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亚·纳德拉:志在重塑微软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行业不尊重传统,只敬佩创新。”
  这句援引自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写给微软员工的信中的一段话诠释了微软以及IT行业的特色。这位46岁的印度裔高管在2月4日被微软任命为第三任CEO。在信中他强调说,“我们曾经有伟大的成功,我们现在渴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现在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微软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时刻”。
  近几年的微软因为在移动化和云计算方面反应较慢,已经将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让给了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企业,去年8月,纳德拉的前任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的突然辞职可以说是为了微软在过去几年中所犯的错误买单。
  那么,纳德拉会成为微软的救世主吗?在任命纳德拉的同时,盖茨辞去董事长的职务,转而担任微软的技术顾问,他评价说:“没有人比萨蒂亚更适合在转型期间来领导微软。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领导能力、拥有核心工程技术、卓越的商业眼光和将人团结在一起的能力。”
  “熟悉纳德拉的人都知道他对微软的技术和业务方面都有着很深的理解,他也喜欢将公司推向一个新的方向,这对微软来说是个好兆头,它在云计算、移动设备等方面追赶谷歌、苹果、亚马逊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富有经验的领航者。”《连线》杂志报道说。
  与鲍尔默不同的CEO


  与《连线》一同对纳德拉大唱赞歌并认为微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的还包括《华尔街日报》、《商业内幕》等知名媒体,这恐怕是因为纳德拉在对待媒体时的态度给媒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一位《福布斯》杂志记者在去年11月份采访过纳德拉后认为他是“亲切、放松、招人喜欢的一个人”,并称之前采访史蒂夫·鲍尔默的经历不会让他产生同样的想法。
  这足以体现纳德拉与鲍尔默的不同。自上个世纪80年代加入微软以来,鲍尔默对这家公司倾入了无与伦比的专注度与热情,他以身作则的风格和对微软的热爱不仅赢得了盖茨的尊重,也为很多后来人树立了好榜样。纳德拉就表示他就从鲍尔默那里学到了“脚踏实地,对自己真诚相待”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鲍尔默的个性也成为他的绊脚石。由于太想让微软获得胜利,鲍尔默的暴躁脾气在整个美国都是臭名昭著,“与胖子史蒂夫比谁嗓门大”一度是微软的“保留节目”。前微软工程师马克·洛考夫斯基(Mark Lucovsky)回忆说自己向鲍尔默说明要跳槽谷歌的时候,鲍尔默真的抓起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在2013年的一次“员工对CEO的满意度调查”中,鲍尔默仅仅获得46%的支持率,远远低于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99%)、谷歌的拉里·佩吉(Larry Page,95%)以及苹果的蒂姆·库克(Tim Cook,93%)。
  鲍尔默的行事风格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也影响了微软的发展。他在微软内部树立了一种“竞争为上、胜利为王”的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设立员工等级制度——将所有员工分级并以此决定他们的奖金。这被认为是在“鼓励员工对同事背后捅刀”,在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它毫无疑问破坏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不利于公司的创新(所幸的是,鲍尔默在2013年11月亲手废除了这一制度)。
  相比于鲍尔默“成功比生命更重要”的方法,纳德拉一上任就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旨在“为每一个人加油,提高他们的信心”。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表示他的管理风格将会是“用一种真实的方法让公司每一个人都专注于工作”。“我将不会按照他们个人所说、所做的来评价他们,我只会评价他们的团队。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特质的话,他是不会加入这个团队的”,他说。
  “我尊重萨蒂亚是因为他是一个对自己和别人都很真诚的人,这点在微软并不常见。”纳德拉曾经的同事、现惠普云服务部门负责人比尔·希尔福(Bill Hilf)说,“他能够将人们联系起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知道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待人真诚”的纳德拉不喜欢获得媒体太多的关注,他认为员工、特别是工程师才应当是科技企业的主角;他也不打算将权力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而是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有更多做出自己决定的自由,而他只是提供方向。
  这同样也与鲍尔默不同,很多科技企业负责人认为,纳德拉这种强调合作而非竞争的思维更符合当前的环境——微软的产品和服务必然要在各种平台和设备上相互融合,因此员工的跨界合作非常重要,这解释了为什么微软董事会最终选择一开始并不是最佳候选人的纳德拉担任新的CEO。
  “云”到骨子里
  不过,纳德拉能够击败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诺基亚前CEO)等人成为微软CEO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团队型的管理理念”。技术出身的他比以商业为中心的鲍尔默更能够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微软工作的22年里,纳德拉的工作总是与微软当时最新潮的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从Office软件到必应搜索引擎再到Xbox Live网络对战平台,多样化的工作内容让他成为一个既重视人、也强调产品的管理者。“微软必须要选出能够为公司做出特殊贡献的产品和服务。”他在上任后强调说。
