人甚至认为它有时“响亮得类似于枪声”。
  对于想研究极光之声的科学家,事情却不那么走运了。他们使用各种设备尝试去监听和记录极光之声,但每次尝试都失败了——这些设备没有监听到或录到极光产生的任何声音。这使得一些人相信,极光之聲是人在观看极光时产生的某种听觉错觉,或者,它可能是联觉导致的结果。联觉指的是一种感觉(比如视觉)被激活后,可以触发另一种感觉(比如听觉)。
  但莱恩认为极光之声应该不是错觉或联觉。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认为自己有必要解开这个谜团。于是在2000年,莱恩与芬兰索丹屈莱地球物理观测站开始了一个项目,其主要目标是记录极光之声。这很有挑战性,因为不清楚声音是什么,或者是从哪里传来的。直到2010年,莱恩才第一次记录到极光之声。
  极光之声可能来自一种电现象
  莱恩的发现否定了一些关于极光之声的理论。例如,许多人推测,极光还可以产生其他波段的电磁波,而地面上一些物体如同收音机一样会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并且会随着极光的变化而产生微弱的振动,于是声音就产生了。但莱恩早就对这种解释表示怀疑。他认为,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这些声音是来自空中,而不是在地面或树梢上。他认为,人类的听力在声源定位方面表现得非常好,所以这些报道是可信的。而莱恩在2010年的发现最终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声音来自空中,在不到100米的高度。
  那么极光之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莱恩经过分析后推测,它的起源是一种被称为电晕放电的现象。电晕放电是由于电场强度过大,导致空气等不导电的介质被击穿,而形成的放电现象。电晕放电常常发生在高压电线周围或带电体的尖端附近,并伴有蓝色辉光和咝咝声。
  为了产生所需的电场,你需要在两个靠得很近的地方分别积累大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莱恩认为,这可能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冰冷的地面会比空气温度更低,它逐渐冷却上面的空气,最终会形成靠近地面的有100多米厚的冷空气层,其上则是位于高空中的暖空气层,但这些暖空气下不来,因为密度高的冷空气已经占据了下层。所以,冷空气层与暖空气层之间空气很难交流。
  靠近地面空气中小水滴因与空气摩擦通常会携带负电,它们会随着一些热空气上升,最终抵达冷空气层与暖空气层之间的边界下面,但无法上升到上面。如果极光出现的话,那么就意味着高层大气中因太阳的带电粒子与大气中的原子不断相撞,会产生许多的正负离子,一些正离子会被吸引下来,停留在边界的上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冷空气层与暖空气层之间的边界会积累大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直到它们之间的电场足够强并引发突然的电晕放电为止。这会产生紫外线辐射、磁场脉冲和声音。
  莱恩的理论很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极光之声只发生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没有出现冷暖空气层之间的边界,就没有声音,不管极光显示得多么绚丽。而且,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何极光之声的来源地总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莱恩提出的理论似乎是合理的,但需要设计出一些实验来对其检验。但莱恩对自己的研究很自信,他认为,我们终于在极光之声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即材料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热胀冷缩”是大多数材料都遵循的规律,但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有一些材料反其道而行之,在受热时,体积却缩小了。  首先,正常情况下,热收缩性橡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是展开的,当橡胶受热时,橡胶的分子链就会卷曲起来,造成橡胶体积缩小。  其次,水在0℃~4℃时会冷胀热缩,当温度超过4℃,水又会恢复热胀冷缩。水的反常膨胀受到两种因
期刊
安第斯山脉以长度闻名于世,喜马拉雅山脉以拥有世界最高峰而被世人所知,但位于亚洲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却以其频繁的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上百次4.0级及更高级别的地震,成为了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奇怪的是,兴都库什山脉既不位于会发生强烈地震的断裂带上,距离板块交界处又比较远,为何地震在这里如此频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地震可能来自山脉深处的岩石“水滴”。在兴都
期刊
生命是顽强的,更是脆弱的。一个事实是,在宇宙中绝大多数星球都是不毛之地,而人类的家园——地球——也总有一天变得不适宜任何生命居住。当然,这一天离现在还很遥远,很可能是在几十亿年之后,但也说不准是明天,后天,任何时候。  下面是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结束的6种最有可能的方式。  1、地核冷却  太阳的光和热虽孕育了地球生命,但也在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每时每刻都在轰击着地球,它们是生命的
期刊
2018年10月3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退役了。由于燃料耗尽,这个发現了上千颗系外行星的老功臣,将永远漂浮在它现在的轨道上,远离地球。在9年7个月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发现了4000多颗的系外行星,其中已确认的系外行星为2696颗,同时它还观测了53多万颗恒星,记录了超过60颗超新星,收集了超过670GB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专门用于搜寻系外行星,尤其是拥有孕育生命潜力的类地行星
期刊
神奇的动物世界不缺乏“高手”的存在,火蚁就是其中一员。它们娇小的身躯长着矫健的关节,可以毫不费力地捕捉比自己体型大几倍的昆虫,运输比自身重量多几倍的食物,可以说是难以置信的強壮。它如此之高的举重能力,足以让奥运比赛中的举重冠军脸红。  一群火蚁一起工作,以确保大家的安全与食物供应,每个火蚁都愿意为蚁巢牺牲自己,是忠诚奉献的族群成员。
期刊
科学家们一直对宇宙中的金等重元素的来源感到疑惑。氢、氦、锂等轻元素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碳、氧、铁等较重元素则来自恒星内部,但像金、铀这样的重元素的起源却一直扑朔迷离。很多的重元素都是通过捕捉中子形成的,所以要产生重元素,就需要一个充满中子的极端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的原子核会迅速吸收中子,从而产生重元素。  最初,科学家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子星相撞的罕见现象上。中子星相撞每一百万年可能只发生几次,相撞时会
期刊
说起外星生命,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画面是怎样的?  我们可能会想到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电影《E.T.》中身材矮小、脑袋扁扁,又十分友好的外星植物学家,又或是电影《异形》中外表像虫子一样的可怕怪物。  事实上,描述外星生命的电影有很多,比如《第九区》《独立日》《世界大战》和《黑衣人》等。在每一部电影中,人们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描绘着外星人——从人形到类人形、再到完全非人类。  不过,这其实也侧面地
期刊
黑洞不容易研究。它是如此致密,任何试图靠近它的东西都会被吞噬进去,甚至光也无法摆脱它的魔掌,所以它什么光也不反射。这迫使天文学家对它的搜索要另辟蹊径。  当观察到恒星围绕着中心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在加速,天文学家会猜测那里可能有一个黑洞。而黑洞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向外的喷流,这是黑洞存在的另一个“泄密者”。最近,天文学家还观测到了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所以通过引力波来寻找黑洞,是寻觅黑洞的第
期刊
人类一直都在溯本求源,我们试图去了解生命的起源,弄清地球的构造和太阳系的形成。虽然太阳系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当天文学家们试图研究出太阳系的产生时,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谜题。  为什么太阳系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为什么系内的行星会来到它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天文学家们用计算机构建了许多的模型,来模拟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同时提出了很多假说来回答上述问题。  核心吸积理论  目前,天文学家们一致认为:
期刊
大多数小型的小行星(或彗星)不过是太空中的一堆碎石罢了,靠着引力和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聚在一起。即使是阳光的轻微“触摸”,都能把它们弄散。  我们知道,光子就像一个个飞行的小球,是携带着微小的动量的,所以当太阳光照射到小行星上时,可以让小行星转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YORP效应。  太阳光作用在这些小行星上的力,其大小就好比在一座山上施加了三顆葡萄的重量,从短期来看,效果微不足道,但因为这个力持续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