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被褐而怀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we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为何“被褐而怀玉”?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得出答案。叶舒宪老师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玉的历史。《山海经》叙述149处产玉之山,原因何在?《穆天子传》叙说周天子不远万里到西方昆仑去寻觅美玉,“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又原因何在?河西走廊乃丝绸之路的要塞所在,但该走廊上为什么没有“丝门”却有“玉门”呢?答案很简单:早在文献记述的丝路之前两三千年,这条险路就早已开通!不过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求路又如《尸子》所载,“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在先秦典籍中讲到的曾经抵达昆仑神山的人实在凤毛麟角,如《山海经》说的“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显然非凡夫俗子所能够企及。中国神话第一大英雄羿去昆仑何求?求不死仙药也。若进一层追问:西王母所独自掌握的人间唯一的不死药是由什么物质成分构成的?最可信的解答无非是一种中国人崇拜了七八千年的物质——玉。这或许便是道家以玉喻圣的来源。
  先秦思想的基石为儒道两家,不止道家重玉,儒家讲“学习”的名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更是直接来自史前东亚人加工玉的实践。儒家将君子理想比德于玉,和道家一起共同继承玉的理念。圣人与圣物交相辉映,玉的品质就成了人的品质。华夏乃是礼仪之邦,从夏朝起,以“琮璧圭璋璜琥”六器体系为基础奠定了国家礼制的道统。玉的储备与需求,对治国之圣极为重要。《书·禹贡》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记·夏本纪》:“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可见大禹王天下靠的就是所谓玄圭——一件神秘的玉礼器!《墨子·非攻下》云:“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瑞为天赐玉信。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掌握瑞玉圣物者就足以号令天下。于是圣人怀瑾握瑜,其掌握的宝贵智慧与身佩之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玉不琢不成器,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圣贤,就要让自己的心成为独一无二的美玉。
  《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传》载:“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继位,又授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风。”这位头戴玉胜的西王母,在历史传说中不断将玉送给她认定的圣人。是故郭沫若有诗云:“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可是圣人真的需要他人的认定吗?坚持自己所体悟的大道,即使衣衫褴褛,貌不出众,被褐的圣人也依然是圣人。因为,玉就在他心中,道就在他心中。
  是故,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其他文献
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这是说,《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道理的书,也就是说它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
期刊
诗中有画的山水诗  琴曲《欸乃》,又称《渔歌》或《北渔歌》,它的曲意,承袭着柳宗元七言古诗《渔翁》中的情致,曲风清新,律动鲜明: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琴曲本身当然就具有音乐美,然而它还具有更辽阔的画面美,是柳宗元诗歌《渔翁》写就的,由七弦以琴的方式转述。  《渔翁》此诗,正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期刊
10月16日,来自76个国家的391名师生抵达中国,开启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之旅。  此次活动主题为“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师范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将从10月16日持续至11月2日,来自76个国家92个海外预赛区的391名师生来华参加决赛,是历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参赛国家、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期刊
历史玄机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思想土壤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汉武帝前期,一时曾经奇峰突起的法家群体,随着贾谊、晁错等一批执“申、商、韩、苏、张”之言的法家能事之臣,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西汉法家的势头已经大为衰减。从学派态势上说,此后基本上是道家“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儒家,则正在积蓄力量渗透上层。  当此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个越往后越觉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件事,是汉武帝忽然以“诏举贤良、方正、
期刊
总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样,有着千差万别的脾性。比如说梧桐树,它天生就是忧郁的、凄清的、寂寥的、内敛的,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即使是在春天繁花满树的时候。北宋词人周邦彦在《琐窗寒》中就怅惘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而到了草木凋零、断雁西风的深秋,枯黄飘零的桐叶就更易引起诗人无限的伤感与凄凉,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喜欢选择梧桐来悲秋了。如唐代戎昱《客堂秋夕》:“寂寂江
期刊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石”,亦被称作大地的舍利,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千百年来,人们不管是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乞风求雨、祭祀祖先,还是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在其中无处不在,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
期刊
肉眼分辨和田玉籽料五个方法  很多玉友看籽料,电筒、放大镜等工具随身携带,这是一个好习惯,但如果没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看料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应该了解其皮色特点。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籽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籽料呈浑圆状,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浑圆状的籽料,皮色一般为全包裹。巧雕、人工开门子和分割成小块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泽
期刊
从先民最初的刀、斧、锥等生产工具,到用于祭祀、礼仪、丧葬的璧、圭、琥、璜,及至为器皿、奁具、耳杯、观赏器物,做头饰的笄,脚饰的钏,衣上的坠饰,佩戴的串珠,玉的形象千姿百态,品貌俱佳;玉的内心清澈光洁,莹润细腻。  传世美玉,宛如仙品。无论是红山文化中的蜷曲成“C”字形、龙体刚劲的《碧玉龙》,良渚文化里外方内圆、形体宽大的《玉琮》,还是长裙曳地、长袖漫舞的舞女玉佩,丰硕饱满、生动写实的碧玉车马人,均
期刊
在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迫切地需要一个载体,她需要为人们所熟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八千年的玉文化,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一脉共生,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玉文化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神玉艺术馆正是以玉为载体,通过弘扬玉文化,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神玉艺术馆珍藏了历代的玉器艺术珍品,其中不乏绝世之作、传世之作、震撼之作,它们记载着华夏八千年的沧桑、闪耀着圣哲智慧的光
期刊
图为六月份的昆仑山,此时山上还大雪纷飞。到了当地夏季,冰雪融化,玉石复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这种季节性采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在高居诲的《行程记》中记述说:“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现代人亦是遵循古法。  茫茫昆仑,一层冰雪世界,都是高山峻岭。采玉人穿行在冰雪覆盖的群山之间,他们脚下踏着厚厚积雪,带上一年的希望,坚定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