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是培养他们顽强意志的巨大动力。在初中阶段,通过后天的诱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进而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66-02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雜的内心体验。当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反之,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好奇。因此,重视兴趣的培养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一)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二)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引入,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巧妙的进行教学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的引入,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学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图片,一边和学生一起回顾有关这个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有关传说,然后话锋一转指出陵墓基座为正方形,四面则是四个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锥体),接着提出问题:在当时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和科学仪器,非常原始的条件下,百万古埃及奴隶是怎样在地上确定出直角来的?这样,通过简单的操作,或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走路。”教师不能总是牵着学生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动手实验、猜想、验证、演绎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知识后,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就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与诱导相结合,不断鞭策学生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心理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热情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调整他们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心。例如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回答对了及时鼓励,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还要多问问他们“今天的数学课听懂了吗?”“今天的作业有没有不会做的?”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建数学兴趣小组,通过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形成共同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66-02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雜的内心体验。当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反之,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好奇。因此,重视兴趣的培养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一)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二)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引入,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巧妙的进行教学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的引入,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学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图片,一边和学生一起回顾有关这个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有关传说,然后话锋一转指出陵墓基座为正方形,四面则是四个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锥体),接着提出问题:在当时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和科学仪器,非常原始的条件下,百万古埃及奴隶是怎样在地上确定出直角来的?这样,通过简单的操作,或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走路。”教师不能总是牵着学生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动手实验、猜想、验证、演绎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知识后,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就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与诱导相结合,不断鞭策学生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心理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热情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调整他们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心。例如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回答对了及时鼓励,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还要多问问他们“今天的数学课听懂了吗?”“今天的作业有没有不会做的?”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建数学兴趣小组,通过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形成共同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