  尽管上任近两个月来纳德拉没有透露具体的方案,但是云技术和软件服务毫无疑问将会是他发展的重点。首先因为比尔·盖茨总是在强调软件的发展对微软来说比硬件更重要——据悉,鲍尔默突然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过于痴迷于硬件发展而导致与盖茨的关系破裂;其次,纳德拉能够在微软扬名就是他在微软云和企业部门的出色表现。
  2011年,纳德拉被任命为微软服务器与工具部门(2013年7月该部门被更名为云和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当时的微软依然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和Xbox游戏机为主体的产业,但是纳德拉表示云服务将会在未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对待云技术就像对待其他业务一样认真。”他说,“这个世界将会是围绕着云转的。”   有很多人表示怀疑:当时的鲍尔默和微软对于非硬件产品和科技不是很感兴趣,不过纳德拉却能够让自己掌管下的Windows Azure云服务平台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首先做的是说服公司高层尝试一种全新的授权模式,让销售人员可以销售在线服务。”比尔·希尔福说,“在让微软尝到了好处之后,云服务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就进一步扩大了。”
  在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后,纳德拉让Windows Azure采用了当时微软不愿触及的新技术。比如说,他让Azure平台可以运行所有种类的开源软件,包括被鲍尔默视为“一生的敌人”的Linux操作系统。这不仅仅突破了Windows Server等自家软件的局限性,扩大了Azure平台和其他服务的影响力,也告诉亚马逊、谷歌和其他企业:微软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庞大帝国,它愿意拥抱这个世界上最时尚的技术,也能开发出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产品。
  在推广Azure平台时,纳德拉巧妙地利用微软软件开发商和硬件制造商的身份。“我总是对那些传统硬件制造商说与微软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抵御云服务巨头的侵蚀,微软是你们能够继续从事基础设施业务的唯一希望。”他说,“我们可以帮助小型云服务企业发展起来,也可以帮助大企业建立自己的云技术平台,这样硬件也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纳德拉的突破与创新让微软的云服务有了显著进步。云和企业部门的收益额从2011年166亿美元上涨到2013年的203亿美元,成为微软麾下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微软的云服务在这三年中达到了纳德拉想要的“规模化”——他坚信只有“规模化的云服务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在2013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现在美国只有亚马逊、谷歌和微软三个“规模化云服务商”。
  这样的表现和野心让鲍尔默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在2013年7月他主导的公司改制中,“云”第一次出现主要部门的名字之中,纳德拉也成为了新一任CEO的有力人选。
  与盖茨一同“重塑微软”


  现在,已经成为CEO的纳德拉有了更大的权力做他想做的事情。“我们要重视创新,重建企业文化。”他在写给微软员工的信中强调。同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想要实现长时间的业务发展,我们要么重塑自己,要么创造一个新未来。对于微软来说,过去39年的经历告诉我们重塑自己要来得更直接有效。”
  于是“重塑微软”成为纳德拉带给微软和外界的一个明确信号,有人认为对云业务有着独特见解和重视的纳德拉会将微软改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云服务企业,从而放弃了它原本的专长——软件和企业服务。对此纳德拉予以否认,他首先强调说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像微软这么大的纯云服务企业;其次微软的软件和企业服务一直都是微软在过去39年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属于“能够为公司做出特殊贡献的产品和服务”行列。
  分析公司高德纳(Gartner)研究副总裁梅里·阿德里安(Mery Adrian)认为纳德拉所说的“重塑微软”并不是要彻底改造微软,而是在保住微软传统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其新业务。
  “进一步发展微软的现有业务,并且将微软改造成能够更好适应移动市场和云技术的企业是纳德拉今后的工作重心,同时也是他最大的挑战。”阿德利亚说,“尽管技术出身的他能够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的走向,但是他缺乏在移动市场的经验,在微软内部的长期任职也可能会使他在处理一些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老业务时犹豫不决,从而影响创新,这是他的软肋。”
  但纳德拉不是孤身作战,技术顾问比尔·盖茨将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他是印度媒体所说的纳德拉的“僚机”,还是美国媒体怀疑的微软“真正的老大”,盖茨与纳德拉的组合将成为未来微软发展的关键。
  “在微软内部可以说找不出一个比萨蒂亚更像比尔·盖茨的管理者了。他们都有着技术基因,也有着运营经验。”微软前开源软件负责人萨姆·拉姆齐(Sam Ramji)说。不仅仅如此,纳德拉和盖茨都是软件服务的坚定支持者,都是坚信创新才是王道的管理者,并且都曾反对微软收购诺基亚——相似度颇高的两个人也许会在未来擦出更多的火花,为微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我和比尔合作了有9年时间了,我很习惯这么做。在我看来,比尔是微软的精神图腾,能够激励每一个人拿出最好的状态。”纳德拉说。
  在盖茨的支持下,纳德拉“重塑微软”计划在3月份拉开帷幕。当月3日,纳德拉宣布了一系列高管职位的调整:托尼·贝茨(Tony Bates)辞去Skype首席执行官职务,由埃里克·路德(Eric Rudder)暂时接任;克里斯·卡波瑟拉(Chris Capossela)担任首席运营官;马克·佩恩(Mark Penn)担任首席战略官。
  “纳德拉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团队,他的动向值得关注。”阿德里安说,“究竟他能够给微软带来什么,也许要到半年以后才能见分晓。”

其他文献
