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即教师自主的学习过程。从关注“教师发展的外在教导性”转向强调“教师发展的内在自主性”,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自为性。教师在自主发展上如何实践有良好效果的行动学习呢?
一、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素质现代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教育的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表现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
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发展要依赖外部环境。自主发展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学习者,是基于工作现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决定和自我评价的自觉主动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行动学习的内容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家雷格·瑞文斯教授在《发展高校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行动学习理论用公式表示为:L=P Q。其中L=学习(能力)、P=结构化知识、Q=质疑能力。P代表的结构化知识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是行动学习的直接目标。只有将结构化的知识与质疑结合起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后人在瑞文斯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马夸特在公式中加入“实施G”,戴维在公式中加入文化“I”。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反思和体验,强调团体合作和交流对话,因此行动学习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在教师培训中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行动学习的方法
行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努力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找出行动的动机和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1.成立小组。行动学习首先强调行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选择目标创建解决方案,组建多样化的小组。
2.问题导向。问题必须是与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列出行动计划,由问题陈述者采取行动。
3.主体介入。行动学习属于体验式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行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参与小组的学习者必须主动在思维、情感、行动的深度上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4.反思质疑。这是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通过对过去行动和经验的反思,提出问题,形成建设性意见。
5.团队合作。强调行动学习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学习小组具有学习交流、激发思考、澄清问题、提供支持和批评意见等多种功能。
6.专家引领。以“争议问题”为载体,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团队对话,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有新的指导方案提出为止。
四、行动学习的功用
首先,有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反思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观念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反思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从以往经验中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反思意识就能得以唤醒与形成。
其次,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教师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师已有的教育实践中,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行动学习把个体的直接工作体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使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
最后,有助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应是学习型学校。其特点一是相互支援和帮助;二是分享价值观与愿景;三是集体学习与实践;四是提供支援性条件;五是分享实践经验。在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究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五、行动学习的实现
首先,明确行动学习的动机是内驱力。行动学习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行动学习小组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安全、可靠的环境氛围并形成组织文化。
最后,建立激励发展的教师评价。教师个人由于教育经历、实践经验、能力倾向、人个特点等差异,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速度、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要淡化对“当事者”行为的全面的评判,做到“对事不对人”,要从表扬、鼓励出发,构建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
一、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素质现代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教育的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表现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
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发展要依赖外部环境。自主发展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学习者,是基于工作现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决定和自我评价的自觉主动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行动学习的内容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家雷格·瑞文斯教授在《发展高校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行动学习理论用公式表示为:L=P Q。其中L=学习(能力)、P=结构化知识、Q=质疑能力。P代表的结构化知识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是行动学习的直接目标。只有将结构化的知识与质疑结合起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后人在瑞文斯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马夸特在公式中加入“实施G”,戴维在公式中加入文化“I”。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反思和体验,强调团体合作和交流对话,因此行动学习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在教师培训中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行动学习的方法
行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努力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找出行动的动机和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1.成立小组。行动学习首先强调行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选择目标创建解决方案,组建多样化的小组。
2.问题导向。问题必须是与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列出行动计划,由问题陈述者采取行动。
3.主体介入。行动学习属于体验式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行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参与小组的学习者必须主动在思维、情感、行动的深度上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4.反思质疑。这是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通过对过去行动和经验的反思,提出问题,形成建设性意见。
5.团队合作。强调行动学习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学习小组具有学习交流、激发思考、澄清问题、提供支持和批评意见等多种功能。
6.专家引领。以“争议问题”为载体,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团队对话,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有新的指导方案提出为止。
四、行动学习的功用
首先,有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反思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观念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反思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从以往经验中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反思意识就能得以唤醒与形成。
其次,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教师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师已有的教育实践中,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行动学习把个体的直接工作体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使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
最后,有助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应是学习型学校。其特点一是相互支援和帮助;二是分享价值观与愿景;三是集体学习与实践;四是提供支援性条件;五是分享实践经验。在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究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五、行动学习的实现
首先,明确行动学习的动机是内驱力。行动学习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行动学习小组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安全、可靠的环境氛围并形成组织文化。
最后,建立激励发展的教师评价。教师个人由于教育经历、实践经验、能力倾向、人个特点等差异,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速度、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要淡化对“当事者”行为的全面的评判,做到“对事不对人”,要从表扬、鼓励出发,构建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