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全裸上课”无可厚非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中旬,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机构在位于常州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成立,这标志着在中国有着百年历史的人体艺术终于从“羞羞答答”的幕后艰难地走到了“堂而皇之”的台前。作为这一国家级研究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莫小新副教授,在最近一次“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莫小新副教授为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挑战禁忌的举动引发了极大争议。
  这年头,关于“裸”的东西我们真是见得太多了。有裸体模特、也有乡村和夜总会表演的裸体舞,近来日本和俄罗斯还有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进行裸体主持,大千世界中,可谓无奇不有,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裸体授课的事情。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裸体授课行为呢?
  我想,对于裸的东西,人们从道德和法律出发,对有的“裸”是正面评价的,至少不会一棍子打死,比如对于在美术学院使用裸体模特;而对于有的“裸”则认为是糟粕,认为应当禁止,比如裸体舞与裸体主持。而之所以同样是“裸”,人们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原因便在于前者如裸体模特,人们认为它是属于美学、教学或者研究的范畴,它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裸体舞与裸体主持,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属于淫秽和色情的范畴,是一种低级趣味,具有的是消极意义。所以,我以为,评价裸体授课的事情,也应当从其是否属于美学与教学的范畴加以判断,如果是,那么它就无可厚非,如果不是,那么就应当受到谴责。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教师,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裸体授课,除非他发疯了或者有其他特殊爱好。莫小新副教授精神正常,他进行裸体授课是有目的的。他是在“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的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展示其裸体的,地点是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一间画室里;目的是“认为这种‘阳光教育’,能够避免人因为暗地了解性知识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如此看来,无论从上课的内容与地点以及裸体展示的目的,都反映了莫小新副教授的确是从一种教学目的出发,是想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而绝对不是出于色情表演或者“露阴癖”的需要,是一种健康的教学表现。毕竟,他不是在一堂数学课或者一堂英语课上,无由来地宽衣解带。
  不过,教师裸体授课毕竟在中国是前所未闻,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可能会有人以此指责莫副教授有辱师道尊严。教育部有关官员也认为,有些东西只是用来探讨和研究的,在研究层面上是没有任何禁区的,但直接将此用于教学过程中显然不妥当。不过,我们想想当年美术学院出现的裸体模特曾引发了多少争议,而今天普通百姓也都能接受,我们也许就能释然了。研究层面与教学层面虽然有些差别,但为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将研究层面的事情放在教学上并无不妥。鲁迅先生说,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英雄。我想也许莫小新副教授这一惊人的举动,说不定就能让“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之类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变化。
  不过,尽管我认为莫小新副教授在特定的场所,为了教学目的而裸体授课无可厚非,但是,具体的方式却仍然值得商榷。比如在莫小新副教授裸体授课时,不仅在画室里挤满了三十多人,画室外,还围着很多看稀奇的大学生,因此,作为特定目的的裸体授课是否可以在一个较为隐秘的教室进行授课呢?再比如,莫小新副教授裸体授课并没有事先通知学生,是一时兴起解开了衣带,赤裸着身体站在讲台中央的位置,这让许多学生无所适从,因此,莫教授是否可以在上课前先告诉学生有裸体授课的内容呢?