继此前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公司的电商打车软件大战之后,3月11日,两家公司同一天宣布推出“网络虚拟信用卡”,而且两家的合作银行均是中信银行。  不过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一场第三方支付的“革命”还未开始,央行一纸文书就对其大泼冷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接下来会遭遇怎样的局面?  央行紧急“喊停”  从“互联
期刊
3月6日,在第七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发布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风险,包括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就业风险等。今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如何管理预期、化解风险,尽可能提高增长质量。  袁志刚还认为,2014年其实就是在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基于今年相当严峻的
期刊
从杭州等地楼盘跳水到宁波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从舆论充斥关于“变天”的激辩到春季楼市的明显冷清,去年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眼下似乎正酝酿着新一轮危机。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判断楼市崩盘、房价拐点将至尚缺乏充足的事实和数据依据,但在销售回落、信贷收紧和去库存的压力下,2014年三、四线城市楼市或将出现调整,整体楼市呈现分化加剧格局;即便被认为供应紧张、相对安全的一、二线城市
期刊
阿里的上市地点终于尘埃落定。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即日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这意味着阿里与港交所将近一年的博弈暂告段落。  不过,阿里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并未透露目前具体进展,也没有明确告知到底是在纳斯达克交易所还是在纽交所挂牌。  如果说阿里巴巴选择美国是无奈之举,那么今年已经递交IPO(首次公开招募)申请文件的京东商城和新浪微博都是主动投奔美国的。  在遭受冷遇两
期刊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和美国的电视行业都发生了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国,百度2013年广告收入222.46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53.3%,首次威胁到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内第一大广告平台的江湖地位,2014年超越央视几乎不存在悬念。在美国,来自硅谷的流媒体服务供应商网飞公司(Netflix)本土订阅用户数量达到3300万,一举超越竞争对手、全美第二大付费电视台HBO。  收入与核心用户的流失,让人们看到了传统
期刊
在位于上海金山区的沃迪自动化装备公司车间内,一台台码垛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接受出厂前的最后检验。这些机器人将被销往全国各地的生产车间,执行“搬运工”的任务。  “沃迪机器人垒起来的食品箱,轮廓线条就像刀切豆腐一样齐。”沃迪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童上高称,“我们的机器人的动作精度达到了0.3毫米,大力士能这样心灵手巧,实在不容易。不仅精确,搬运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也很高。”  从默默无闻到业界小有名气,
期刊
“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3月13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如是信誓旦旦。  改革也成了这场记者会的“关键词”,在答问环节,李克强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13次提及“改革”。而数天前的3月5日,他在作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时,“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77次。  相关表态给外
期刊
2012年终于来了。  这个充满寓言意味年份的到来,将给世界带来经济复苏的曙光,还是更加低迷的忐忑不安?此时此刻,没人知道谜底在哪里。  险象环生的2011年,全球笼罩在“黑天鹅”巨大的阴影下艰难挣扎,美债余波惊魂未定、欧债危机烽火连天、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冲突激化,世界经济回升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与日俱增。当被称为欧元区经济“发动机”的德国也感力不从心、疲态显现时,反倒是穆迪在
期刊
2012年6月,中国知名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2013年12月,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化工专业master(硕士)毕业。光鲜的学历却没有给小李带来一帆风顺的求职之路,“来美国之前有想过,工作可能会很难找,但没想到这么难找。”  谈到当初为何留学,小李侃侃而谈:“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视野,看看美国究竟是怎样的国度,另一方面,从长期职业发展来看,在本科学历不足为奇的今天,研究生学历更有竞争力,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比
期刊
如果让你下决心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什么会阻碍你最终的消费?使用过程比较麻烦?车辆价格高?技术不成熟不安全?还是充电不方便?  2014年1月9日,第一电动网发布《201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撰写人之一邱锴俊表示,借助网络调查发现,61%的调查者购买意向强烈,这些人年纪较轻,追求的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节油、上牌等方面的优惠。  调查也发现,从购买价格看,消费者50%以上愿意支付1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