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稳定,难以持久。基于此,数学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情景
一、通过活动,培养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以活动为载体,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玩”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时,笔者先介绍背景知识: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张开手掌叫“一拃”,张开双臂叫“一托”,迈开双腿叫“一步”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测量身边事物的长度,如学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拃,而教师测量的同一个课桌的长度是3拃;学生用步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是15步,教师测量的是10步。通过测量,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桌和教室的长度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同一个物体,学生和教师测量的结果不同。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学生的拃和步与教师的拃和步长度不一样,也就是说长度单位不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这时,教师相机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着,让学生拿出直尺和米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在此基础上,分别让男生用直尺、女生用米尺同时测量课桌的长度,结果都是50厘米。然后让学生用直尺和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测量好几次才得出结果305厘米;用米尺测量很快就得出结果3米。学生发现用直尺太麻烦,容易出现误差,用米尺测量很方便,测量结果也更准确。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得出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亲自测量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提供丰富的情景材料,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创设情景: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学生齐答3个。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幾个?学生齐答2个。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学生齐答1个……这时学生有点困惑:为什么老师的问题越来越简单?接着笔者又问: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分半个。其他学生也认为是半个。笔者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是对的,让他们分别列出算式,看有什么发现。结果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不能用算式表示。在学生迷惑不解时,笔者导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发明了新的数叫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引导学生学习“可能性”时,指导学生分组掷硬币。在掷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次掷硬币会出现的结果。学生说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背面朝上。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掷硬币比赛,并要求各组把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次数分别记录下来。在掷多次后,让小组代表把本组的记录结果填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再把两种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这时学生会发现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次数几乎相等。学生在比赛中,加深了对可能性的认识。学生学得轻松,学习兴趣高涨。另外,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利用评价,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而又恰当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动力。教师的评价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种。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当下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表扬。除了语言鼓励,教师的体态语也能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如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等,都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急于评价,引导学生再思考、再判断,看有没有新的见解,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吴田田 章 蒙)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情景
一、通过活动,培养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以活动为载体,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玩”数学,在操作中“做”数学,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时,笔者先介绍背景知识: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张开手掌叫“一拃”,张开双臂叫“一托”,迈开双腿叫“一步”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测量身边事物的长度,如学生用拃作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拃,而教师测量的同一个课桌的长度是3拃;学生用步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是15步,教师测量的是10步。通过测量,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桌和教室的长度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同一个物体,学生和教师测量的结果不同。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学生的拃和步与教师的拃和步长度不一样,也就是说长度单位不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这时,教师相机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着,让学生拿出直尺和米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在此基础上,分别让男生用直尺、女生用米尺同时测量课桌的长度,结果都是50厘米。然后让学生用直尺和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测量好几次才得出结果305厘米;用米尺测量很快就得出结果3米。学生发现用直尺太麻烦,容易出现误差,用米尺测量很方便,测量结果也更准确。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得出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亲自测量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提供丰富的情景材料,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创设情景: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学生齐答3个。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幾个?学生齐答2个。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学生齐答1个……这时学生有点困惑:为什么老师的问题越来越简单?接着笔者又问: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分半个。其他学生也认为是半个。笔者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是对的,让他们分别列出算式,看有什么发现。结果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不能用算式表示。在学生迷惑不解时,笔者导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发明了新的数叫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引导学生学习“可能性”时,指导学生分组掷硬币。在掷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次掷硬币会出现的结果。学生说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背面朝上。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掷硬币比赛,并要求各组把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次数分别记录下来。在掷多次后,让小组代表把本组的记录结果填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再把两种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这时学生会发现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次数几乎相等。学生在比赛中,加深了对可能性的认识。学生学得轻松,学习兴趣高涨。另外,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利用评价,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而又恰当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动力。教师的评价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种。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当下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表扬。除了语言鼓励,教师的体态语也能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如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等,都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急于评价,引导学生再思考、再判断,看有没有新的见解,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吴田田 章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