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养生诗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康克服养生五难
  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可延年益寿。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这指的就是追逐名利、狂欢暴怒、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等行为。
  嵇康生性旷达狂放,他自己正是遵循自然的养生规律,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欧阳修琴棋诗画最忘忧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他解释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对“琴、棋、书、画、诗”无所不通。他由于不得志,心情郁闷不畅,久之患上了“幽忧之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为解除烦恼,他便操练这“琴、棋、诗、书、画”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觉病已痊愈。他在《送杨序》文中写道:“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他劝人以“五友”为伴,防病养生。
  他还在《秋声赋》中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忧多思之老,方壮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长生之法。”他告诫人们过多的忧伤会伤害心灵,过重的劳动会伤其体形,一个人的智慧与体力是有限的,老是多愁善感,则青壮年会加速老化,老年人就会加速衰竭。事实证明,他的话是正确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郁之人甚少高龄,以“五友”为伴者,则多长寿。
  陆游有空就扫地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位注重养生保健的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享年86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陆游的养生观涉及面广,包括运动、饮食、心境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以启迪。
  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作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即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引导,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扫地是一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可疏通血气活络筋骨,既做了家务又锻炼了身体。
  陆游在《看钟》中写道:“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从登山这项运动中是受益匪浅的。登山既可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还能陶冶情操舒缓心情。
  陆游诗中还说到:“饮罢忌久坐,时须曳筇杖。”吃完饭切忌坐着不动,适当走走才有利身体健康。
  杜甫环境优美能散心
  “诗圣”杜甫的诗作大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其实,杜甫也有养生方面的佳作,《江村》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是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老年人养生颇有新意。诗的大意是:清清的锦江水弯弯曲曲,环抱着村庄,夏天住在这样的地方,事事都觉得恬静幽雅。自来自去的燕子在屋梁上飞舞,相亲相爱的白鸥在水中戏游。老妻拿来白纸铺在桌上精心绘制着棋局,天真活泼的孩子敲弯了铁针做着钓钩。老年人不愁吃穿了,还求什么?杜甫认为,人老了,不要精神不振,要多去环境优美的地方散心,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让身心健康,不必再追求身外之物。
  袁枚八十不知老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运动是袁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中求得健康和欢乐,从“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等诗句中可看出,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
  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民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去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洒脱乐观的情绪溢于言表。
其他文献
图为六月份的昆仑山,此时山上还大雪纷飞。到了当地夏季,冰雪融化,玉石复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这种季节性采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在高居诲的《行程记》中记述说:“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现代人亦是遵循古法。  茫茫昆仑,一层冰雪世界,都是高山峻岭。采玉人穿行在冰雪覆盖的群山之间,他们脚下踏着厚厚积雪,带上一年的希望,坚定地
期刊
《道德经》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为何“被褐而怀玉”?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得出答案。叶舒宪老师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玉的历史。《山海经》叙述149处产玉之山,原因何在?《穆天子传》叙说周天子不远万里到西方昆仑去寻觅美玉,“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又原因何在?河西走廊乃丝绸之
期刊
它原本只是一颗顽石,最初与人类相遇时,人们只惊羡于它的色泽与温润的触感。几千年来,它不知惊艳了多少双眼睛,温暖了多少双手。在人们的观赏、把玩中,它将其独特的德行沁入了人们的内心。它走过漫长的旅程,一直被人视若珍宝,但或许它想告诉人们的一如它未被雕琢前的那样质朴。玉,有德蕴其中,君子自比之。  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
期刊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五化中的“收”,故养生宜收敛、累积。在饮食方面宜“争蜂吃醋”、起居方面宜“收”、防病养生方面宜“护肺防燥”。  “争蜂吃醋”  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故秋季应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秋梨、石榴、橘子、葡萄、猕猴桃、柿子、甘蔗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对于女性来说,秋季是最适合“争蜂
期刊
从大学到书院有多远?  这个问题实际上要问的,不仅仅是大学到书院有多远,更为重要的是:你距离你自己有多远?我们每天距自己十万八千里,我们每天活在自以为自己是自己的荒诞之中。  生命从本质层面上来讲,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经历了几十年,那悬殊已经非常大了,大到从海拔0米到海拔将近4000多米,就是到珠峰大本营的那个地方。但是若以海拨为境界,人群中已有到海拔4000米的人了。当然先来的未必能先到。这一点
期刊
告别了青年时代的莽撞与浮华,静静坐下,沏上清茶,细细品味,回忆过往,那些老手艺总是难以忘怀。  有人说,民间老手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祖先们智慧、勤劳的结晶。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祖先们辛辛苦苦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也许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成为记忆。  孤独的竹篾匠  茂密的竹林,低矮的土坯房,昏黄的灯光,跛脚的老人。  老人名叫付广钦,71岁,是株洲县仙井乡龙凤村的一
期刊
对于权力的本质,哈耶克的认识远高于西方其他政治学家。哈耶克认为,仅从恶的一面讨论权力会产生误导,权力本身不是恶,用之不当、用来损人利己,权力才会恶化,即“一个人通过施加损害的威胁而迫使其他人去实现其意志的权力”才是恶;“为了实现某项伟大的事业所运用的权力”则不是恶的。  所以,权力对于人类社会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善的。《易经》说“圣人之大宝曰位”,权位对于圣人,就是“大宝”。  权之利用  《尧典
期刊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更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俗语。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因此,人们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可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栗子健脾强肾  “立冬”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期刊
一小块水沉香浸泡在盛着温水的陶缸里,放置在窗前,微风习习,温水柔柔地将香的味道烘托出来,若有若无,暗香浮动。这等雅致的品香方法极为自然、柔和、熨帖。  在中国琴棋书画中,香一直隐蔽在后台。品茗时,优质的香总是轻轻地在背景中影响其中发生的一切。但当两人从谈话品茗中暂时沉默时,却时时能感觉到香韵的存在,香烟的飘袅。香的风格就在其内,含蓄而美好。  世人热衷于愉悦自己的感官,以厚味、高音、重彩来抚慰神经
期刊
《菜根谭》说:“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可我们不知道珍惜,偏偏像个乞丐,沿门挨地乞讨!这两句话,真是把人类迷己逐物的沉沦状态,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两个墨西哥人沿着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个河岔,俩人分了手,因为一个人认为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人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  十年之后,到俄亥俄河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找到了大量的金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