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0631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本文从营造兴趣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和指导正确方法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兴趣氛围
  思维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思维的氛围.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如当学生制作的模具被教师采纳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体验数学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每学期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策划一些室内外数学探究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使一些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是始于问题情境的,而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问题情境具有情境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提出问题是思维创新的源泉,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之一. 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提问技巧与方式,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基础概念、解题方法和过程进行提问. 比如,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质疑、寻根究底的思维习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教学中采取“纠错”等训练方法,借助于“错”来启发思维,由错反思,在发现问题中顿悟,鼓励同学在习题中、在听课中找出错误.
  三、开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思维效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这就对教师开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提出了规定和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知识特点和数学问题特性,选择具有发散性的数学问题,开展思维能力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知识内容,从不同方面进行问题的探究思考、分析解答,从而实现学生在不同解题途径中得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 = 90°,D是斜边AB边上的任意一点,AE⊥CD于点E,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CH⊥AB于H,交AE于G,求证:BD = CG. 这是我讲解“三角形全等”知识所出示的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通过集体分析探究,发现此题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包括“等腰直角三角形定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等方面的内容.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探究,进行问题解决,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问题解答的最佳方案,可使学生在解题中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四、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 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 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2. 帮助学生学会抽象与概括. 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获得,都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或实际操作获得感性材料,再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找出共同的特征,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我在讲解正多边形的定义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3. 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可以说是化整为零,而综合则是事物的各个部分聚合为一个事件,可谓聚零为整. 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分析和综合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的基本思维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改下,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规律,创造条件,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其他文献
提到“说”这个字,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文科教师应该比较注重的,作为初中的理科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做”,可是通过这几年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知道数学教师不应该仅仅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应该关注于让每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觉得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让学生从课堂上说起来人手,如果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想说了,敢说了,会说了,说好了,那么不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十来年,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表现有如下粗浅的认识: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和创造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学校、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中,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设施设备,都对新课程实施进行倾斜,由此,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农村小学也走上课改大舞台. 纵观新课改走过的历程,成绩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课改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改革认识肤浅  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有认识误区,认为新课改就是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开展教学. 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在没有条件
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  当然是白天了。  那么大一个太阳在天上呢。  这很正常啊,因为月球会围绕地球公转,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  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和月球一起围绕太陽转动。当月球转动到地球的白昼区域时,处在昼半球的人就会看到天上的月亮。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提出一些看法。    一、改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亲身经历的知识才会属于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点,以数学问题解
案例描述  一、激发探究  小朋友喜欢看天线宝宝吗?(喜欢)老师也喜欢看,给你们讲一个他们的故事好吗?一天,阿颇、拉拉和帝西一起看到一头又大又美丽的大象,心里高兴极了,回来告诉了太阳宝宝,帝西说:“大象长着一条长长的鼻子,像钩子,还有两只大耳朵. ”拉拉说:“不对,大象就像一道高高的墙壁,下面有四根柱子. ”阿颇说:“大象就像我们的屁股,还有尾巴呢!”太阳宝宝越听越奇怪,就问:“到底看到了几头大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凡是出现“形”的地方也少不了用数学。  据报道,北京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为了帮助一位卖牛奶的老太太达到收益最大化,她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查,设计了一套方案,使老太太每个月可以多赚几十元。小女孩的行为就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好例子。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数学教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数学的理论是来自于扎实的生活基础,又在应用中反馈、作用于生活,本文将从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角度,针对数学课程中百分数的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百分数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若想做到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生活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只有把数学理论中的公式和解题思路与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全体又要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学困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现谈几点探索,愿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与其拉着马儿喝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这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精辟描述.然而如今我们耳边却响起了很多曾经的佼佼者“数学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尽是抽象的符号的堆积,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抱怨声.究其原因有教育、教学观的偏差、师生观的弊端和评价观的束缚等,其根源在于数学教育对生命的漠视,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构建融入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