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权力的本质,哈耶克的认识远高于西方其他政治学家。哈耶克认为,仅从恶的一面讨论权力会产生误导,权力本身不是恶,用之不当、用来损人利己,权力才会恶化,即“一个人通过施加损害的威胁而迫使其他人去实现其意志的权力”才是恶;“为了实现某项伟大的事业所运用的权力”则不是恶的。
所以,权力对于人类社会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善的。《易经》说“圣人之大宝曰位”,权位对于圣人,就是“大宝”。
权之利用
《尧典》开头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
大意是说,考查古代历史,帝尧名叫放勋。他治理天下严谨节用,谋虑通达,文雅温和,诚信尽职,推贤礼让,光辉普照四方,达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明德,使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后,明辨百官的优劣;百官德行提升、各尽其责后,协调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友善和睦起来了。
看,权力在帝尧手中,成了多么伟大的工具,可以建设社会的和谐和政治的美好,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理想之美、权力之善、手段之正义并重。荀子在《王霸》一文中介绍王道政治的特征,其中之一是“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可见儒家在权力运用方面何等慎重和文明。孟子也说过:“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各种抗暴卫道救灾抢险的正事善举,都有可能连累乃至牺牲无辜,汤武革命吊民伐罪,或亦难免误伤,那是一种无奈,不是主观故意。为“得天下”或“谋全局谋万世”而有意牺牲无辜,明知无辜还要加害,那就不允许,那是大罪恶。
或问:为了救天下能不能杀无辜呢?答:不论什么伟大的理由、崇高的目的都不能杀无辜,这是政治底线也是人道底线,这个底线若破了,“天下”和“无辜”都悲剧。其实天下不可能靠杀无辜而得救,邪恶手段达不成善良的目的和美好的理想。
荀子说,虽然“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但是,仁者会很坚定地维护道德理想和国家利益,就像石头那样坚固。提拔重用的人都是正义之士,国家颁布的都是合乎礼义的法律,率领文武百官追求的都是仁义的志向。可见,儒家的君权之善,必须与义士、义法、义志配合,要落实于官员群体、法律制度、政治方向的正义。
君权民授
孟子曾与弟子万章就尧舜禹禅让一事对君权谁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万章认为,君权君授,即下一代君权是由上一代天子授予。孟子反对,认为君权天授。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政治上,民意为天意的第一代表,故“君权天授”落实到政治上,就是君权民授。舜之所以最终“践天子位”,就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意味着其天子的权力来自于民意。
可以说,儒家的权位、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必要的善,是对治恶习恶行的必须。同时,儒家认为,对于反道德、反文明、亡天下的恶权力,人人得而批判之、反抗之、驱除之、消灭之。孟子诛一夫,汤武大革命,针对的是暴君,也就是恶化、恶性的权力。吊民伐罪、应天顺人的革命权力,当然是正义的,大善的。
借用王阳明的话说:无善无恶权之体,为善去恶权之用。意谓权力的本质非善非恶,超越善恶,但权力的作用在于为善去恶,包括对治恶习,惩罚恶行,革除恶制,驱除恶政,亲民治国,富之教之,为民立极,都主张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但由于对权力本质认知的不同,儒家和自由主义所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果说自由主义的说法和做法是“用法治把权力关进笼子”,儒家则是:用礼制把权力尊上礼台,升进文明。对权力,以法制约之,以礼提升之,以道统庄严之。
只有体现相当的人格高贵和道德尊严者,才有资格登上礼台;登上礼台者,必须自觉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别说非法,非礼都不行,都丢脸,都会被礼制轰下台。
所以,权力对于人类社会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善的。《易经》说“圣人之大宝曰位”,权位对于圣人,就是“大宝”。
权之利用
《尧典》开头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
大意是说,考查古代历史,帝尧名叫放勋。他治理天下严谨节用,谋虑通达,文雅温和,诚信尽职,推贤礼让,光辉普照四方,达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明德,使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后,明辨百官的优劣;百官德行提升、各尽其责后,协调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友善和睦起来了。
看,权力在帝尧手中,成了多么伟大的工具,可以建设社会的和谐和政治的美好,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理想之美、权力之善、手段之正义并重。荀子在《王霸》一文中介绍王道政治的特征,其中之一是“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可见儒家在权力运用方面何等慎重和文明。孟子也说过:“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各种抗暴卫道救灾抢险的正事善举,都有可能连累乃至牺牲无辜,汤武革命吊民伐罪,或亦难免误伤,那是一种无奈,不是主观故意。为“得天下”或“谋全局谋万世”而有意牺牲无辜,明知无辜还要加害,那就不允许,那是大罪恶。
或问:为了救天下能不能杀无辜呢?答:不论什么伟大的理由、崇高的目的都不能杀无辜,这是政治底线也是人道底线,这个底线若破了,“天下”和“无辜”都悲剧。其实天下不可能靠杀无辜而得救,邪恶手段达不成善良的目的和美好的理想。
荀子说,虽然“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但是,仁者会很坚定地维护道德理想和国家利益,就像石头那样坚固。提拔重用的人都是正义之士,国家颁布的都是合乎礼义的法律,率领文武百官追求的都是仁义的志向。可见,儒家的君权之善,必须与义士、义法、义志配合,要落实于官员群体、法律制度、政治方向的正义。
君权民授
孟子曾与弟子万章就尧舜禹禅让一事对君权谁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万章认为,君权君授,即下一代君权是由上一代天子授予。孟子反对,认为君权天授。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政治上,民意为天意的第一代表,故“君权天授”落实到政治上,就是君权民授。舜之所以最终“践天子位”,就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意味着其天子的权力来自于民意。
可以说,儒家的权位、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必要的善,是对治恶习恶行的必须。同时,儒家认为,对于反道德、反文明、亡天下的恶权力,人人得而批判之、反抗之、驱除之、消灭之。孟子诛一夫,汤武大革命,针对的是暴君,也就是恶化、恶性的权力。吊民伐罪、应天顺人的革命权力,当然是正义的,大善的。
借用王阳明的话说:无善无恶权之体,为善去恶权之用。意谓权力的本质非善非恶,超越善恶,但权力的作用在于为善去恶,包括对治恶习,惩罚恶行,革除恶制,驱除恶政,亲民治国,富之教之,为民立极,都主张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但由于对权力本质认知的不同,儒家和自由主义所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果说自由主义的说法和做法是“用法治把权力关进笼子”,儒家则是:用礼制把权力尊上礼台,升进文明。对权力,以法制约之,以礼提升之,以道统庄严之。
只有体现相当的人格高贵和道德尊严者,才有资格登上礼台;登上礼台者,必须自觉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别说非法,非礼都不行,都丢脸,都会被礼制轰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