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云散,细说《百年温柔》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代交替的门槛上,他们打破旧传统,创造新文明。在盛产传奇爱情的时光区间,他们的聚与散、爱与恨、毁与誉,都因蓬勃张扬的生命力而显得绚丽多姿……
  本书不浮夸,不戏说,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每一位人物的内心深处,在同情之理解中细说那个时代的爱欲与哀矜。
  百年温柔
  作者:肖伊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为主要内容,以考证、评论、辨析为主线,聚焦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孟小冬、萧红、潘玉良、张充和、张兆和、严复、刘世珩、吴梅、梁启超、徐志摩、胡适、郁达夫、顾佛影等十六位民国文化名人的家事与情事,细笔勾勒了他们丰富跌宕的情感世界,生动呈现一部近现代私人生活史。书中配有珍罕历史图片100余幅。史料丰富,论点鲜活,文风不拘。
  【精彩试读】
  林徽因:从香闺走向客厅(节选)
  上海时尚画报上的封面女郎
  1925年9月20日,上海。《图画时报》第268号出刊,头版的封面女郎,是20岁左右的林徽因。头版组照,一张是她的家居照片,一张是其戏装照片,正青春年华,光彩照人。
  照片加有附注:“林徽音女士为林长民先生之女公子,明慧妙丽,誉满京国。精通中英文,富美术思想。平居无事,辄喜讲求家庭布置之方。小至一花一木之微,亦复使之点缀有致。前在北京,曾就培华女校习英文音乐各科。民九远航间,留学英京,入圣瑁丽学院。逾年内渡,转学北美,专习建筑图案,尤注意于戏台构置。首往纽约省之漪瑟城,入康宾山大学,继往飞飞城,入宾省大学。诚以欧美诸邦专才辈出,剧场建筑不独以工程坚固,陈设华丽见称。举凡美术兴趣、历史观感,随处流露,无往不足引人入胜,以视我国剧场,洵有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语也。将来女士学成归来,必可以贡献于国人者。”
  显然,这并不是即时拍摄的新闻照片,而应是一年前的旧照了。因为早在1924年6月,林徽因就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直到1928年8月,二人完婚并在欧洲度完蜜月之后,方才回国。《图画时报》第268号的出刊时间,恰在林出国后一年多的时间段里,此时,是不可能拍摄得到她的家居照片的。刊载的家居照片,应为林1924年6月赴美留学之前所摄。那么,另外一张戏装照片又摄于何时呢?
  这张戏装照片的拍摄时间,应当比较明确,时为1924年5月8日。据所附图注称,“女士于戏曲一门,亦有研究。每饰曲中人物,惟妙惟肖。描摹适当,具有天才。左图为女士饰印度文豪所著戏曲中之一角色……”实际上,林徽因所扮演的剧中角色应为齐德拉公主,而剧本正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著《齐德拉》。
  原来,1924年5月8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正值其访华期间,北京文化圈遂筹备为他举办祝寿会。祝寿会的压轴戏,是观看新月社同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



  该剧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讲述了一段古印度的爱情故事。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张歆海饰王子阿顺那,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伐森塔,梁思成担任舞台布景设计。《图画时报》上刊布的照片,应为此时所摄。
  一份上海的时尚画报,将关注焦点放在北平,且将一位北平女性作为封面女郎,实为不易。一般而言,报社就坐守摩登上海,本就是时尚前沿,有的是名媛淑女,封面女郎的人选,又何须舍近求远,向北搜寻?毕竟南北间隔千里,采访编辑的难度与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图画时报》愿意为之破例,即便未能采用到最新的即时拍摄的新闻照片,也不妨将一年前的存照给印上了封面头版。显然,这与林的“誉满京国”有关,也与这份画报的宗旨有关。
  纵观1920年代的报纸附刊,摄影图片使用普遍,读图时代已俨然揭幕。《图画时报》原本是《时报》的一个周刊,也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由上海时报社出版印制;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为《图画时报》。初为周刊,自358期改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主编戈公振在画报创刊号的《导言》称:“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夫象有鼎,由风有圖。彰善阐恶,由来已久。今国民敝锢,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将继文学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尽画穷形,俾举世有所观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术,增进阅者之兴趣,又其余事耳。”这就清楚地阐明了戈公振创办摄影附刊的目的,他强调摄影图片应起到“彰善阐恶”的作用——进步的即是善,当然要大力表彰;落后的即是恶,也要充分阐明。
  林徽因的聪慧才智,以及在学业上的进取追求,在《图画时报》看来,是理应作为“进步典范”予以表彰出来的,但又并不是将其如流行明星一样来追捧的。《图画时报》每期必有一位或多位“进步典范”的人物照片刊发出来,林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只是因为这第一次登报,又上了封面,才让人颇觉“惊艳”。事实上,林并不是《图画时报》的“常客”;她的照片再次登上《图画时报》已在近三年之后。这是在其与梁思成完婚之后,作为已婚妇女“进步典范”才再次出现的。同时,这也是她的照片最后一次出现在《图画时报》之上,时为1928年5月30日,该画报的第460期。



  这是一张林徽因于1928年3月所摄的签名照片,可能是应报社之请求,特意从欧洲寄回国内的。照片刊发于《图画时报》时,加有中英文图注称:   “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焕发,富有天才。早年试演西剧,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留美数载,学诣超卓于舞台布景以及导演诸术,无所不能。近毕业于合众之国之‘耶尔大学演艺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宫室之制及演艺之作风,联袂抵欧。巧值世界戏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纪念盛典,诚我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也。”
