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核心要义,我们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与实践策略:一是提高政府各部门协同能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要实现政府现代化,必须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三是整合政府资源,调整政府组织的结构,四是建立审批的长效机制,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关键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引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核心要义
  1. 行政改革的内涵
  行政改革分为狭义和广义。在政治学的概念中,狭义的行政改革是指政府行政体制、部门的改革和制度职能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支持。广义的行政改革是指政府行政部门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和主要原则等方面进行的变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要素之一,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职责、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建立起的合理有效的行政体制行为。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行政改革主要有突变式和渐变式改革,是由改革的阻力来确定的;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体制有差异的前提下,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有调试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方面。2020年,我国政治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摒弃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现在,在倡导国家宏观政治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者要突破“天花板”,转变政府只能,在中国改革转型时期实现宏观管理思路的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找到最适合自身行政管理的创新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政治治理体系,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转变的信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历史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进行的,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伤筋到动骨的深刻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轉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的关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与实践
  2. 提高政府各部门协同能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作用,可以消除政府管理的支离破碎,或服务空洞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将把与审批有关的所有职能集中在同一个部门。该部门负责所有审批工作,并承担起确保标准化运作的责任,从而改变了以往各部门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现象。同时,政府也会让一个部门管理市场,每天受理的内容都用表格登记,让审批工作标准化,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而增强政府各部门协同能力的同时,其也会建立廉政体系,确保全面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互联网为平台,审查干部的工作绩效,了解政府资下拨的具体走向,及时发现管理存在的问题,保证干部的清正廉洁。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供需关系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决策和战略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管理,增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稳妥的调整经济过剩产能,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2. 要实现政府现代化,必须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现代化运作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趋势。即要求政府规范审批流程,把审批过程作为车间生产流程,确定审批要求,明确审批流程,为不同审批项目设定相应的审批期限,注重细节,依法进行审批。为了消除滥用职权,规范运行。同时,政府也会建立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应急中心与风险评估机制,利用系统直接审理单据,实时监管,做到全方位执法,实现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组织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持续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比较关注局部时段效应,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经常出现领导人更换后,社会管理的政策随之就发生了变化,每一任都有自己想法,把延续前面的社会管理手段视为为人作嫁。无论哪种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击防范、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管理者应有大局意识,面对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要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社会需求度高的领域。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满足民众公共服务要求,提高行政效能,这必将成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传统的经济性管制方面,一些特殊产业的价格和市场准入仍需要政府控制,如通信业,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公路货运、铁路、航空等交通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此外,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标准、能源利用、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场所安全、社会福利等新兴的社会性管制领域,更需要政府公权力介入。   2. 整合政府资源,调整政府组织的结构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必须使政府管理扁平化,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即要求政府将单位内的部门合并,取消不必要的部门,使各部门精干高效。为人民服务。并且,各部门位于同一层次,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沟通,分工明确。而政府调整内部结构的过程中,也会收回一部分权力,或把权力下放,以权力下放为例,它是对外的,即把权力下放到下级政府,比如市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城镇政府,以实现城镇政府能力、权力、责任的对等。推动数据开放和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大数据应用。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以“面向服务对象需求”的模式,促进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建立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出台政府机构数据开放管理规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管理,政府向平台提供可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平台可针对公众、专业人士、企业等设定条件,提供方便、快捷、多样的各类信息查询和增值服务。
  另外,要关注社会管理持续变化。上级政府会主动了解下级政府中有哪些优秀的管理人员,打破干部与干部间的界限,走进基层,把有才能的人员组织到一起,统一使用,接受调度,以激发出干部自身的活力。此外,其也会把多个服务平台整合,最终搭建一个便民的服务平台,提高政府的服务效能,集结社会各方的管理资源,保持社会稳定。
  2. 建立审批的长效机制,鼓励市场监管知识共享
  为了优化审批工作,政府还需要建立长期机制,使审批工作向规范转变。其措施包括:首先,建立目录管理系統。政府每天都有大量的审批项目,管理者可以自动生成这些项目的目录,通过审批工作,动态管理,改变上述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性。第二,加强审批监督管理。政府必须落实权责制度,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由政监部门监督,并引入社会、公民监督,有完善的监管体系。最后,加快审批项目的网络办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要求政府开设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审批业务系统,由计算机操作代替人工操作。
  在过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中,重要以行政手段为主来制约公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行政体制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行政管理者可以为公众提供两种分享方式:一是显性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由公众自行使用;二是隐性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包括实践社团和知识社区,组织公众学习交流。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分化发展的必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紧迫战略任务。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按照法治、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理念,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分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C].//第三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论文集.2006:31-39.
  [2]何立强,于新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J].机构与行政,2017,(8):38-40.
  [3]范培福.服务型政府构建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基于SWOT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迟文质.新时代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J].机构与行政,2018,(2):37-39.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中,有效的进行建筑工程监理,有利于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有利于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企业要重视当前的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并对工程监理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使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向着国际化水平不断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探讨  近些年,在
期刊
摘 要: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问题向来是建筑企业关注的重点,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还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建筑监理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把好质量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程质量  近几年,在经济跨越式的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行业迅速兴起,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发展规模来看可谓是突飞猛进。建筑行业发展速度之
期刊
摘 要:高层建筑所选择的结构设计无论是钢-混结构还是全钢结构,其目的都在于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刚度,从而避免在地震环境中对超高层建筑造成影响。本文在对两种结构方式进行研究中,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对两种结构下的超高层建筑弹塑性情况进行分析,并从静力弹塑性和双向大振动力时程两个方面,对两种结构的特点和弹塑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在超高层建筑中的结构选择。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
期刊
摘 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提升,目前新常态下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城市规划的时候,对于城市发展空间有较高的认识,而且绿色生态规划是目前的新的发展类型,所以需要将城乡规划进行全面的控制。目前互联网+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新常态下城市规划需要做好相应的传承和变革。笔者通过对新常态下城市规划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得出城市规模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对城市规划传承进行分析和研究
期刊
摘 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项目整个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影响着建设项目的质量成果能否满足国家标准和业主的要求,整个项目的控制能否顺利完成并达到一定的成本控制,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内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和对策。  关键词:施工質量;质量控制;控制方法  最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期刊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新要求。机电安装作为建筑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操作复杂、工程规模大等特点,在具体施工中其涉及到质量管理、人员配置、施工技术、设备以及材料等多方面内容,其质量控制也是安装工程的要点。因此,建筑企业想要切实保证其安装质量,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以卓越的施工品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
期刊
摘 要:目前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测量技术众多,但使用较频繁的技术之一便是GPS测量。本文将从分析GPS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优势入手,对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GPS测量的实际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GPS测量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优势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統,也就是GPS,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利用内部的三个部分即空间、地面控制以及
期刊
摘 要:工程应用价值在建设施工阶段,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价值,促进产品价值创造,也有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创新时代的发展。根据现行施工成本控制情况,本文以价值工程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价值工程应用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阐述了建筑企业在价值工程应用中的巨大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价值工程;施工成本;施工组织设计  一、问题提出  现在中国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有限,价值工程
期刊
摘 要:我国国务院、党中央一直视安全生产管理为建筑施工至关重要的话题。做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对我们大有益处。本文首先讨论建筑施工的施工特点,分析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然后提出了解决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措施,最后探讨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括条件与投入资源的安全管理,主要保障施工过程中所有环节的安全,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
期刊
摘 要:建筑工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和材料质量因素的综合管理水平。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够确保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作为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研究,确保建筑工程行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