其他文献
读完雪小婵的《刺青》,只觉得文字本身就像刺青一样,深深地刻入了皮肉里,刺到了心坎上,好看又疼痛。  这是一个叫做欧阳夕夏的女孩独自守候自己爱情的简单故事。自从代替闺中好友章小蒲回了第一封信以后,夕夏从此忍下了自己的爱恋,每天用章小蒲的名字与沈家白通信,尽管他本人对此全然不知。在一次次契合的笔谈中,沈家白也对“章小蒲”生出恋慕,却在去看她的路上出了车祸,错过了高考,错过了大学,也错过了欧阳夕夏。带着
期刊
2007年10月20日上午,在大宁福朋喜来登酒店宴会厅举行了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谭盾与郭文景·音乐大师双人谈”。谭盾、郭文景这两位昔日的同班同学,三十年后第一次在一起参与论坛,他们围绕“‘死亡与再生’——关于歌剧中国和中国歌剧的未来”这一主题,与现场听众互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    ——在创作时,语言与音乐如何结合?  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该用怎样的语言?      谭盾:莫扎特是
期刊
偶然细看上海老城厢的地图,发现在文庙附近有一条叫做梦花街的弯曲小马路,心里就想梦花街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浪漫气息和诗意的街名呵,再一看,老城厢附近有许多类似的路名,松雪街、望云路、小桃园街、紫华路……顿时就激起我去老城厢一逛的冲动。  那天正是“韦帕”台风还在影响上海之际,天空中不时袭来一阵密集的雨点。我从复兴东路上的庄家街拐入梦花街。到了梦花街,我才发现,原来这条街我来过不知几回了,因为它紧靠在文庙
期刊
整理家里的抽屉,总能翻到两只蛋套,一只是红色丝线绕结而成的,另一只是用彩色绣花线编成的。那是儿子出生后第二年,过立夏节时,我给他做的,之后每年立夏就会用到,套进一个白煮鸡蛋,挂在他胸前……几乎用了10年。近两年,儿子长大了,就很少再用,只是一直保存着。  看到蛋套的同时,记忆也将我的思绪带到自己小姑娘的年代。每年立夏,妈妈总会给我和妹妹每人戴上一只她用五彩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各自装了一个大大的白煮
期刊
中国的体育界一直是阴盛阳衰,男同胞们一直不太争气,直到刘翔、姚明横空出世,才为中国男人在体育界扳回一点脸面。  虽然刘、姚都是上海人,但上海本身却是一座阴盛阳衰的城市,刘、姚也可算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否则上海申花就可以代表国家队了。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男人一直被上海女人压迫,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班里、年级里、系里成绩第一二名的一直是女生。初中是我的鼎盛期,每年终考成绩平均超过90分,可就是翻
期刊
凡是到过上海的人,大都被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美丽的景致所陶醉。对于我来说,除了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带来的冲击外,印象最深的便是上海的一种名小吃——小笼包。  上海的小吃汇集了全国各地的风味儿,可是无论是哪里的小吃,只要是一走进了上海便融入了本地元素,时间一久便演化成了上海风味儿。中国很多传统食品都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小笼包也不例外。长江三角洲一带有很多城市,如苏州、无锡和杭州等都声称自己是小笼包
期刊
她17岁时认识了他。那年,她只身从上海去香港投奔亲戚。这兜了一大圈才攀上的亲戚,就是他家。   他40岁,有妻子儿女,还有一盘做得不错的生意。  他帮了一些忙,让她度过了最初那段难熬的日子。这事情,在他是举手之劳,权当作点小小的善事;在她,从此人生不同,是一生一世的恩情。  没多久,她就爱上了他,也晓得他是喜欢她的。身处异乡,心灵和生活一并窘迫的年轻女孩,是很容易爱上拉过自己一把的男人的,尤其是这
期刊
北海路的特别不只于在它两边的建筑,更在于它本身的形状。  它是上海闹市里少见的圆弧形马路,而且还与也是圆弧形的海口路、湖北路相接,形成一个更大的半圆圈。走在这条马路上,你必须不断地转身,如果开车的话,你的方向盘必须一直向左或向右拐,就好像走在盘山的公路上。   其实,北海路是真正的“马路”——它原本就是一条圆型的专门用来跑马的道路。这要从上海最初开埠的历史说起,从中你可以发现马路一词是上海“生产”
期刊
陕西北路369号,过去也叫做西摩路139号。这幢建筑建于1908年,原来的宅主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1918年,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病故,其母倪桂珍买下了这幢洋房,并带全家迁居于此。  这是一幢西欧乡村式的别墅,两层楼。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花园面积约为980平方米。打开黑漆的大铁门,便是一条不长的甬道,通向内门的石阶。沿着石阶走下去,便看到一个四周装有彩色玻璃的客厅。客厅中间有活门开启
期刊
上海的女子学校最早是由基督教的教会创办。由于中国少女世世代代长期被禁锢于深闺之内,几乎足不出户,因此起初教会学校竟然招不到女生。那时女校学费低廉、还提供食宿和生活津贴,却只能招收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入学。后来这些女孩子学成毕业,在洋行里找到了很好的职位,于是女校的生源才逐步增加。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积累,教会女中逐渐成为贵族学校,时髦的洋名、流利的英语、良好的社交能力,使“名媛学堂”的女生成为
期刊