  这里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只是音译不同而已。可想而知,林在出国之前的那场演出,其影响力三年间亦未衰减,已成为这位“榜样妇女”的一个老掌故了。而这张照片的签名时间,恰逢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更让编者不由得产生联想与感慨,他认为,此时尚在欧洲与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歸国后一定会成为“东方古国学术前途之福音”。
  此外,有必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图画时报》上的报道,还是林徽因自己的签名,此时都还明确地写作“林徽音”,而不是后来我们熟知并已习用的“林徽因”。事实上,至少要等到1931年之后,“林徽因”的名字才会正式出现在各大报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与上海作家林微音的名字太过接近,为避免引起误会与张冠李戴,才最终改“音”为“因”,以示区别。1931年10月,林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附带声明一则:
  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从此,林徽音才摇身一变,成为“林徽因”。《图画时报》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与签名、报道与图注,都还写着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这改名事件之前的“原型”存照罢。

美国大学里的“中国校花”


  《图画时报》第268号图注中所称,有梁、林二人“继往飞飞城,入宾省大学”云云;不熟悉民国时期对英美各地译名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
  其实,所谓“宾省大学”即宾夕法尼亚大学,如今简称“宾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宾大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宾大创建于174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宾大是美国历史上建校时间排名第四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
  宾大在中国招生,可以追溯到晚清。当时,根据音译,宾大又名为“本薛佛义大学”。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携手赴美深造。9月正式入读宾大,而宾大建筑系当时不收女学生,林未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只得入美术系学习。凭借她对美术设计的浓厚兴趣与良好功底,从一入学开始,就令校内师生刮目相看,颇得好评。她得以破格跳级,直接升入三年级。林的注册英文名为菲莉斯(Phyllis Whei Yin Lin),梁的注册英文名则为Ssu Cheng Liang。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又因梁在建筑系,林得以旁听了建筑课程。
  林徽因是宾大中国留学生会社会委员会的委员,她性格开朗,举止优雅,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俨然是在此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群体里的“中国校花”。她与美国同学伊丽莎白·苏特罗友谊最深,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里做客。苏特罗晚年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交往的细节,并称林“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
  林在宾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她本身在学业与学术方面崭露出来的过人才华。她积极从事美术设计活动,在大学生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还曾获奖。
  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纸质卡片的绘制,但也可以看出她精细的才思——那是用点彩技法画的一幅圣母像,大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古朴质感。这件中国学生的优秀作品,至今还保存在学校的档案馆中。她只用两年时间,就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这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学生,注定是要在宾大留下一些珍贵记忆的。
  在宾大档案馆中,可以看到林徽因在宾大留下的证件照。证件照中的她,如今看来,依然那么摩登秀美。她身着中式外套,一头微卷的短发,眼神中流露着聪慧与坚定,才女外形与淑女气质,已流露无遗。而她与梁思成的合影,在此也存留了一枚。
  那是1927年2月,梁思成获建筑学士学位,7月获得硕士学位。林徽因则以高分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四年学业三年完成。在毕业典礼的文艺汇演中,梁、林二人参加化装舞会,还拍摄了一帧着剧装的合影,至今仍留存在宾大档案馆中。
  从合影来看,梁思成身着绘有简单龙纹装饰的长袍,腰束布带,但脚穿皮鞋,头戴短筒无檐礼帽,面部还特别画有八字胡须;林徽因则一身清代宫廷女装打扮,着“旗装”,梳“旗髻”,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可能是纸糊的彩冠,手持一柄大白纸折扇。林、梁二人这身衣装,形似清代宫廷人物,颇有点穿越感。所扮角色虽无从查考,但可以揣测,这样装扮的主旨无非是讽刺晚清腐败的政治,表达新生代知识分子对新世界的期冀。从林当时浓厚的美术设计兴趣来看,这身装扮可能就是她亲手制作的。
  1927年8月,梁思成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哈佛最终录取了他。梁于9月离开费城至麻州剑桥。次年2月,梁完成了他去哈佛研修的目的,原拟归国。而对戏剧表演及美术设计一直心存向往的林徽因,在宾大取得学士学位之后,便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跟随著名的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设计,她也因之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女留学生。这时,梁向林正式求婚,林为此也缩短了她学习舞台设计的课程,二人同往渥太华,开始筹备婚礼。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总领馆举行婚礼。婚礼完毕之后,他们便启程到欧洲度蜜月,随后归国。在宾大的整整三年时光,不长不短,但对梁、林二人一生事业与生活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这三年间,二人在学业与感情方面,可以说都修成“正果”;也正因为如此,探寻二人此刻此地的史料点滴,别具一番意义。
  圣诞卡、证件照、剧照合影——虽然这一丁点鸿影遗痕,不算特别丰富,但仍可圈可点、可感可思。试想,当年《图画时报》但凡能拿到其中任意一件,恐怕也会是大张旗鼓地上了封面推介的罢。
  林徽因从香闺走向客厅,从未嫁时的“人间四月天”到成为梁夫人时的“太太客厅”,都充满着传奇色彩与非凡风度。
其他文献
于大多数人而言,窝在书店或图书馆静心读一整天书,大抵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我们熟知的名人们,他们都是在追求比生活高一点点的东西,他们将书或杂志分门别类地精心保存起来,不仅为公众创设了一种高雅的阅读氛围,更为公众提供了另一种阅读的可能。  2018年11月4日,69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东京召开记者发布会,将自己的亲笔书稿、书信、唱片等个人收藏的资料捐赠给母校早稻田大学。捐赠将从2019年开始分批进行,
期刊
在中國的书画界,有这样一个老头,他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80多岁荣登时尚杂志《时尚先生》封面,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奥林匹克艺术奖”。他写了一幅大字卖了几百万,上面写的是“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他90多岁开红色法拉利,写自传体小说,开个人画展。他就是黄永玉,他可能是中国最有趣的一个老头。虽然他在油画、国画、雕塑、版刻等领域都有所建树,但是,他严谨之外还有另一面,下面,大家不妨来一
期刊
当书与民国相遇,是什么味道?真正的民国我们虽然已无缘得见,但还有下面这些书店,它们或栖身民国老建筑,或远追民国精神。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那些民国风满满的书店,一览属于书店的民国风度。  阡陌书店|济南  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108号  阡陌书店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的皇宫照相馆旁边。“阡陌”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意为于喧嚣都市中营造一处灵魂栖息的安静所在。创始人偏爱民国文
期刊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
期刊
1997年夏,10岁的我第一次回老家,天水秦安县云山乡的一个小村子。那儿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爷爷出生在那儿。  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不断向上,荒草和野花时隐时现在缭绕的云雾间。终于到了村口,车子只能停在土崖边,全家人便扶老携幼地进村去。村子不大,枝叶繁茂的核桃树下,瘦削的老人端着旱烟袋瞅着远方,咂巴完了往地上磕磕烟管,起身拍拍屁股,两手背后一搭,踱步去别处浪了。他那花白的长胡子,羊一样温顺的眼睛,还
期刊
二月河成了“文学泰斗”,莫言获诺奖,反遭辱骂;李泽厚随手写几句悼念金庸的话,被网友们称为“蹭热点”“小心眼”;明星马思纯将抄来的语录安在了张爱玲的头上……  任何时代都会出现有辱斯文的笑话,但当它们反复出现,甚至已到习以为常的地步,就应警惕:千万别落入“众愚时代”。  “为什么2000年后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每到岁末,各种文学奖纷纷进入热评阶段,“文学共识破裂”就会成为焦点话题。  该
期刊
一、始于爱好  人都会有点爱好,但能把爱好做到极致很难,而能把爱好做到全国第一的,则凤毛麟角。今年55岁的韦力,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在他天津的别墅、北京的书库和书房中,共存有8000余部、70000余册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  作为赫赫有名的藏书家,他不但藏书,还潜心钻研,相继出版了《
期刊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1863-1933)是希腊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简约,集客观性、戏剧性和教谕性于一身。  有了你,我想,一切愉快的事物都朝我微笑,  在你眼睛的镜子里反映着欢乐。  留下来,我的光,所有那些只要你看我一眼  便充满激情地荡漾在我心上、涌到  我唇间的感觉,我还没有告诉你哪怕一半。  如果你希望,你可以不跟我讲,也不要说些  爱和倾慕的迷人话。
期刊
35度的高温,以及接近95%的相对湿度,让文莱的夜色像一块潮湿的热布将刚下飞机的我紧紧包裹。  这是我第二次踏足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航班起飞前,电子屏幕上出现了《古兰经》片段,吟诵声萦绕整个机舱。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旅程:从前那些旅途中积累的经验或许是很好的借鉴,也很可能毫无用处。  取过行李,尽管早已被告知在文莱遇见公交车的概率极小,但依旧出于好奇,试图在机场外研究该如何搭
期刊
“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樊锦诗  在遥远的戈壁大漠深处,风沙日夜雕刻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颜。如今的这方土地,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而守护这里的女儿,现在已是一位老人。她将青春无怨无悔地交给了这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白底衬衫,红色毛衣,黑色休闲裤;花白头发,银框眼镜,瘦小的身躯……初次见面,樊先生的举止身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